分享

从瑜珈谈流汗和天热

 阳光心情jr 2019-07-03


最近天气热和流汗是热门话题,有没有人知道天热和流汗对身体的影响?先来谈流汗。中医对这个汗很有研究。好医生可以从汗看出一些疾病踪影。中医学讲究维持身体各种平衡,认为不出汗会致病,大量出汗也不行,还有看出汗的部位来判断身体五脏六腑哪里出了问题。什么叫做大量流汗呢?中医的定义是“出汗如豆”,也就是说可以看到身上汗滴很大,会滴落地面,这就是大量流汗。

汗可以排出身体内的废物,美国山达基组织甚至针对排汗开设了一个排毒营,专门以各种方式刺激排汗,或许热瑜珈的构想也是受到其影响吧?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量流汗,大量流汗会伤身体,中医把人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种,实证人体壮,喜冷怕热,身体油脂多,胃口也好,这种人比较适合短期的大量排汗,可以借由流汗排毒。虚证人怕冷,胃口小气力也小,这种人就不适合大量排汗,不然会让身体更虚。

以下是从某网站转来的一段关于大量流汗的坏处:

夏季天气炎热,易伤津耗气,炎夏为维持体内温度的恒定,排出大量汗液,汗液排出了水份,也排出了大量的无机盐、维生素。人会感到口喝、乏力。由于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下降,胃肠功能受损,食欲也下降。大量排汗,造成体内缺水,蛋白质分解加速,膳食蛋白质的需要增加,同时注意维生素摄入。

中医认为,夏季心火旺,多汗伤津耗气;多雨湿重伤脾,脾主运化。贪食生冷,可使脾胃失和,造成胃肠疾病,也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活动和营养。



顺带提到,运动后补充水分时,因为贪凉喝冰冷的饮料还会伤害脾胃,所以练瑜珈之后要一段时间再喝水,其他运动也很忌讳练完之后喝水。

汗流过多会伤身体津液,这伤津液在中医学也叫做伤阴。除了上一段转录讲到的问题之外。还可能会有阴虚的症状发生,例如口干口渴、咽喉痛、晚上睡不好等等,或者会觉得身体在傍晚以后开始发热烦躁。这是流汗引起的短期问题。



当汗水在皮肤表面等待发出体外时,如果吹到风受到寒,皮肤毛孔会收缩,在皮下的汗就排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中医讲的风湿问题,也就是这些应该排出体外的废水排不出去而转入体表流动,慢慢会囤积在身体某处形成疾病,这种疾病很难医治。所以出汗一定不要吹风。练瑜珈时一定要准备一件干衣服练完替换。通常年轻人身体强盛觉得无所谓不以为意,但是这问题还是会累积在身上,等到中年之后身体开始出现一堆毛病,那时候就很难说疾病因何而起。这是流汗引起的长期问题。

初学瑜珈的人常会在前几堂课大量流汗,这是因为身体还不是很强壮,不适应瑜珈体式的操练的缘故。练一阵子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每堂课只会流一点汗,不会滴落地面,甚至就不流汗了,这才是正常的状况,并不是要大量流汗才好。但这是自然的反应,并不是说要改变练习的质量来控制汗量。



良好的练习瑜珈过程,最好是前半个小时让身体流汗,后面要放慢脚步,在结束休息术前让汗自然干掉,以免在休息时受凉。休息时不要睡着,睡着失去意识则体温会快速下降,要保持清醒才能练出放松力而且维护身体不受凉害。



接下来谈到天热。

以下是从网路上找来的因为温度过高引起中暑的相关说明:

每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且湿度相当高,对一些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如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便有可能中暑,危害身体健康。若体温再上升又未能及时散热,更可能出现全身痉挛或昏迷,即中暑。此时必须即时替患者降温及进行急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什么工作会容易引致中暑?

任何人若需要在高温的环境工作,无论是户外或户内,而又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就可能会中暑,例如地盘或修路工人、洗熨工人、厨房工人、搬运工人等等。初次或重复做这类工作,因身体未能适应,更容易中暑。



中暑的种类

热晕厥

成因:在高温下,表面皮肤血管扩张,使供应大脑及身体各部份的血液减少,引致晕厥。

症状:晕眩、皮肤湿冷、脉搏减弱。

热痉挛

成因:在劳动时大量出汗,盐份亦会同时损耗,若只补充水份,会引致热痉挛。

症状:肌肉抽缩疼痛,可持续一至三分钟。

热衰竭

成因:由于大量出汗,身体流失大量水份及盐份,影响心脏及血管功能。

症状:非常口渴、疲倦、四肢乏力、恶心、头痛、晕眩或短暂神智不清、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急速及微弱。

中暑高热

成因:长时期处于酷热的环境中,会损坏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体温的功能。

症状:有别于其他中暑的种类,患者会逐渐减少或什至停止出汗,皮肤变得干燥炎热、脉搏急速及微弱、呼吸亦逐渐加快、晕眩神智混乱甚至不醒人事、痉挛亦可能发生、体温可高达摄氏四十一度。



怎样处理中暑?

一、应尽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处休息或平卧,并可将双脚提高,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二、若患者清醒,应补充含盐份的饮料。

三、若患者昏迷不醒,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院治理。

四、在等候救援期间,应替患者脱除外衣及其他束缚物,并扇凉以减低体温。

怎样预防中暑?

一、应隔离室内的高温设施及散热装置,减少热能散发到工作间。

二、加强室内通风设施或采用空气调节。

三、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四、要备有适当的饮料以便补充失去的水份及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