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早雁》:关注百姓疾苦的仁者之心

 墙头草说 2022-03-08
《孟子.尽心上》中有这么一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认为仁民爱物是君子的重要素质,这一素质也成为后世仁人君子的共同追求,反映这一品质的诗文也不胜枚举。杜牧的《早雁》便是其中的一首,它的原文如下: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回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要理解本诗题目的含义,先要了解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由此感发,写下此诗。大雁为候鸟,秋季飞至南方过冬,春季飞回北方。此时为八月,未至深秋,所以以《早雁》为题。

首联写八月的金河(今呼和浩特南),正值回鹘开弓射猎。因此,云外高飞的雁群惊惶四散。回鹘入侵劫掠,唐朝边境上的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诗人此时担任黄州刺史,身处南方,却时刻关注着北方边境的局势,这反映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

颔联写月明之夜,失群之孤雁从金人承露盘上飞过,长门宫灯暗之时,传来数声凄楚之雁鸣。仙掌即金人承露盘,汉武帝为求长生在建章宫建。后经改建,至魏文帝时,承露盘三十七丈,大七围。长门宫,故址在原长安城东,汉武帝陈皇后失宠退居此地。诗人用“仙掌”“长门”代指当政者,虽然百姓流离失所了,可是当政者却还在追求长生,溺于宫斗,沉湎于私欲,无视百姓的疾苦。诗人用孤雁无所凭依来象征百姓无所归属。对当政者的不满和讽刺深蕴此联之中。

颈联写应该知道回鹘铁骑正在北方践踏肆虐,大雁又岂能追随春风,一一飞回故乡?这一联饱含诗人善意的提醒,那么诗人是在提醒谁“须知”呢?一是提醒当政者,希望他们能认清局势,早日驱逐回鹘,让边境恢复安宁;二是提醒流落南方的难民,北方还太危险,不要轻易回去;三是提醒自己,作为一州之长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流落此地的难民,好让他们有朝一日能平安地回到故乡。

尾联写莫要不满南方空旷,人迹罕至。潇湘的水源丰富,多产菰米,岸边也有莓苔足够大雁充饥。言外之意是此州虽偏远,但犹有充足的粮食可供养逃难至此的百姓。诗人劝谕抚慰难民,希望他们能暂时安心留居黄州,等待北方重新安定。
诗人用比兴象征手法写北方人民受回鹘侵袭之苦,看似写雁,实则写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关注百姓疾苦的仁者之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