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钱长得“丑”,它的主人名声“臭”,它为何能成为镇馆之宝

 历史解密坊 2019-07-06

货币是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重要媒介,更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交换物质的唯一纽带和桥梁,每个王朝对于钱币的铸造也十分用心,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政权的权威与形象。可是,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种钱币却与之背道而驰,甚至“丑”的不成样子,可钱币界依然公认它价值巨大。它究竟是什么钱币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京城有一家古代钱币展览馆,前身是德胜门箭楼文物保管所,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家常年对外开放的钱币类专题性博物馆。其馆藏巨大,一直被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青睐。
在展览馆中,陈列着形形色色的古代钱币,由先秦古币,一直到清末老钱,可谓是应有尽有。在众多的陈列品中,有一枚相当丑陋的钱币,赫然被摆放到了“唐代区”。

仔细观察之下,该钱币与其他朝代的方孔钱无太大差异,上书四字为“顺天元宝”。可与诸多钱币不同的是,“顺天元宝”的长相却有些不招人喜欢。
除了钱币材质为劣质铜外,“顺天元宝”四个字也歪歪扭扭,几乎与小学生的字体无异,根本让人不敢相信,该钱币居然是一个政权正式发行的货币。
“顺天元宝”究竟是哪个政权发行的呢?该政权正是唐末时期发动安史之乱的史思明,由叛乱而建立的“大燕国”。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人,曾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四年,史思明伙同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在范阳起兵15万反唐,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史思明叛军众多,起初还真的连战连捷,占据了不少州城府县。可是随着朝廷的大力围剿,以及叛军内部的分裂矛盾,史思明的部队逐渐败象丛生。

形势急转直下后,史思明非常着急,连忙找来术士询问缘由。术士认为,部队之所以会战败,都是因为之前发行的“得壹元宝”惹的祸——只能得到一,根本得不到二,更别提得到三四五六七八九了。史思明认为自己发行的“得壹元宝”听起来的确不吉利,随即将其大量收回,改铸自己认为意义绝佳的“顺天元宝”,以求让自己“顺天应人”大吉大利。
可事实上,钱币铸造历来是铸币机构的大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百姓深受“安史之乱”的战乱之苦,起初发行“得壹元宝”时,百姓们就曾遇到过钱币兑换带来的麻烦,这一次又要改换货币,自然心生怨恨。

在史思明的淫威下,百姓们虽交出了手中的“得壹元宝”,可是进度十分缓慢。正因如此,收上来的铜钱数量不多,给重新铸造“顺天元宝”的进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最后,还是史思明命令士兵强行收币,这才算有了足够的铜质原料。
可惜的是,史思明一味追求速度,在铸币的过程中难免会过于匆忙,因此钱币上的字迹十分潦草,虽不知是出自哪位“名家”的手笔(甚至有可能上史思明自己写的),被后人公认是地地道道的“丑书”。

别看“顺天元宝”因丑被后人“嫌弃”,可是“顺天元宝”的身价,却非一般铜钱可比。由于史思明曾是朝廷叛军,其政权覆灭的相当快,因此“顺天元宝”的铸造数量,远不及其他政权铜钱数量的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顺天元宝”本就不是唐朝的正统货币,在史思明政权覆灭后,唐代的货币管控机构,便开始有目的性的收缴“顺天元宝”,并将其集中在一起彻底销毁。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后世留存的“顺天元宝”铜钱,甚至不超过10枚,堪称是国内的旷世珍宝。
在钱币专家的眼中,“顺天元宝”的价值还不仅限于此,虽然其上的字迹潦草丑陋,可它代表的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对研究唐王朝的战争与地域文化,都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