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着二十四节气去养生 更健康有效果

 图书 馆员 2019-07-04

顺着二十四节气去养生 更健康有效果

一年当中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根据每个节气气候的不同,期间的养生方法也不一。所以,爱美网健康频道小编搜集了网上有关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集合在一起,供大家养生参考。

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所以,“顺着节气去养生”就成为古人的一种养生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根据前贤的学识,提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一年四季之中,时时得到补益。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
春季的开始。此时阳气初生,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精神方面,戒暴怒,忌忧郁,应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立春时节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花生、鸡、猪肉、鱼、牛肉等进行配方选膳,还可选择一些药膳进行食补,如芹菜煲大枣、花生仁拌芹菜、枸杞子饮、芹菜首乌瘦肉粥、八宝饭。

推荐穴位:百会,升举阳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此时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适当春捂,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养上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金橘山药小米粥、玫瑰花糕、砂仁鲫鱼汤。推荐穴位:阴陵泉,健脾化湿。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调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也可选择食疗方,如山药玉米粉粥、山药扁豆饭、菠菜猪肝汤。

推荐穴位:阳陵泉,疏肝利胆。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保健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饮食要戒酸增辛,补肾补肝。同时,进入春分时节后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姜、葱、荞、淮山、枸杞、土豆、鸡肉、鲫鱼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如山药扁豆鲤鱼汤、茯苓粥、太子参大枣陈皮茶、猪肚白术汤、佛手茯苓瘦肉粥。

推荐穴位:太冲,疏肝理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清明含有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如:太子参大枣陈皮茶、枸杞瘦肉汤、菊花枸杞粥、扁豆粟米饭。

推荐穴位:三阴交,疏肝健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谷雨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较低,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

谷雨时节,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常用药膳有:海带银耳羹、玉米须大枣黑豆粥、山药内金鳝鱼汤。

推荐穴位:中脘,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5月5日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应增酸减苦,并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平时可多吃鱼、鸡肉、瘦肉、豆类、玉米、山楂、芥菜、苋菜、冬瓜、芦笋、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还可食用药膳,如鸭肉冬瓜汤、黄鳝饭、山药枣豆糕、山楂麦芽饮。

推荐穴位:神门,养心安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满5月20日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此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要注意调适心情。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瓜、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调理,如:太子参荷叶粥、陈皮鸭肉汤、茅根饮、荸荠瘦肉汤

推荐穴位:内关,清心泻火。以艾条施灸10分钟。

芒种6月5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情志方面,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机体才能轻松自如。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汗出较多,容易耗气伤津,饮食宜减酸增苦,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具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如:苦瓜、节瓜、水瓜、黄瓜、绿豆、冬瓜、苋菜、枸杞叶、西红柿、木耳、西瓜等。也可结合清补药膳:茅根竹蔗饮、苡仁淡菜虾仁煲冬瓜、茯苓扁豆苡米粥、泥鳅汤。

推荐穴位:劳宫,清心泄热。按揉穴位10分钟。

夏至6月21日夏天的极致。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夏至在农历五月,属火,此时肝气弱,心气正旺,金气受伤,饮食宜减酸增苦,可多饮绿豆汤,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等。但要注意冷食、冰冻瓜果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可结合以下药膳调理:荸荠竹蔗茅根饮、茄子烧荸荠,冬瓜三豆汤、白术茯苓鲫鱼汤。

推荐穴位:印堂,开窍醒神。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暑7月7日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正值长夏,在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勿恣意进食生冷,也要少吃油腻、味重之品。注意食热食、软食,以减轻肠胃负担。可多吃黄皮、龙眼、蜜桃、西瓜、冬瓜、丝瓜等,也可结合药膳调养,如海带绿豆粥、生姜泥鳅炖豆腐、绿豆鲜藕炖瘦肉。

推荐穴位:曲池,调肠通腑。按揉穴位10分钟。

大暑7月22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要做好防暑保健,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并多补充水分。

大暑节气,脾脏旺而肾气微,饮食宜减肥浓之物。中医认为“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大暑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还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

推荐穴位:天枢,可调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8月7日秋季的开始。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天气也是阳气退避,阴气主事的时候,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夜晚别贪凉,尤其入睡后要预防受凉。晨起可做吐纳练习或鸣天鼓等保健运动,不宜做运动量大、出汗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

立秋时肝心少气,肺脏独旺,此时饮食宜“増咸减辛”,以养脾胃。少吃姜、葱、辣椒,可多吃胡萝卜、芥菜、番茄、莲藕、豆角、玉米、梨、龙眼、菠萝、哈密瓜等黄绿色果蔬。

推荐穴位:列缺,养肺益气。按揉穴位10分钟。

处暑8月23日炎热的结束。此时三伏天虽已近尾声,但白天仍较炎热,颇有“秋老虎,毒如虎”的感觉。人体的阳气开始内收,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俗称“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

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饮食上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少吃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日常起居要注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推荐穴位:足三里,健脾和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白露9月7日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注意早晚不要受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这个道理。

白露时节,肺气清肃,此时要保持情绪稳定,宁神定志。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比夏天适当增加,以少量出汗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气血调顺。  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辛润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入秋后,胃肠气血仍未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推荐穴位:神阙,润肠通腑。以艾条施灸10分钟。

秋分9月22日这天昼夜等长,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虽会秋雨绵绵,但秋燥越来越明显。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注意保暖,但不可一下子添加过多衣被,所谓的“秋冻”,就是让体温调节中枢能得到适当锻炼,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冬季。

为防秋燥,多喝水,多吃酸味甘润、降肺气的果蔬,如萝卜、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推荐穴位:合谷,益肺泻热。按揉穴位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寒露10月8日已是深秋,空气已结露水,大自然肃杀之气明显,“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也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饮食也要适当补益肝肾,顺养元气,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鸡、鸭、牛肉、鱼虾、泥鳅、大枣、山药等食物。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秋游的好时候,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所有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时消散。

推荐穴位:迎香,通窍理气。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霜降10月23日秋季的最后一节气,天气渐冷。在广州,秋燥越来越明显,此时养生要注意防秋燥,要早卧早起,让身体各个脏腑得到充分的调整。

秋季体表的气血向体内运行,皮肤纹理开放,易感受外邪致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宜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冰糖炖雪梨、银耳枸杞百合汤。

推荐穴位:膻中,理气化痰。穴位按揉10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11月7日冬季的开始。养生原则要顺应冬季阳气潜藏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以“养藏”为根本。起居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运动要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不宜激烈运动。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重在养肾。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都不错,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水果,如梨、冬枣、柑橘等。

推荐穴位:涌泉,滋阴益肾。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雪11月22日在北方开始降雪。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此时宜静养,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的闭藏。不宜剧烈运动,避免扰动阳气。多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经通脉的作用。

此时饮食应阴阳并重,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茨实、山药、板栗、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葚、黄精等。推荐穴位:太溪,滋阴温阳。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雪12月7日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南方也寒风萧萧,颇为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素体虚弱的人群更要抓住这个进补的大好时机。饮食宜増苦味,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黄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花生、山药、板栗等。另外,因大雪时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宜多吃新鲜蔬果,如橘子、苹果、冬枣等以生津润燥。

推荐穴位:气海,培补元气。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冬至12月21日冬天的极致,数九的开始,进补的佳时。此时人体阳气初生,火力方微,保护初生的阳气是养生的要点。

少运动或不运动。冬至前后要睡好“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和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按时入睡,有助于一天中,甚至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更替。饮食性味宜减咸而増苦,补理脾胃。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

推荐穴位:关元,滋补肾元。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小寒1月6日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将进入三九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故要注意保暖。

小寒的养生要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此时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枸杞、大枣等。日常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山药、栗子、杏仁、松子、葡萄干等。

推荐穴位:肾俞,养肾收藏。以艾条施灸10分钟。

大寒1月20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万物蛰藏的时令。应早睡晚起,护好阳气。注意防风御寒,不过度操劳,使神志内藏。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大寒时节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此外,建议睡前泡脚。“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忌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阳虚者可多吃羊肉、鸡肉;阴虚者可多吃鸭肉、藕、木耳等。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袭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散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
    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
    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
    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同时温煦阳气。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
   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最后要注意两个问题。《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
   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悠都是不对的。
   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
   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
   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恐怕现在还没有人提出过。
   这里我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内容如下: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雨水惊蛰,根基不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风郁内生。
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小满芒种,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冬至小寒,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解释起来就是: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顿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以上就是我们的一年二十四节气应该如何养生的方法。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

    我们说了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还讲了四季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的方法。但这些还只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
    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
    我在北京很多年。但这几年年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
    为什么呢?这和遍布京城的四川菜馆有关。
    川菜讲究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不要说年轻人,老年人都是很喜欢吃的。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忘记了节制。
    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体湿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
    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肠胃就吃坏了。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二十四节气养生与习俗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习俗:

“立秋”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且习俗众多。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非常重视。在中国古代,立秋这天有许多迎秋的礼俗。

周朝时,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去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东汉时,洛阳城里的百官,在立秋这天穿上黑领缘的内衣和白色的外衣,到城外西郊迎秋,礼毕换上红色的衣服,而后斩牲于东城门,以荐陵庙。将士也开始操练兵法,比赛骑射,并准备武事以捍卫国家。另外,不论朝廷或民间,在立秋收成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祭拜,一方面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登。

宋代皇家习俗,“立秋”这天要把放在外面的盆栽梧桐移到宫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奏:“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孕育了立秋丰富的民俗。立秋这天,在我国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吃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等。除“贴秋膘”外,我国民间立秋日还有食饺子、祭祀土地神、插戴楸叶等习俗。

立秋时节,我国民间种种饶有趣味的习俗,表现了人们祈求身体健康、驱邪消病、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也给这个岁时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立秋养生:

立秋标志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公众在起居和饮食上应该有所讲究,起居宜“早睡早起”,饮食需“少辛多酸”。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是养生的一种方法。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因此,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这是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睡前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助睡眠。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而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虽然是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进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普通人从日常饮食即可得到足够的营养,不用补。

处暑

处暑概况:

2013处暑(本年度第14个节气)。
时间范围:8月22~24日 
小雪情况: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小雪说明: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基本介绍:

“处暑”,标志炎热的暑天行将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情况将出现转折,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此时节早晚温差大,人们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免着凉感冒。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历书》曰:“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意思是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因为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各地都有“暑去寒来”的谚语,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处暑后,绵绵秋雨有时会提前到来,因此,谚语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这一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大,公众要预防感冒的发生。秋天气候多变,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借助呼吸道疾病侵入人体,特别是初秋时节,气温差异明显,午后的对流天气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都会造成气温骤降。因此,处暑时节,人们要注意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

处暑习俗:

1、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养生:

处暑,天气开始转凉,公众在衣着和起居上应该有所讲究,穿衣要“酌情增减”,起居宜“早睡早起”。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这时候穿衣保暖就成了一个重要话题,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

“春捂秋冻”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冻得适度才行。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服,还可引申为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

“秋冻”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初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换”,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李艳玲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

为了确保睡眠质量,可将卧室整理得较为温馨舒适;床头可放些散发着清香味的水果,这样有利于入睡。此外,睡觉前做些适度运动,如散步、快走等都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处暑,公众要当心“秋燥”伤人,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但家庭护理和调养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缠绵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饮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时节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润为主。鲜藕、生梨、荸荠以及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汤、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白露

白露概况:

白露(本年度第15个节气)。
时间范围:9月7~9日 
小雪情况: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小雪说明: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基本介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9月8日前后,当太阳移达黄经165度时,开始进入白露节气,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时节,晴朗的白昼温度虽然仍旧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但夜晚会降到20多摄氏度,其温差达10多摄氏度。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专家提醒说,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秋季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因此要当心“秋燥”伤人。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节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习俗:

白露茶、喝白露酒等趣味习俗。

白露养生: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过后,早晚温差加大更为明显,若不及时添加衣被,极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此时也易诱发或加重病情。保健专家提示说,白露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感冒。在调节饮食上,应选择清淡、富含营养、少或无刺激性的食物,避免生冷饮食,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同时少吃黄鱼、带鱼、虾、蟹和肥肉,并戒烟戒酒,减少发病的机会。

白露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紧绷,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有效防治“秋燥”,除了要重视精神调养、保持居室通风外,还可重点在饮食上下工夫。此时应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以补充水分,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秋分

秋分概况:

2013秋分(本年度第16个节气)。
时间范围:9月22~24日 
小雪情况: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小雪说明: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基本介绍: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为180度。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秋分过后,一遇冷空气活动,气温便下降得特别快,并且幅度也很大,这就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过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天文专家表示,这一时节由于南下冷空气的势力增强,大陆高压开始占据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凉风习习,秋高气爽。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专家提醒,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公众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冒。

秋分习俗:秋分时节,在我国民间有竖蛋、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等趣味习俗。

在秋分时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要举行“竖蛋”的民俗活动,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如今这项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农历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到来之际,在一些地方,还有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称“秋官”。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种种趣味盎然的秋分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秋分养生:凉爽的秋风虽然将夏天的热气带走,但也把空气中的水分带走了,使得天气十分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但家庭护理和调养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缠绵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秋季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有效地防治“秋燥”,可在饮食上多下工夫,在秋季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凉甘润为主。鲜藕、荸荠、胡萝卜、板栗、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开水、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生蒜、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食。另外,胃弱者应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芝麻粳米粥、梨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头发少吹少烫,也有助避免“秋燥”的发生。

寒露 寒露"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寒露概况:寒露(本年度第17个节气)。
时间范围:10月8~10日 
小雪情况: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小雪说明: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基本介绍: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它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可见,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现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则秋意渐浓,蝉噤荷残。由于此时阴天少,所以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寒露时节,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流行的疾病,有研究表明,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加。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抗病力则明显下降。所以,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因此,寒露期间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此外,在饮食上要注意荤素搭配;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起居要有规律,房间要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寒露习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寒露养生:
寒露,天气由凉转冷,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等疾病易发生,因此,公众要注意保暖,当心着凉,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和秋愁、秋悲。
寒露以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此时最容易引发感冒。这时要适时添加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此时天气寒冷,人们出去运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居室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这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使身体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另外,寒露时节,气候渐冷,日照时间相对减少,并且秋季特有的肃杀之气容易使人们伤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可结伴外出游玩,登高远眺,总之适当地调节心情很重要。

寒露节气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易伤人。为远离“秋燥”纠缠,公众要常喝蜂蜜水盐水少食辣。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常常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多喝白开水就可以对付“秋燥”,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但对于正常人来说,要想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盐或蜂蜜。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又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寒露时节,为防“秋燥”,还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加体质;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冬瓜、藕、梨、柿子、柑橘、石榴、香蕉等,这些果蔬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同时,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如果确有阴阳、气血方面的不足,这时食物调理的效果甚微,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中药来进补,如西洋参、阿胶、当归、银耳、熟地黄等。

霜降 霜降"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霜降概况:霜降(本年度第18个节气)。
时间范围:10月23~24日 
小雪情况: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基本介绍:

霜降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民俗专家介绍说,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赏菊等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民间的说法是,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易感冒、流鼻涕。据介绍,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专家提醒说,柿子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胶,不宜空腹食用。此外,柿子性寒,也不要和螃蟹等海鲜一起食用。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霜降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同时,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霜降习俗: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山西: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安徽,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霜降养生: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公众要注意添衣保暖,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按中医理论,霜降期间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再加上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很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防止胃病发生,要特别注意日常起居中的保养,如要保持情绪稳定,防止情绪消极低落;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要注意添衣防寒保暖;切忌暴食和醉酒。

霜降前后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因此,在这个季节应多吃一些具有生津润燥、消食止渴、清热化痰、固肾润肺功效的食物,如梨、苹果、洋葱、萝卜等。

立冬 立冬"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立冬概况:
立冬(本年度第19个节气)。
时间范围:11月7~8日 
小雪情况: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基本介绍: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225度时,“立冬”节气开始。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习俗:立冬,我国有“迎冬”“补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告诉皇帝立冬日期,皇帝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当天,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还要大加赏赐,以安社稷。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在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立冬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立冬养生:
立冬,天气渐寒,是进补的好时节。公众在饮食调养方面,要少食咸,多吃苦味食物。减咸增苦,可补肾固精。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此时节应补肾。

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中医认为,秋季进补适宜“平和”,冬季进补适宜“封藏”。冬季适宜食用以下食品: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油菜、盖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柚子等。

另外,冬季进补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同时,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米面制品等。

小雪 小雪"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小雪概况:

小雪(本年度第20个节气)。
时间范围:11月22~23日 
小雪情况: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基本介绍:
每年11月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候天气逐渐变冷,开始下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期间气温继续走低,直接表现就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同时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小雪习俗: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小雪养生: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温补食品,例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同时,还应该多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另外,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能改善心情,效果虽然慢但更合乎健康原则。微量矿物质硒能振奋情绪,全麦面包等全谷类食物富含硒。鸡肉、海鲜等食物也含有较多的硒。

此外,菠菜、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抑郁。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同时,除了注意饮食上的调节以外,专家建议这个时节还可以通过多做运动、听舒缓的轻音乐、晒太阳来消愁。

大雪

大雪"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大雪概况:
大雪【Greater Snow】(本年度第21个节气)。
时间范围:12月6~8日 
小雪情况: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基本介绍:
在每年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即为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进入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冷,寒风萧萧,雪花飘飘。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习俗:气候: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这一节气是我县降水日数最少的节气。农事: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随着隆冬季节的临近,着手做好菜苗、果树、苗木、花卉与家畜的保暖工作。

大雪养生:
大雪时节,对于有些畏寒怕冷的人,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强体育锻炼之外,在日常饮食中,如能多吃些御寒食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如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玉米等含碘食物,食用这类食物可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新陈代谢,加强皮肤血液循环,抗冷御寒;藕、胡萝卜、山芋、百合等根茎类食物,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与其他食物掺杂食用,也可增强御寒能力;狗肉、羊肉、牛肉等肉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高脂肪,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的功效,吃这些食物可增强内分泌功能,从而达到御寒作用;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食用后,可祛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

大雪时节,公众还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和富含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富含维生素C的各种瓜果;富含维生素B2的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可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发生。

值此时节,保暖就显得很重要。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所以,在寒冷的大雪时节人的脚部保暖尤应加强。

此时节,第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第二,患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不舒服应该主动到医院检查,通过中医的调理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第三,出门时,要戴顶帽子,配条围巾,穿双保暖鞋,这样的穿戴对防寒有很大作用。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伴随着大雪而来的是温度下降,摔伤、冻伤、感冒、交通事故等成为雪天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从预防的角度看,行人出行时要尽量放慢骑车或步行速度,防止滑倒,而老年人则应减少户外活动,出行时最好由他人搀扶。

冬至 冬至概况:
冬至(本年度第22个节气)。
时间范围:12月21~23日 
小雪情况: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基本介绍: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古称“日短”“日短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270度。冬至不仅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的人们一直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同时,古人又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因此,冬至又称“冬节”“交冬”“贺冬”“亚岁”“一阳节”和“消寒节”等。由于冬至时间不固定,因此,它与清明节一样,是活节。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代以后,冬至节开始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当时人们甚至认为“冬至”与“岁首”并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此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元旦相差无几。过冬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而冬至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为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上天,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冬至习俗:
根据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故的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

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包饺子迎冬至冬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饺子是不可或缺的食品,而南方的传统习俗是煮食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吃汤圆大多是取团圆之意,还有人喜欢在这一天吃火锅。

冬至节,除了吃饺子、面条、汤圆、馄饨等习俗外,我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说是“吃剩有余”。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在冬至这天,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养生: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冬至时节进入数九寒天,公众在衣着和起居上应有所讲究。

【穿衣要保暖】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尤其是北方,天寒地冻,南方气温虽不算低,但寒温不定,且室内室外一样冷,常有阴雨浓雾,空气潮湿,因此人们早就养成了通过增添衣服来抵御寒冷。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差,自身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在穿衣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感冒着凉,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因此,冬至时节,老年人选择冬装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乏力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也很重要。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起居勤晒被】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勤晒被褥有很多好处。首先,可避免潮湿;其次,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在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极易繁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再次,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更加蓬松、柔软。冬季,人在睡眠期间因肌体抵抗力和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风等症状,穿上睡衣则能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健康。由于睡衣宽松肥大,有利于肌肉放松和心脏排血,可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穿睡衣应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因为睡衣直接与皮肤接触,因此不宜穿化纤制品,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佳,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柔软的丝质料子。

【慎防“寒从脚下起”】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足部着了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的收缩,导致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症状。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步,如参加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

“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保健专家提示说,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此外,如果所泡洗的热水,改用中草药甘草、芫花煎剂,可防止冻疮;用白果树叶煎洗,可防止小儿腹泻;用浮萍、麻黄煎洗,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饮食调养】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因此,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间,不仅强健身体,还能消寒。营养专家提示说,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民谚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

冬季,气候寒冷,冬至期间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增强抵抗力,有效预防流行性疾病。

根据“冬主藏闭”“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一九”到“三九”期间。冬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冬补的药物有人参、阿胶、鹿茸等。人参补气,对气虚、体弱、四肢无力、过度疲劳的人最为合适。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良药。但“药补不如食补”,冬至时节,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龙眼、红枣等;其他的还有红糖、糯米、松子等。

冬令进补应避免造成血液粘稠,宜多食保护心脑血管食品,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应多吃利于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白萝卜;多吃温补性、养阳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以炖食为最佳。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此外,还应多吃益肾、护肾的食物,前者有腰果、大骨头汤、核桃等,后者有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令进补,要防止无虚滥补。滥补不但徒耗药品,而且会扰乱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此外,还要防止虚不受补,这是指体弱者进补之后,病痛不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阴虚火旺或气阳两虚,进补助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或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进补的效果。在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烧、腹泻时,应暂停服用各类补品,以防药补恋邪,待恢复健康后再进补。

小寒

小寒"到来的精确时间为:

小寒概况:
小寒(本年度第23个节气)。
时间范围:1月5~7日 
小雪情况: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基本介绍:
每年阳历的1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这是按农历月份排列的。如按公历来看,则成为每年第一个节气。

“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此时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因而称小寒。其实,从历史气象记录来看,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多在1月9日--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而小寒时节之所以寒冷,是因为1月上旬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频繁。

小寒习俗: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小寒养生:

在小寒时节,如何做到御寒保暖、祛病强身的目的?专家提示说,除了要加强自身体育锻炼外,更要注意暖头、暖足和暖背。

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其实,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所以脚的温度很低,脚部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因此,小寒时节一定要注意脚部保暖。除了要穿保暖的鞋子外,对付脚凉,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脚心。

人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对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背暖尤为重要。冬日晒太阳,应多晒背部;或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暖背都大有好处。

大寒大寒
大寒概况:
大寒(本年度第24个节气)。
时间范围:1月20~21日 
小雪情况: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小雪说明: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基本介绍: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此时节,降水稀少,常伴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习俗:
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养生:
大寒时节,公众养生保健要以防“寒”为主。睡觉前宜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于散寒;常进行日光浴,以助阳气升发;注意背部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人们的筋骨不如暖和的季节强劲,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会出现筋骨酸痛的情况,如果不加强保健,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所以,在此时要注意补钙,以增强筋骨。

防寒保健的同时,公众还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力。工作和运动时,不宜过于激烈,以免出汗过多,导致体内阴精亏损、阳气耗散。饮食上,宜选用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之物,有助于抵抗寒邪的入侵;饮食不宜过咸,因咸能入肾,导致肾水更寒,不利于振奋心阳;切忌寒冷食品,以免耗伤元阳。

大寒期间,天气寒冷,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还应适当多吃些温散风寒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羊肉等,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