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怎么说都不听?3个技巧教父母利用“承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肯定式教养 2019-07-05

很早之前,我看过一个节目。

在一个火车站,他们随机选择一个乘客作为被试。这时一个演员A过去,坐到他旁边的座位上。玩一会手机后,演员起身去上厕所,把包留在座位上了。他走后,另一个演员B会过来,假装成小偷,尝试要把包拿走。

结果可能正如你预测的,大多数情况下,旁边的乘客并不会制止小偷。“偷窃”事件上演了20回,乘客出手阻止的只有4次。这可以理解,因为乘客出手阻止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尝试出手。

但是当节目中改了一个环节后,情况却截然不同了。

在后面的20回测试中,演员A在离开座位前,拜托旁边的乘客“帮忙看下我的包”,所有的被试乘客都答应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演员B再去偷包时,20个被试乘客有19个变成了义务警察,他们主动制止了偷窃行为,要求演员B做出解释,甚至拦着他,不让他走。

为什么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承诺”就让对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让他们不顾危险的阻止小偷?

这就是我要说的“承诺”的力量。

“承诺”可以使人富有责任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当人做出承诺后,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监督,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承诺的事情。

承诺为什么能起作用

“承诺”之所以可以大幅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跟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有关,那就是言行一致。

每个人都有言行一致的内在需求,当人的言行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就会让人处于焦虑状态。而人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状态,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认知,使之重新回到言行一致状态。

195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做了一个认知失调实验,来证明人的言行一致的内在需求。

在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进行烦琐且无意义的工作,包括把一个线轴从托盘上拿下再放回去,以及另一个,他们旋转木盘上的各个方栓,如此不断地重复。这两个任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让学生感到消极,枯燥乏味。任务完成后,学生们会被告知实验已经结束,他们可以离开了。不过这只是实验的第一步。

然后,实验者会向被试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他们的一个实验助理没来,而这个实验助理有一项任务就是去说服另一个人接受此枯燥乏味的实验(此人实际上是知情者),告诉他这个无聊的工作其实是有趣且吸引人的,以便说服他参加实验。如果被试同意担任此工作,为了表达对他帮助的感谢,给予1美元的酬谢。

而另一组被试则给予20美元。

当所有的实验完成后,让这些被试评价他们之前做的任务时,那些1美元组的人对任务的评价明显比20美元组的人更高,他们认为任务有趣且有意义。

很明显,1美元组的评价与事实不符,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价恰恰是因为认知失调在起作用。

对于1美元组的被试来说,当他们撒谎试图说服别人这个实验很有趣时,被试们被强迫把“很有趣”的概念内在化,因为为了1美元去假装这个实验很有趣,说服别人不值得,因此他们被迫改变自己的内在态度,真的从内心认为这个任务有趣,以此才能让他们的说服有力度。

而对于20美元组的被试来说,他们改变态度的原因很明确,就是为了20美元才撒谎的,他们的外在理由非常充分,因此产生较少的认知失调,他们就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在态度来适应自己的行为。

所以,人们天生就有言行一致的内在需求,避免让自己处于认知失调的焦虑中。

这样就解释了一开始火车站中乘客的行为。

当乘客做出“帮助看包”的承诺后,他们就需要做出“保护”的行为,这时遇到小偷,为了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他们便会去主动的制止偷窃行为。

如何利用“承诺”教育孩子

“承诺”后产生的言行一致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技巧,从而来更好的教育孩子。

当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时,我们不用天天盯着孩子,时刻监督着,我们只需要在行动前获得孩子的承诺。

比如早上起床,我们提前征求孩子的意见,获得孩子的承诺:早上7点起床。当孩子做出承诺后,第二天早上我们便不需要一遍遍的催孩子,只需要简单的提醒他:你说7点起床的?现在还剩5分钟了。孩子为了保证自己言行一致,避免产生认知失调,他会准时的起来。

再比如写作业,父母不用一遍遍的催孩子,都几点了,还不写作业。父母只需要问孩子:你准备什么时候写作业。获得孩子的承诺。当他承诺的时间到后,你就可以提醒他:你说的时间到了,去写作业。孩子肯定不会跟你吵吵闹闹,会麻麻利利的关掉电视、手机去写作业了。

这就是获得孩子“承诺”后言行一致的力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是有效的,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1、承诺必须是自愿的

要想承诺有力量,孩子遵守承诺,那么承诺必须是孩子自愿做出的,而不是父母或者老师逼迫的。因为只有内心做出的“承诺”才会产生认知失调的焦虑,外力作用下的承诺不会产生这种焦虑,他们会把这种不一致归结于外因。

比如孩子写作业,当孩子自己承诺8点写作业时,8点如果还不写的话,他就会认知失调的焦虑:这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你要遵守,不然你就是言行不一致了。而如果是父母逼迫8点写,孩子8点不写的话,他就不会焦虑,因为他的内心会做出解释:这不是我自己做出的承诺,是被逼的,我并不想8点写。

所以,承诺必须是自愿的,这样不做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才会迫使他们主动改变自己,让自己言行一致。

2、承诺在能力范围内的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孩子也接受了,高高兴兴的自愿的做出了某个承诺,但是这个承诺明显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当孩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是实现不了时,就会给自己完不成找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也不会做出改变去完成承诺,这种承诺也就没有意义。

比如孩子一高兴,一拍脑门说期末考年级第一,但孩子现在才考年级20多名,显然要实现承诺孩子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孩子的耐力有限,坚持不了几天,孩子自己都受不了了,于是他们会开始给自己创造合理的解释:我的能力怎么可能考第一呢?那是哄我妈开心的。

承诺的事情越大,孩子就越容易找借口使自己的言行不一致行为合理化,承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承诺只有在合理的情况下,孩子肯定能完成,孩子无法给自己找出失败的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承诺才会有效。

3、承诺有时效性

就跟结婚的时候海誓山盟,结婚后就变成了仇人一样,太遥远的承诺毫无意义。因为时间越久,中间可能发生的变量就越多,人就越可能给自己言行不一致找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小学1年级的时就承诺高考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承诺父母不会相信,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逐渐抛弃,所以承诺的时间越长越没有有效性就越差。

因此,当我们希望获得孩子的承诺时,一定要注意承诺的时间属性,时间越短,承诺不能兑现时,孩子越容易产生认知失调,越容易做出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