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教授实证:身体状况竟随心念改变!(下)

 紫気東來 2019-07-05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科学》,在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成果:过改变一个人内心对自身视力的预期,能改变他真实的视力水平。

普通的视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测者就有一个心理预期,越往下就会越看不见。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将视力表的字幕设计为上小下大。被测者的心理预期被扭转过来,越往下,应该看得清楚。

实验结果惊人,被测者的视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视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现在也能看清楚了。

这个实验的效果有点像“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对医生信任、自身的心理暗示和疗效的期待,就完全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的效果。

这意味着,人的心与身之间,意念与躯体之间,存在着奇异而隐秘的联系。


如果相信它会影响你,它就会;如果你不相信,它就不会

所谓的“身心健康”,“身”是具体的,而“心”却无形而难以捉摸;我们在解决各种身体状况时,只会直来直去的解决身体症状,这样真的正确吗?

在刻板印象下,人生来到了四五十岁就会步入衰老,很多人也自此开始喜欢追忆往昔,甚至谈论退休生活,俨然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

难道年龄大了就意味着一定老了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好莱坞曾拍一部名为《倒时钟(Counter Clockwise) 》电影,影片基于一个真实的实验案例。一位名为艾伦·朗格的实验心理学教授在1979年做过一个实验:

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修道院中,她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将它布置得和20年前一模一样。

她邀请了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随机分为8人一组。

一组人让他们生活在时空胶囊里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人们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等50年代的国际时事等;他们需要像在20年前一样打理生活的一切,从起床、穿衣服到收拾碗筷以及走路。

而另一组,则是在完全相同的饮食作息条件下,用怀旧的方式回忆和谈论1959年发生的事。

实验的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

实验前,他们几乎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实验一周后,不仅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步伐、体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而“活”在20年前的老人们进步更加惊人,他们手脚更加敏捷,智力测验中得分更高。甚至局外人,在看到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面对如此结果,直到今天,我们虽然仍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中,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

但是,从心理上真正地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身体就会做出相应的配合,这已经是确定的事实。

这也证明了,衰老不单单是机体的老化,也来自心理的暗示。生理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心念更能导致生理的改变。

心随境转,身随心转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比如说人老了,记忆就一定衰退吗?答案并不是绝对的!真正抑制我们潜能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

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衰老和人体机能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思维定势极具杀伤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由自己决定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就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年轻和长寿。


    SDM是细胞一级的量子筛查、分析评估、干预方案、干预手段数据全息系统,全称SDM数字健康跟踪系统,是中国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委员会、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公共健康服务组织工作委员会全国推广健康小屋示范项目。  

    目前SDM系统平台已经完成从检测可以收集数据1143项指标,传回平台后初步分类,解剖位置相关疾病、病理、生化、微生物、过敏原、基因等近一亿数据,进一步展开分析,包括以上指标与六大养生方案(心智养生、运动养生、膳食养生、排毒养生、微能量无创伤养生,细胞营养素养生)计算生成按照一年四季中医养生宗旨及原则对应计算、得岀精确指导意见,报告得出结论健康指标中西医双方表述,六项养生方案的养生方法,每一个人档案有2个亿的数据生成,已经构成大数据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