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亲子作业“数一万粒米”,家长数到半夜质问:要老师干嘛?

 齐姐育儿 2020-08-18

许多家长在送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后,都解锁了一个家长生涯的中的全新名词——亲子作业。

但是家长们都真的了解亲子作业吗?

亲子作业就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用比较开放的视野,把家长纳入完成作业的参与者行列,设计出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题型,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经历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验新课程带来的冲击和全新的感受。

常见的亲子作业包括许多类型,如亲子阅读、亲子实践、亲子交流等。

  • 亲子阅读是指老师给孩子和家长布置的共同阅读任务。一般是由老师选择或是学生和家长选择某一相同的或某一专题的文章,让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抒发不同的感想与见解。

  • 亲子实践能够布置作业的范围就更加宽泛。

    老师一般会选择布置共同调查、共同制作、共同实验、共同考察等具有代表性且与学校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作业,以实现家长辅助校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 亲子交流是指学生与家长的及时沟通。

    一般老师会布置类似于“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与作业完成情况”这样的任务。



这些亲子作业毫无疑问都是经过学校与老师的精心设计,目的就是希望家长参与课程改革,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从而对学校、老师和孩子更加地理解,互帮互助实现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而提到亲子作业,就不得不提基本上每一年都会出现的大名鼎鼎的数米作业,而且每一年也都会伴随着掀起的一番关于亲子作业的讨论。

家长对于亲子作业褒贬不一、爱恨交织。无非就是出现了两种声音:赞同或反对。

有的家长对于亲子作业的布置十分赞同,他们对参与孩子的作业很有热情。这些家长们十分喜欢参与亲子作业,与孩子进行互动,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更加亲密。

对于这类家长来说,他们觉得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作业很有成就感。因为每次孩子叫他们去一起完成亲子作业,就有一种使命的感觉。

而且帮助孩子完成亲子作业,家长也感觉到自己成为了孩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家长自己的存在感也变强了。

与反对派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宝宝每天的进步,感觉孩子在一天天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甚至表达了自己对于亲子作业的认可、喜爱与期待。

而关于亲子作业,反对的声音也一直络绎不绝。

有些家长直言他们的工作过于忙碌,每天下班回家就已经精疲力尽的了,再要来应付各种奇奇怪怪的亲子作业,实在是疲于招架。

宝爸李先生就是亲子作业的强硬反对者之一,他认为亲子作业的布置实在没有必要:“说是亲子作业,到头来还不是布置给家长的作业。”

原来他们夫妻二人每天下班都很晚,甚至到家后孩子已经休息了,到头来布置的亲子作业就变成了布置给他们夫妻二人的作业。

“要是是一些简单的题目也就算了,总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题目,这种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难道不是需要教师向小孩教授的吗?光是一个数米,就让我们数到了半夜,老师还美其名曰有简便方法。我们已经脱离学校很久了,根本不记得如何简单应付这类题目,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

李先生越说越气愤,甚至说出了那句引起家校两端矛盾开端的起源:“作业什么的都交给家长了,真不知道要你们老师干嘛。”

这样看下来,无论是赞成亲子作业的家长还是反对亲子作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都是成立的。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亲子作业呢?

不难看出,亲子作业的本意是好的,它是搭建起家庭与学校的桥梁,目的是能让孩子在上面畅通无阻地行走。

学校布置的各类亲子作业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1、亲子阅读可以促进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亲子关系在书香的浸润中升温;

2、在亲子实践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某个方面的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家长的协调能力与默契度,促进了交流,提升亲子亲密程度;

3、而进行亲子交流,孩子不仅可以在复述中无形复习今天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巩固了记忆,而且锻炼了孩子的逻辑与表达能力,也使亲子沟通更加方便。这种沟通下家长可以利用经验帮助孩子解决未曾解决的问题,而孩子可以帮助家长缓解工作的压力,这也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就是有一些亲子作业“变了味”呢?

其实在亲子作业上,老师没错,家长也没错:老师想提供亲子沟通学习的空间没错,家长想直接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作业也没错。错的其实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及时。

  • 对校方来说,如果老师在布置亲子作业之前提前知会家长布置作业的时间、方式甚至题目,给家长预留一个反应时间,就会更有利于家长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更容易方便家长去安排、协调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亲子作业。

  • 对于家长来说,也不应该一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学校老师的身上。

    对于学校布置的亲子作业,家长既要积极配合,又不能过度参与。




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家长更应该与学校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做好沟通,确认作业时间,陪伴孩子完成作业。

而不要以工作忙、工作累为借口,将自己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割裂开来。

如果家校方面做好沟通,父母与老师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无疑就有效避免了亲子作业不“亲子”、亲子作业不“作业”的情况了。

其实关于亲子作业争论这件事情,反映的问题就是家校沟通不及时。毫无疑问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都是需要负责任的,绝对不能把责任单独推给一方。

只有家校和谐,携手进步,孩子才能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