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为何记恨亲叔叔宝玉:“大菩萨”李纨被三人边缘,元春首当其冲 贾兰无疑是贾家第4第5代中最上进最优秀的孩子,但让人不解的是,在第1回中,荣宁2府的国公爷贾寅、贾源,却口口声声说贾宝玉才是能拯救贾家的人? 众所周知,贾宝玉是有名的“富贵闲人”,日常只惯于在女儿队中混。 而贾兰,从前80回看,科举上进,骑马习射样样精通,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而这样优秀上进的贾兰,为啥不能入荣宁两位国公爷的法眼? “源易缘”认为,贾兰身上的一个致命弱点,让他难堪大任,而这个缺点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母亲李纨。 在“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中,贾家顽童都搅入纷争,其中宝玉因为维护秦钟卷入其中,面对亲叔叔宝玉的为难,贾兰非但不帮忙,反而阻止他的好朋友贾菌,一句“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把贾兰置身事外的性格展露无遗。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而贾兰却对亲叔叔袖手旁观,这样自私,这样小的格局,即便才能再高,也很难成大事。 秉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贾兰当然不可能承担起振兴荣宁两府的重任,而性格这种事,一旦形成,是最难改变的。 而反观宝玉,虽然做事荒唐,但他难能可贵的是,对人常怀一片公心。 不论富家千金还是低贱丫鬟,你看宝玉的朋友圈,上自北静王,下至穷学生秦钟、没落公子柳湘莲,再至下九流戏子蒋玉菡,宝玉都能一视同仁,他这一片公心还有超常的聪明俊秀,才是作为当家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而这一点,贾兰永远做不到。 因为贾兰的自私是长在骨子里的,是从小在李纨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作为亲叔叔的贾宝玉,在贾兰看来,非但不是亲人,反而是剥夺他重要权利的仇人。 李纨诨名“大菩萨”,用贾琏小厮兴儿的话说,是天下第一善德人。 而这样的善德的李纨,在骨子里却有着最深的嫉妒,而嫉妒的对象就是贾宝玉和王熙凤。 李纨的丈夫贾珠死后,王夫人、贾母,包括元春,都把宠爱留给了贾宝玉。 而如果贾珠活着,这些本该是属于贾珠的,而李纨作为少奶奶,顺理成章该接手王夫人的班。 而这本该属于贾珠的一切,被贾宝玉和王熙凤抓在手里,受过列女传教育的李纨,虽然不能明面上争抢,但嫉妒的种子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没有颜色的生活中,李纨表现得心如死灰,但唯一让她一刻都不敢放松的就是儿子贾兰的学业。她希望通过儿子,实现凤冠霞帔的尊荣。 从第5回的判词可以看出,李纨确实已经做到了。 在李纨的判词里可知,李纨实现了凤冠霞帔的尊荣,但是贾兰却逃不过无常性命,早早赴了黄泉。 对于李纨的自私,曹雪芹通过判词对她进行批评,其中“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可以说是一句非常不好的评价——不积阴德。 李纨身为国子监祭酒的女儿,相当于是现在清华大学校长的女儿,本该是书香之家,但是因为父亲只让女儿读列女传等书,对其他书籍一概不准接触,这造成了李纨眼界和格局都很小:看到宝玉和王熙凤风光无限,暗暗下决心把赌注下到贾兰身上。 在荣国府长期的守寡生活中,李纨心态逐渐扭曲,凡事不把自己当成贾家的一份子,只管自己,贾家的荣辱似乎与自己无关。 最终这个缺点,让李纨母子远离家族,最终贾兰早逝,李纨徒留一个富贵的空名,终于做了别人的笑谈:“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从贾兰身上,能十分清晰地看到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有多大,不知道,贾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意识到自己一生失败的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