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了“安史之乱”的两枚钱币(2)

 历史探奇 2019-09-16

2019-06-04 13:56:32

作者:王永生

前面我们说到:
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兵分两路:玄宗进入四川避难,太子则去宁夏灵武组织力量反击叛军。太子到了灵武就宣布登基,这就是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相关链接:见证了“安史之乱”的两枚钱币(1)

实际上,就在太子即位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叛乱的一方也出现了权力的更替。

这时已经称帝的安禄山因为眼疾失明而性情暴怒,更加反复无常。担心地位不保的太子安庆绪,于是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后即位称帝。这样一来,叛军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于是,拉开了第二位反叛主角史思明登台的序幕。

史思明胸怀才略,骁勇善战,曾经多次立功,很受玄宗的赏识,他的名字“思明”就是玄宗给改的。安禄山死后,郭子仪乘机借助回鹘的力量收复了长安、洛阳,叛乱似乎很快就要被平定了。识时务的史思明于是归降了朝廷,被任命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已经被叛乱折腾苦的朝廷,对史思明始终不放心,怕他再次反叛,于是就想设计暗杀他。结果计划败露,无可选择的史思明于是再度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并于乾元二年(759)杀死安庆绪,自己称帝,国号为,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
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禄山叛乱这时真正成为了“安史之乱”。

第二年四月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战乱又进一步扩大,平叛的事业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如果说史思明与他的伙伴安禄山,在反叛的舞台上,所表演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不仅能攻城略地,还知道铸造发行货币的作用,这样既能表达他改朝换代的愿望,同时宣示其帝位的合法,还能为他的叛乱事业筹集经费。这说明史思明的政治才干绝不亚于安禄山,甚至还在他之上,因为他知道货币的重要性。

得壹元宝、顺天元

上面这两张钱币拓图,就是史思明铸造的两种货币,即得壹元宝顺天通宝。这两种货币都是他占领洛阳称帝之后,销毁佛像铸造的,事见《新唐书·食货志》:“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既而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通)宝’”。

一般的情况下,铸造货币不用年号就用国号。“得壹”既不是年号,也不是国号,却被史思明用来铸造钱币,这其中一定另有寓意。

我们就试着来猜一下,史思明用“得壹”铸钱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壹”即“一”,因此,“得壹元宝”可能是取义于《老子·第三十九章》中的一段话,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候得一以为天下正”。

作为反叛的胡人,史思明可能是想用铸造“得壹元宝”的方式,来表示他也是天下的正统,是位真命的天子,表明了他要一统天下的愿望。但是,得壹元宝铸好之后,史思明可能才意识到,“得一”也可以被解读为“只得一年”,这就让期盼帝祚长久的史思明很是尴尬。于是,他便改元“顺天”,改铸年号钱“顺天元宝”,表示他起兵造反是“顺天应人”,想表达的意思仍然是要强调他才是顺应天命的真命天子,希望能够统一天下。

这说明史思明已经是一位非常汉化的胡人,不再是一味的蛮干,除了会马背上较力,还会通过铸造货币来打舆论宣传战了。

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与开元通宝钱按1:100的比值同时流通,即“以一当开元钱之百”。都是虚值的大钱,目的就是收刮百姓的钱财。

据大约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人张台的记述,史思明铸钱,是以大量销毁寺庙佛像的铜作为原料的,后人因此有“洛阳古寺铜销尽,都是如来劫后身”之说。
顺天通宝是由得壹元宝改铸的,得壹元宝铸造的时间短、数量更为稀少,因此钱币收藏界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顺天通宝因为流通时间比得壹元宝稍微长一点,因此有减重的现象,版式也要更加复杂一些。

史思明虽然想通过铸造货币的方式,来表明他是顺应天命的真命天子。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他仍然只是一个反叛的胡人,结局与他的前任安禄山也是惊人地一样。

他俩就仿佛像是下凡的同一颗星宿,无论是在位的时间、还是死的地方、乃至于死的方式,竟然都如出一辙,都是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差别仅仅是一个是亲生的,另一个是领养的。这种结局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在唏嘘之余,我们不禁要感叹,这可能就是政治冒险的代价,亲情、人性一旦被政治野心操控,任何悲剧都有可能发生。即便是亲生父子,也会相互残杀!

上元二年(761)史思明被他的养子史朝义杀死后,叛军再次爆发内乱。郭子仪又一次乘机借回鹘之兵收复了洛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被其部下李怀仙诱杀,而成为他归降朝廷的投名状。至此,前后延续了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了,但是,叛乱之后的唐朝已经不再是此前的唐朝了。因此,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唐朝,对此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的分水岭。

首先是从叛乱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以“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为代表的军事集团,继续盘踞在以河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他们虽然表面上归顺了朝廷,实际上却是以节度使的名义,实行军阀统治的割据势力。唐朝从此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由全盛转入了衰落。

其次是为北宋的灭亡预留了伏笔。因为唐朝始终无力控制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河北军阀。因此,使得随后的五代以及北宋政府,重建北方国防线的计划最终也没有能够实现。契丹势力的南移给北宋造成了非常大的战略压力,并因此而亡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都直接与安史之乱有关系。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再次是叛乱平定之后,在思想界引发了对此前曾经风靡一时的“胡化”现象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后来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了韩愈等人所发动的复古运动。经过这场复古运动的洗礼,唐朝前期那种开放、自信、多元的社会风气,被后期保守的仅仅以中华古典为上的思潮所替代,并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内敛、懦弱和不自信。从此,唐朝文武并重的价值观,被宋朝重文轻武的观念所替代。

最后是作为国家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此前,唐朝是继承了北周武川镇军阀系统的武力国家,以武力为立国的根本,政府所有的活动都是直接向民众派发,力役的负担占很大的比重。安史之乱以后,开始采用新的方法,实行“两税法”,向民众收取货币税的比例开始增加。武力国家由此逐渐转变为财政国家。如国内发生叛乱,就用金钱雇佣胡人来帮助镇压;如遭遇外敌的入侵,则用金钱达成和解。这些都为后来的宋朝树立了先例。从此,货币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千年来谁铸币》
王永生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