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类异质性免疫细胞群, 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细胞毒性和辅助性ILCs,其中细胞毒性的主要是NK细胞,辅助性的ILCs又可以根据其转录因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进一步的分为3类, 而ILC3无论是在人或者鼠的蜕膜中都有表达,并在妊娠的起始和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关于ILC3的分子机制不是很清楚。。 本期公众号,小编为大家分享来自Lorenzo Moretta教授和 Emanuela Marcenaro教授团队在2019年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上的<PD-1 is expressed by and regulates human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human decidu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在早孕期,1)蜕膜中ILC3表达PD-1和Tim3,而iEVT表达PD-L1;2)蜕膜中ILC3表达的PD-1可以调控ILC3的功能。人蜕膜ILC3中表达PD-1和TIM-3IILC3根据CD56的表达可以分为两类:CD56+ ILC3和lymphoid tissue inducer (LTi) -like cells(CD56- ILC3)。其中CD56+ ILC3表达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s (NKp)44high和NKp46high,而LTi-like cell表达NKp44low和NKp46low。首先作者研究了蜕膜组织中各淋巴细胞群的PD-1和TIM-3的表达情况,结果如Fig 1显示,CD56+ ILC3以及LTi-like cell中具有PD-1和TIM-3的表达,而且无论是PD-1还是TIM-3,在CD56+ ILC3中的表达率要高于LTi-like cell。同时作者也检测了NKp46和NKp44 在CD56+ ILC3和LTi-like cel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CD56+ ILC3 中,NKp46在PD-1-中的表达要低于PD-1+,但在LTi-like cell中确实相反的;而NKp44的表达,无论是CD56+ ILC3还是 LTi-like cell,在PD-1-中的表达要高于PD-1+。Fig 1PD-1和TIM3调控ILC3的功能由于ILC3可以产生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招募中性粒细胞,所以ILC3的作用可能是组织的重塑。基于此,作者检测了PD-1对于PD-1+ ILC3的细胞因子的产生的影响,所以作者设计了用PD-1和NCR的单抗培养ILC3,并检测IL22、IL8以及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Fig2显示,发现无论是CD56+ ILC3还是 LTi-like cell,在用PD-1单抗培养后都可以降低PD+ 产生的促炎因子,但是对于PD- 几乎没有影响;而用NCR的单抗处理后,可以促进促炎因子的产生。用TIM-3和NCR单抗处理,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根据以上的结果,作者推测,在孕早期,PD-1和TIM-3可能调控ILC3的功能。 Fig 2 PD-L1在iEVT上表达 为进一步证明PD-1调控ILC3的功能,作者又检测了早孕时期iEVT中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如Fig 3所示,PD-L1在iEVT中高表达,而且随着离胚胎的位置越远,其iEVT表达PD-L1越少,同样蜕膜中的基质细胞还有CD14+的单核细胞也会表达少量的PD-L1;作者同样检测了病理的蜕膜,发现其PD-L1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Fig 3 在孕晚期,PD-1在ILC3的表达降低 因为早孕期,需要一个抑制炎症的环境维持妊娠的正常,而到了孕晚期则需要一个相对促炎的环境,所以作者检测了孕晚期的各群淋巴细胞的PD-1的表达情况,结果如Fig 4所示,在孕晚期,PD-1在各个淋巴细胞群中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低于早期。 Fig 4 总结 这篇文章对于PD-1在ILC 3中表达进行了研究,作者证明了PD-1在ILC3中表达情况,然后检测在用PD-1和NCR的单抗培养ILC3后,其促炎因子IL22,IL8以及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又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早期正常和病理的蜕膜iEVT中PD-L1的表达情况,证明了PD-1可能参与调控ILC3的功能,而且在孕晚期其PD-1的表达相比于孕早期是降低的。但是小编觉得如果可以用小鼠模型进行验证的话,或许这篇文章会更加厚实。 参考文献: Vacca, P. et al. PD-1 is expressed by and regulates human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human decidua. Mucosal immunology 12, 624-631, doi:10.1038/s41385-019-0141-9 (2019). 生命树之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病理学研究组 BOSS简介: http://sourcedb.ioz.cas.cn/zw/zjrc/200907/t20090716_2088415.html Lab简介: http://rpb.ioz.cas.cn/yjz/wangyanl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