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业不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的书海601 2019-07-03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学校要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研究布置学生暑假作业。鼓励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在今年上半年开学期间,一部以对做不完寒假作业的吐槽为主题的影片《流浪作业》走红网络,该影片改编自《流浪地球》的预告片,并被网友戏称为“开学季史诗级灾难片”。这个视频引起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共鸣,有部分家长就表示,经常会有需要动手实践的作业难倒孩子,拖到最后还是需要家长帮忙补上,尤其是一些形式化的作业,已经造成了家长的负担。

这些年,“家长代劳作业”的现象成了被吐槽最多的教育问题。每天精疲力竭下班回家后,还有一大堆“作业”在等着自己,而且不排除其中还有难度系数颇高的作业,确实也令人头大。尽管不少学校和老师一再强调作业须由自己完成,尽量不要家长代劳,但实际上,不少作业属于“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譬如杭州某小学就曾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一份关于落叶的12页科学报告,这明摆着就是家长作业,而且就算家长代劳,也未必能按要求完成。

关于严禁家长代劳作业,一些地方政府曾出台过相关禁令,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在2016年就发布了指导意见,明显要求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但禁令之下,这种现象却难以杜绝。其实从家长们的反映中不难发现,让他们不堪重负的“作业代劳”,根源就在于作业设计环节欠缺科学性。这其中尤其不能否认的是,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或学校有着“一蹴而就”的急切思维,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一味求新求难,使得作业最终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家长们不得不亲自上阵帮孩子完成。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本身是一件富有积极意义的活动,但如果作业最终成了家长代劳的成果,那么对孩子的独立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整理提取能力及判断力和自信心等培养,都会极具杀伤力和破坏性。因此,更需要严格要求“学校须科学、合理设计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的作业”,解决“代劳”的根源问题。

“让家长代劳的作业”,无疑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在着力改善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家校双方理应多沟通,校方和老师更需要提高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摒弃机械化地布置,多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不可能任务”的产生。

本报评论员 张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