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钤百病

 johnney908 2014-06-10
                          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有人以为仲景《伤寒论》适合治疗外感病,《金匮要略》适合治疗内伤病,因为《金匮要略》曾明言脏腑辨证。既然《伤寒论》足以赅括万病,仲景何必有此蛇足之举呢?笔者以为《伤寒论》是系统的医学著作,写给雅士看的,或者说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金匮要略》是写给平常人看的,所以《金匮要略》的系统性远远不及《伤寒论》。当然《金匮要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毕竟是先贤所留的古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六经的实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历代医家对于六经的解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那就是对六经的解读必须能最直接的指导临床,也就是说指导经方的应用。朱肱首次用六经就是经络来注解《伤寒论》,称《伤寒论》六经就是足三阳三阴六条经络,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路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言之凿凿,遗患多多。其实这是不解六经(病)的本义造成的。李时珍则以脏腑解释六经,并说:“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显然是以脏腑解释的。张志聪更以气化注解六经,运用开合枢理论,使人坠入迷雾中。学者茫然,不敢问津。其实仲景之门平易,人人可入。当然不是说脏腑经络学说不好,只是说不要和六经辨证掺杂在一起,这是不同的体系。许叔微说:“伤寒六经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代名词也。”此真见道之言。三阴者一阴也,三阳者一阳也。治疗疾病先别阴阳,这是亘古不变之法则。表里者,病位所在。病位既别,寒热虚实随之,“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为仲景辨寒热大法。“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虚实之辨。许氏之言甚合仲景原意。可见六经就是病位、病性、方证的综合体。自然可以统摄百病。
        需要指出的是后世八纲辨证,过于强调表里的划分,认为疾病分为外感、内伤,这是与仲景学说的最大不同处。并且仲景书中每一个证都有一个相应的方,如太阳表虚的桂枝汤证,不管是中风、还是后世的心脏病、脾胃病、肝胆病、更年期综合症,只要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弱,都可以用桂枝汤治疗。不存在任何争鸣,这就是经方的严谨之处。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方证相应之说十分盛行,方证相应应该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是辨证的细化和最终结果,不是对症治疗。要先辨病位,病性,最后才是方证。如同是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为阳,但是有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的不同,这就要细辨,只有如此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