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長城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是我國歷史上最據代表性的建築之一,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然而,有一個日本學者卻認為,長城是和金字塔、大和艦並稱的世界上三大愚蠢工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北方游騎民族的確經常入關搶劫,雖然當時中原的統治者依託長城採取了多種積極的防禦戰略,但是,並沒有能夠阻擋游牧民族的鐵騎。特別是在明朝時期,雖然重視長城的修築工程,但根本抵擋不住草原雄兵,先後遭遇多次清軍入關劫掠。所以有不少學者包括康熙在內的很多人都曾提出「長城無用論」,認為修建長城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為此,康熙還曾寫過一首詩「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 難道,長城真的如康熙和這些學者所言,只是面子工程,徒有虛名嗎?沒想到,西方學者腦洞大開反駁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長城害慘了歐洲!長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禦北方游騎,防止他們南下進攻中原,給百姓造成巨大傷亡,一項防禦措施怎麼卻會害慘歐洲呢? 美國一個教授曾提出這麼一個觀點」草原遊牧帝國的存在,需要一個穩定的華夏帝國供其剝削」當其無法「剝削」時,他們為了生存就會把目標轉移到西方。是什麼阻擋了游牧民族對華夏的「剝削」呢?答案就是秦始皇修築的長城。秦始皇的這項舉措,使游牧民族的目光轉移到了曾經不屑一顧的歐洲諸國身上,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侵略狂潮。 ![]() 歷史上,匈奴、突厥、柔然、蒙古等草原帝國,都曾侵略過西方。而這些草原帝國大都是在侵略中原未果的情況下才轉而西遷。那麼,是什麼導致他們入侵中原失敗,長城在這些入侵戰爭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其實,長城的修築並不是完全為了被動防禦,它的存在減少了游牧民族入侵的機率。連綿不止的長城使騎兵很難大規模通過,少數幾個關口也都有著重兵防守。就算草原騎兵攻破其中一兩個關口,只要長城上的防禦力量還在,他麼就會面臨被狙擊的風險,更有可能被截斷後路,處於腹背受敵的險境。雖然在明朝時期,清兵多次入侵成功,但這並不是長城沒有起到作用,而是當時防守不力造成的。而且,因為忌憚長城的防禦工事,入侵成功後他們往往很快就會退走,根本動搖不了中原的根基。在漢武帝時期,長城還被作為進攻匈奴的據點,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成功與長城「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有著很大關係。 ![]() 雖然歷史上有過多次游牧民族入侵的事件,但是,因為長城的存在,特別大規模的破關入侵還是不多的。可見,長城對保護中原人民免遭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吃了閉門羹,為了生存,他們只能把目標定在西方。這樣看來,長城害慘歐洲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