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为什么不能从安史之乱的阴影中走出来

 胡里胡涂老头子 2019-07-05

客观的说,安史之乱所波及的范围并不十分广大,前后只有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中原腹地以及整个南中国,都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可以设想,如果叛乱在757年能够得以平息,那么唐朝应当很快就能恢复元气,但是正如前面所述,肃宗并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缺乏坚定的道德底线的昏庸的皇帝。所以,他对史思明的背信弃义,对郭子仪的猜忌束缚,不仅使叛乱又延长将近5年,直到他去世后,代宗继位之后的763年才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的自杀而告终。而且也至少导致了两个更加严重的直接后果:

第一当然就是国家实力的进一步消耗,国民对政府信心的进一步动摇,军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影响的进一步深入。

第二就是由于朝廷君主逐渐失去了其道德模范的形象,而导致整个国家的根本开始发生动摇。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道德社会,其根基就是建立在以君主和朝廷为核心的,对道德的示范和推广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国度里,每一个人的安全保障,事实上就是建立在国家整体性的对道德的尊重基础之上的。一旦朝廷和君主,公然的表现出了重利轻德的倾向,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因为失去了安全的保障,而立刻在思想上陷入混乱,在行为上趋向功利。

所以,孔子才说在中国治天下,“民无信不立。”这就是为什么区区不到八年的叛乱,就让盛唐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这种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从此唐朝开始走上了一个骄兵悍将当道的,武装割据的道路——当初设立节度使,是出于防备边患的需要。因此,节度使区,主要设立在北部、西部等与敌国接壤的地区。但是因为安史之乱的持续不绝,中原内陆也都切实的感受到了战争的压力,都出现了提高武备的需要,于是中原地区的州一级的地方官,也就是所谓的刺史,越来越的出现了兼治军旅的职务,事实上具备了节度使的资质。

朝廷则既出于平叛的现实需求,也出于拉拢安抚地方官员的考虑,对这样的官员都授以节度使的称谓。

这种做法其实是饮鸩止渴。因为它表面上,在短时间里似乎换取了地方官员和军队的忠诚,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节度使遍地开花,普及到全国各地,而且使相应的地方军队,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得以常态化存在。

而且由于节度使具有统辖地方官员的权力,因此随着节度使的遍地开花,地方行政事实上陷入了职业军人之手。由于他们是职业军人,所以他们需要依靠军队,甚至依靠战争的存在而生存。简单的说,他们当兵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是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国家,因此这是一群缺乏信仰,而只重实利;没有原则,而崇尚武力,甚至暴力的群体。

所以,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骄兵所控制的,另一种则是由悍将所控制的。

由悍将所控制的节度使区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安禄山的最终并未完全失败的“成功案例”——唐朝为了早日平息叛乱,大范围的使用招安的策略,既对主动脱离安史阵营的将领,大多采取以就地许以节度使之职位标志性手段,加以安抚。所以,大批的安禄山,史思明的旧将,摇身一变就又成为了唐朝的节度使。这一事实告诉人们,只要有实力,即使是朝廷也会忌惮三分,所以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同时,史思明当年的并不能称为失败的“失败教训”,更加告诉他们,如今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讲究信誉和道义的世界,因为作为这些美好词汇的代言人和捍卫者的朝廷,本身就在破坏信誉和道义。

所以,以安史旧将为代表的一批悍将出身,或者具有悍将气质的节度使,已经将其所统辖的区域,视为了自己的私家财产,其中最早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当然还是安史旧将,他们相互以各种手段结成利益同盟,然后向朝廷提出,诸如纳贡不入朝,自行决定继任节度使等等要求,而此时的朝廷,只能委曲求全通常都会答应下来。于是这些节度使区,已经基本上处于武装割据的状态。

所以,随着叛乱的平息,帝国的东北地区也逐渐的,在实际上脱离了朝廷的管辖。


对于今天的人们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那些由骄兵控制的区域。其实,只要回到那个时代中去,就不难理解了。原来的府兵,应当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兵,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而更应当被视为一种轮流承担保卫家园任务的,经过训练的农民。但是,这些在战乱中被招募起来的士兵,其来源显然只能或者是家园被毁的流民,或者是本身就既无资产,又不愿意劳动的流民。总而言之,这是群真正的无产者。

孟子说:无恒产因无恒心。所以他们不会像农民那样渴望平静的生活,而更愿意或者更喜欢军队这种,不用劳动就可以获得保障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往往父子相乘,长期在一个地方以职业军人为生,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将领,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加强自身与军队的关系,也愿意招募提拔军中人士的后代,为兵为官。这就在客观上,使这些士兵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关系网,和利益联盟。

对于朝廷委派的统军将领,或者节度使,他们不仅完全有能力将其架空,甚至可以直接拒绝接受,更有甚者则可能将不能满足他们要求,不能令他们满意的节度使,直接杀掉。所以,在这样的的区域,节度使的去留非但不是朝廷能决定的,甚至连节度使本人,也不能决定。

而面对这样的局面,朝廷则也只能姑息迁就,甚至出现了在任命节度使的时候,派出的内史要到军中去征求士兵们的意见,只要是军中支持的就加以任命。

朝廷对于藩镇的这种几近谄媚的行为,在事实上等于向天下示弱,等于是在天下面前放弃了自身作为道义的捍卫者的地位,相反则展示出自己作为利益上的弱势地位。因此,这种行为非但不能换来长久的稳定,反而只能因为是天下的野心因为失去了约束,而不断膨胀,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不稳定。

所以,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天下,逐渐出现了君不能御将,将不能御兵的状况,而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自北向南,自东向西蔓延开来。原本应当承担着保护国家职责的人,在事实上成为了国家最大的“敌人”。

iiiiiiiiii

  ◎ 作者:朱东,传统文化学者。出版代表作品《原易》《论语通今》等等。

  ◎ 微信公众号:东鹤书院(ID:dongheshuyuan)。

  ◎ 图片源自网络,与正文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iiiiiiiiii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