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绍奇:我对仲景“六经”实质与传经的看法

 Dementia豆豆 2018-02-02

“六经”二字,早见于《内经》,皆指经脉。人体有手足十二经脉,合而言之,即为“六经”,亦即三阴三阳经脉。

仲景《伤寒论》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而无“六经”字样。

自晋人皇甫谧、宋人朱肱、金人成无己等使用“六经”一词来研究《伤寒论》之后,便一直沿用下来,并作为《伤寒论》一书的纲要。

如恽铁樵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药盦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

我认为以“六经”为纲来研究《伤寒论》,正是研究者成功的地方、深得仲景书的精神实质。

六经,既指十二经脉,又包含五脏六腑,以及既是脏腑功能的产物,又是脏腑物质基础的气血津液。在某种意义上,实际就是对人体生理的总的概括。

六经病,则是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各个不同的机体反应性。

1

为什么要选择六经为纲要呢?

这是因为十二经脉遍布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营阴阳,无时或止。正常情况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灵枢》),脏腑气血有了病变,也一定要通过经络反应出来。

正因如此,所以《灵枢·经脉篇》才说“经络者,所以处百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不通。”

请注意这个“处百病”,无论外感、内伤,都有一定的病位,病在何处,就是通过它来察知的。因此,以此作为疾病定位的方法,是继承了《内经》精神的。

如予不信,再看看《灵枢·卫气》“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不是再明白不过了么?

2

定位解决了,接着就是疾病属于何种性质的问题了。

在这一点上,仲景大手笔以阴阳为纲。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论》第7条)。而将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腑囊括无遗。

无论外感、内伤,没有任何病变不是经络脏腑的病变,诸如阴阳寒热虚实表里,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经络脏腑而呈现出的证候。

明乎此,则诸如“六病”、“证”、“证候群”、“八纲”、“六气”、“阴阳消长”、“正邪斗争”诸说才能落到实处。

3

病位病性既明,治疗上的大纲大法也就随之产生,无论什么病,都可以按这个模式,察其症状、体征,知其为何处之病,属何等性质,如此而汗,如此而下,如此而清……

同病可以异治,异病也可同治,正如仲景在原序中所自许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仲景之后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在六经证治基础上发展而成。

六经证治,实在是辨证论治最早,也最成功的一种模式。不仅为伤寒立法,而且也为百病立法,明白了这一点,用不用“六经”名义也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无庸讳言,六经病与脏腑相配,还存在了些问题,这就是日人喜多村直宽说的“动辄彼是纽合”。

因为既以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阳病明明有许多条文是肺的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小青龙汤证),但因为肺为手太阴经,就放不进去;

同样,手太阳属小肠,而小肠的作用是分清别浊,其病变与消化系统更密切,要放在太阴病,又因是阳经,所以为难。

其他的阳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少阳(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少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基本没有大问题。

故肺虽为手太阴,从临床实际出发,却隶属于太阳病,小肠虽为手太阳,则隶属于太阴病。从原文看,这是没有办法的处理办法。

4

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六经传变。

可以说六经病中任何一经病都可以单独出现,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就热病来说,一般都存在着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杂病也有传变,但没有热病的传变快),就狭义伤寒来说,还有一个先是寒邪袭表,然后化热入里的规律。

六经病一般始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或始于太阳,而少阳,而阳明,这在临床是屡见不鲜的。

感冒、流感往往可在太阳一汗而解;

温病忌汗,亦喜汗解;

而乙脑、流脑之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其在太阳甚为短暂,旋即入阳明之里,证见大热、大渴、大汗、脉大,或热实,腹满便闭,蒸蒸汗出,用白虎承气予以及时清下,大多可望得解。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是说,传变在三阳经不成问题,问题在于:热病传来传去,怎么传出一个太阴里虚寒证来了?

刘河间首先提出质疑,指出:“六经传变,自浅至深,皆是热证。”

后之论者,亦多谓:热入阴经,不等于阴证,只有热邪越来越深重的道理,没有中反变寒的道理。

须知仲景以三阴三阳为证治纲要,就不仅是伤寒热病的纲要,也是诸多杂病的纲要。

热病因误治而入三阴者,“始为热中,末为寒中”,也不是没有;此外还有寒邪直中三阴者;杂病则可见于三阳三阴任何一经,阴寒之证一开始就病在三阴者更是多多。

于此,仲景处理方法是:将三阴热实证统统划归阳明。

在太阴,很好解释,脾胃为表里之脏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在少阴有三急下证;

厥阴用清法外亦有下法,所谓“厥应下之”,也都借阳明为热邪的出路。

仲景曾经强调:“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184条)。柯韵伯谓“阳明为成温之薮”,陆九芝以温热病即阳明病,皆有见于此。

我理解仲景的意思,伤寒热病,只要把好阳明这个关,就可以解决问题,扭转其病势,截断其传变。事实上,热病确可“得清下而解”,还不止柳宝诒说的“十之六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