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经方梦 人生如梦。回想起来,真正研习经方大约有十年多了。十年来,有坎坷,有崎岖。梦醒时刻,抚今追昔,略有感慨,志之以自励。 1. 过去,干过的傻事 过去,对经方研习不够坚定。恰如《小猫钓鱼》里的那个小猫,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曾经一度迷上“火神派”,一度暗恋“圆运动”;《长江医话》等五大医话也很上心。总觉得经方那些东西不够用,想寻找一些来补充。恰如下象棋,老是觉得自己十六个棋子不够用,“要是有三个车该多好啊!”没有好好去研究子力之间的配合,不去发挥兵、马、炮各自的有效性,不去琢磨各自之间的联系性,却幻想寻找“第十七子”。说到底,还是对经方没有信心的表现。诚然,经方不能尽愈诸病,但把经方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一个医生,不应该追求治好所有的病。 过去,总觉得经方药味不多,开方时每每有加味的念头。事实上,这也是对经方信心不足的体现。经方的加味,严格来说,一是不要胡乱加,最好按照经典记载来加。张仲景没有用到的药物则要慎重加入。二是加味不要太多,通常不要超过原方的25%。今人犯过的错前人可能也犯过,不排除古人当时也有加味太多的现象。但为什么加味太多的经验没有流传下来?很显然,没有效!能够留下来的都是有效的,没效的自然就淘汰了。不仅仅加味要重视,合方也不容随意!严格讲,《伤寒论》里没有合方。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也不是两个方证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其独立方证。柴胡桂枝汤也没有像汤本求真所说的那样将二者药味合二为一,而是剂量减少了。慎重加减,小心合方,更有利于把经方搞熟练。 过去,曾一度热衷于网络的讨论,现在想来,中医的论坛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学术生态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从网络的“百草园”到学术的“三味书屋”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学术的交流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等的认知层面,二是相互尊重的交流氛围。无此,便无理想的交流,或卑微请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当然,更多的则是扯淡! 所谓的学术讨论,许多又演变成人身攻击,或者面子保卫战。离开,至少落个清静! 2. 未来,有所不为 不再去探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当年曾推崇《康平古本伤寒论》,现在觉得作为一个临床中医,不该把精力花在这上,这些是版本学家考虑的事。其实,再真再善的本子也不能代替和病人的接触与交流。恰如《孙子兵法》不能培养出将军一样,《伤寒论》本身不能培养出好医生。否则,那些把《伤寒论》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一流高手了。不再去研究六经(或六病)。有人说,六经(或六病)钤百病。但仔细想想,阴阳难道不可以钤百病吗?八纲不可以钤百病吗?如果六经可以钤百病,那么,《金匮要略》为什么不用六经来统辖呢?理论模式大都有它特定的适应范畴,离开了这个特定领域自然失去意义,恰如真理向前迈出半步就成了谬论一样。“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旋涡。”对于变化万端的外感病来说,六经无疑是合适的指导理论;但用于杂病,则逊色许多。 不再去研究合病、并病。这些东西严格来说,属于专门的伤寒学家的工作,并不适合一般的临床医生。而且,就《伤寒论》条文来说,这部分内容也不是重点。说的坦白一些,这部分内容我搞不懂,不熟悉。我知道,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努力是徒劳的。况且,不理解合病与并病,对临床并无太大影响。事实上,如果一件事的结局对自己没有太大妨碍,不做它通常是正确的选择。 不再去研究单味药。曾经对《伤寒论》用药的思路很着迷,很推崇那些研究有素的人士。但现在想来,没有必要。一则是研究单味药得出来的结论对临床帮助不大,没有多少经方医生是用单味药来治病的。当然,甘草汤例外。就是把黄连研究透彻又能怎么样?舌质红,舌苔腻,面色红赤,烦躁不安,这是使用黄连的指征。但如果是用半夏泻心汤,是否还要依次来寻找半夏指征、干姜指征、人参指征?经方医生是以“方”作为用药单位的,与其花时间研究单味药,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方上。二则是药物研究属于制方学的内容,严格讲属于拆方研究,这是方剂学家的工作,临床家没有必要越俎代庖。恰如汽车司机,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安全地驾驶,而不是研究汽车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至于车子出故障了,则干脆拖到修理厂吧。“术业有专攻”,不要迷失了方向。 3. 训练下手功夫是关键 作为经方医生,应该把精力放在训练下手功夫上。下手功夫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搜”,即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功夫。如何问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摸到有意义的体征,发现前医忽视的地方,这些是经方医生的基本功。因此,要训练问诊与查体的技能。对于现代经方医生来说,这种技能必须从严要求,远胜古人,才能跟上这个时代。 二是“辨”,即辨方证的功夫。经方使用模式属于选用成方,不是自拟方。就像从服装店挑选成品衣服,而不是当裁缝自己做衣服。辨准了方证就找到了方子。问题是,面对着一堆收集来的材料又该如何辨?哪一个是作为突破口的主症?根据主症要考虑哪些方证?哪个方证又最符合当下?有什么证据排除其他类似方证?还需要补充什么资料?如果疗效不好后备方子又是什么?总之,找出最恰当的方子是每一个医生的核心任务。那种一见便知的直觉则来自长期训练,非多年临证不可为之。对于我等下下智来说,更要训练自己的临证思维。(写于 2012 年 10 月 24 日) 推荐阅读 十年一觉经方梦 杨大华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定价:49.00 本书是作者多年了围绕经方写作的集子。记录了作者对经方的所思所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涵盖了经方医学的理论及实践,涉及学习经方的个人理念,对若干经方的深入探讨,对经方常用药物的认识及个人临证治验。作者跳出传统中医的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经方。对于经方的研习来说,或许提供一些别样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