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性的写与不求形似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9-07-04
 中国画强调书性的写,古以来一以贯之。对此,自宋至元的认识没舍间断过。北宋郭若虚起,就再拈出唐代张彦远的所述,云: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存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图画见志》卷一)(<其中所指出的书与画共通的一笔性、笔周意内、神闲意定等,
 
是乃书性的写之内涵。依此,书性的写从北宋到元代的认识有越来越对友于具体十么对象的演变过程。
 
例如,北宋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邮是从较抽象的层面欣赏了书性
 
的写。南宋赵希鹄说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书,书画其实一事尔。⑶其评
 
是从书画相融的角度。但到元代赵孟頫说书画之同,则具体地将应的书体对应
 
了画石、画木、画竹。其云:石如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會;
 
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随后柯九思说画竹更有详尽的书法用笔对应:写竹竿用
 
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又云:凡踢枝当用行书法为之,古人之能
 
事者,惟文、苏二公,北方王子端得其法,今代高彦敬、王澹游、赵子昂其庶儿。前辈巳矣,独走也解其趣耳。
 
元画得趣于书性的写而出现了写画,之说。汤应《画鉴》云: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物由于书性写的性质,导致了画不在形似的表现。关于书、画的异同,南宋郑樵云: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书之少,乃意象特质所决定。画以意写之的意,与书意象同。于是,书画之同与画不在形似的认识翁了理论基础。
 
画不离形似,但应在形似之外得之,是宋元时期文人的共识。从北宋苏轼论刚以形似,见与儿邻到元代汤人最以形似为末节,都表明了画超越形似的初衷。而在兒瓒那里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则是15性的写所发展的最精辟的思想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