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知道刘邦、朱元璋屠杀功臣,其实,这个皇帝对功臣下手更狠

 昵称413468 2019-07-05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其实,“过河拆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种事不仅发生在小人身上,中国那些封建时期的开国皇帝也经常有“过河拆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诛杀功臣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以及隋文帝杨坚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历史学家对开国皇帝的评价多数是正面的,他们的“黑点”容易被忽视。另外,隋朝统治时间比较短,这一瑕疵就被掩盖住了。《隋书》上说“其(指的是隋文帝)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作为成功的政治家,杨坚也是杀伐果断的狠角色,死在他手里的功臣不在少数。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力度很大的皇帝,甚至,在西方人眼里杨坚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他结束了百年分裂的中国,开创选拔官员的制度,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强国。杨坚积极发展农业,让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隋朝开皇年间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已经超过七百万。

这些都是杨坚的贡献,可是,他对功臣的态度,却是令人寒心的。

有人曾统计过被杨坚所害的功臣,据说,开国武将就高达七人,当然,这个数量是无法比拟朱元璋的,但是,也超过了刘邦的“记录”。而且,据说这七个人的身份、地位,在隋初期都是非同小可的。这里,笔者按照这七人的被杀顺序,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杨坚不满王谊说话口无遮拦,已经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当然不愿意听“逆耳”之言。隋文帝还假惺惺的对当朝大臣说:念及两人是同窗,给他留个全尸,也算对得起他了。王谊对建立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年杨坚没登基的时候,地方上有三股叛乱势力,都被王谊一一镇压了。

公元586年时,郕国公梁士彦、英国公宇文忻、舒国公刘昉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这三人对建隋贡献非凡,特别是刘大人,正因他的暗箱操作,才让杨坚有机会辅政。另外两位大人也在平定地方叛乱的过程里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在隋文帝看来,自己登基后,就用不上这三位了,他们不是很重要。三人知晓后多少有些不满,被恶人揭发后,隋文帝以谋反罪将三人处死。

公元589年时,隋文帝的老同学元谐,河南洛阳人也,家代贵盛,谐性豪侠,有气调。之后,因被人举报,隋文帝不去研究事发过程,直接将其处死。少时,两人是非常要好的同学,没想到依然没抵抗住权势带来的猜忌,元谐及其亲友一并伏法,甚是凄凉。

公元597年时,曾誉为“四贵”之一的虞庆则,抗击突厥沙钵略可汗入侵,带团出使突厥,分裂东西突厥,削弱突厥部落实力。在岭南平定叛乱后,派属下回京禀报工作,不料,这个下属竟然举报虞大人谋反。隋文帝依然不调查事实真相,当场把虞庆则处死。

说起来,王谊、刘昉、虞庆则等人在北周时期与杨坚是故交,而且当时几人身份差异并不大。特别是虞庆则,他是杨坚亲信为积极推动杨坚称帝事业做了很多贡献。隋成立后,虞庆则位列宰相高位,对瓦解突厥势力方面立下战功,可仍没想到杨坚竟然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留给他。

公元600年,名将史万岁因言语得罪了皇帝杨坚,直接惨死殿上。史万岁是开国武将里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位。他曾平定河北叛乱、平突厥、平江南等,为建立隋统一作出了贡献。史万岁死后,虽然,杨坚有些后悔,但是,他依然不愿意承认错误,还把错赖在史万岁头上。

按说,这些功臣都为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说加官进爵,起码能保命吧?究其出身和死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王谊、梁士彦、宇文忻、刘昉、元谐。他们是杨坚的故交,北周时期,几人身份并不上下。杨坚是以不光彩的手段登基的,因此,对这些“老友”很是防范,这点有些像赵匡胤。他是通过陈桥兵败夺取的皇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信任。

而隋文帝也在这些故交的支持下登上皇位,所以,他的内心很担心和他们交往过甚后,这些人对他有所企图。

第二类,虞庆则。虽然,从表面上看,虞大人的死有些戏剧,因为他的内弟与自己的宠妾通奸,而被内弟告发的。但是,事实上,此等“小事”又怎会让虞大人丧命?还不是因为功劳很多的虞大人让杨坚有些怀疑,不再信任他,因此,他的去世并不意外。

第三类,史万岁。杨坚晚年时,变得非常刻薄暴戾,喜怒无常,喜好酷刑。耿直的史万岁恰好冲撞在杨坚的气头上,再加上奸人的诬陷,一代名将命丧当场也是无奈的结局。

参考资料:

【《淮南子·说林训》、《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