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疑解惑 | 哪些穴位可治疗或缓解心动过缓?

 昵称15607564 2019-07-03

哪些穴位可治疗或缓解心动过缓?

下面这些穴位,或针,或灸,或弹拨,或擦摩,不同穴位,要采用适宜的刺激方法,才能安全有效哟。

心动过缓,又称心率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降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搏。

治疗心动过缓,如果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患者的症状不能逆转,则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

中医针灸的穴位刺激方法,对心动过缓有治疗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穴位:

一、兴奋相关神经

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穴下为正中神经,研究表明,针刺正中神经,可以调整心率,有效治疗房颤、心动过缓。针刺时应出现轻微麻电感,并放射至中指尖为宜。

 

2、极泉:手少阴经起始穴,穴下有腋神经,并靠近腋动静脉,针刺时为避免刺入血管,多从天泉斜刺,或极泉穴下2寸针刺,出现麻电感为宜。平时自我保健可以用手指弹拨极泉,亦出现麻电感放射至手中、无名和小指指尖为宜。

 

3、膻中、鸠尾: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为任脉之络,两穴其下临近于膈下,针刺可影响纵膈之内调控于心的自主神经,从而影响心率,但需要注意手法宜轻,不要刺激过大,建议用手大鱼际上下擦摩,出现打嗝现象为佳,切忌手法过重,易导致心悸。并不建议用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心俞、厥阴俞、灵台:这些穴位或为心、心包之背俞穴,或在背部心之后壁附近,临近胸4-6脊神经经过位置,艾灸、针刺均有兴奋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刺激动脉壁

1、太渊:手太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为桡动脉搏动明显处,针尖刺达血管壁,随血管搏动而针尖一跳一跳,可规律刺激血管壁,有调整血压,调节心率的作用。

2、太溪:足少阴原穴,为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处,针法同上。

临床中,以第一类刺激为主,兴奋相关神经,提高心率,如果患者病程日久,伴有心悸,可加第二类穴位刺激,有助平衡心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