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成功是什么 2019-07-06

公众号:我是小张哥

本文是讲述巴菲特的人生故事,这里是下集。上集内容是他出生、求学直至结婚的早年经历,没看过上集的同学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上)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事业开端

婚后,作为一个男人,沃伦需要开始养家了。虽然他有一笔钱,但毕竟没个正经的营生,之前的弹子机、送报、卖二手高尔夫球之类的可算不上。他的岳父甚至担心女儿将来有可能会饿死(那还把女儿嫁给他?),他必须开始行动了。

起初,在父亲介绍下,他在家乡奥马哈找了一份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干了一阵,沃伦认为这份工作和他的理想差距太大。他发觉经纪工作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有冲突,而他的理想是希望可以和客户的利益一致。

这里插叙一下。当时股票经纪业务,一部分收入来源于交易佣金,一部分在赚取股票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价差(中间商赚差价)。前者让股票经纪希望客户频繁交易,而客户赚不赚和自己没关系;后者更是令沃伦面临一些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这和沃伦的价值观不符。

后来他前往纽约,加入了恩师格雷厄姆创办的合伙公司。凭借在股票方面的过人天赋,沃伦很快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在这个时候,沃伦已经显示出与他的恩师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开始,沃伦总是跟在格雷厄姆屁股后面买卖股票。但有一次,经过精确计算,他没有按格雷厄姆一样做无风险的套利交易,而是持有股票。这笔交易为他赚了13000美元,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而假如进行套利操作,这笔交易只能赚取400多美元。

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是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公司股票(求打折,求打骨折)。巴菲特独特的方式是拜访公司管理层。他尽可能的了解公司,并通过和管理层的接触,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影响他们,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一次,沃伦跟随格雷厄姆买了联合电车公司的股票。这是一家公共汽车公司,比起它的净资产,公司股价简直是挥泪大甩卖。沃伦此时的表现和逛街看到打折就走不动路的大妈们没什么两样:

它有116辆公共汽车和一个小型游乐场。它还有80万美元的国库券、数十万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9.6万美元的发行在外的公共汽车票。就算它值100万美元,每股应该值60美元。而我开始购买的时候,股票交易价格在30~35美元。

买!买!买!然后克赛,哦不,沃伦前来拜访!经过和公司管理层亲切友好的交流,最终这家公司做出了每股50美元的分红方案。分红比股价还高!而且分红之后,这家公司的股票依然具有价值。这笔交易他赚了2万美元。巴菲特家族的历史上,还没有人能一笔赚这么多钱。在1955年,这笔钱是普通人平均年收入的好几倍。

1956年,格雷厄姆62岁,对投资失去兴趣的他决定退休,关闭了自己的公司。26岁的沃伦再次回到了老家奥马哈。此时他有大约174000美元,而他的资产还在增长。经过思索,他认为制约他赚取更多的钱的关键是资本。他需要更多的钱。

沃伦决定成立一家类似恩师的合伙公司,筹资进行投资,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他吸金的速度。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联合公司成立了,而他的初始投资人全部来源于他的亲友。

汤普森博士(岳父)投了25000美元,这基本是他全部的钱;多丽丝(姐姐)和他的丈夫投了10000美元;他的姑姑投了35000美元;他在沃顿商学院的室友查克投了5000美元;查克的母亲投了25000美元;儿时的玩伴,他现在的律师投了5000美元;沃伦是第七个合伙人,只投了象征性的100美元,他负责投资运营。

4%以上的收益我拿一半,4%以下的我收1/4。因此,如果不赔不赚,我就会亏钱。而且我赔偿损失的责任并不局限于我的资本,它是无限责任的。

这个合伙公司类似于现在的私募基金。不同的是,巴菲特没收基金管理费,还承诺保本(当然,这和投资人全是他的亲友有关)。1957年,市场下跌8%,他的合伙公司赚了近10%,次年又赚了超过30%。不得不感叹:巴菲特的亲友们真幸福。

此后的两三年的时间里,沃伦快速成立了7家合伙公司,这些合伙公司的投资人多来自亲友、恩师的介绍,以及他在奥马哈大学教授股票投资课程的学生。最终沃伦一共拥有了11家合伙公司,他的投资事业从此正式展开。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上世纪50年代,沃伦在奥马哈大学讲授股票投资课程

命运的相遇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沃伦·巴菲特也不例外。他曾回忆说“世界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是我的父亲、格雷厄姆和芒格。”

父亲霍华德和导师格雷厄姆前文已经提到过。现在讲讲他的搭档——查理·芒格。如果让芒格先生来做个自我介绍,他大概会说:“我没什么好说的。”由于芒格的低调,相对于巴菲特,他没有那么出名。实际上,芒格的智慧和投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巴菲特。

芒格成为沃伦的合伙人到2019年的今天已超过55年,他们彼此都是对方人生中的重要搭档。更加难得的是,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分歧,简直如同一个人。这样的合伙关系,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句话用来形容两个男人的相遇,似乎有点过“基”,不过用在他们身上还算恰当(啪嗒,谁的香皂掉地上了?)。

说来也是奇妙,他们俩同住在奥马哈,芒格小时候曾在沃伦祖父的杂货铺打工,他们曾一同出席过共同的亲友的葬礼。但是这么多年居然不相识。

1957年,沃伦向潜在的合伙人戴维斯医生介绍自己的合伙公司。他一边高谈阔论,一边观察戴维斯医生的状态。他发现对方根本没有怎么注意听他讲,他认为对方可能不会投资了。结果,他收到了10万美元。

好奇的沃伦询问原因,戴维斯医生回答:“恩,你让我想起了查理·芒格。”沃伦说:“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现在非常感谢他。”两年后,神交已久的沃伦和芒格,在他们的共同好友戴维斯医生的介绍下相识了。

芒格习惯在所有事情上,设置一个很低的期望值。比起充满期待后的失望,刚开始不报期望总是更容易收获惊喜。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所以,对于这次会面芒格同样没报什么期望。

结果是个大惊喜。

沃伦和芒格谈到儿时在沃伦祖父的杂货店“拼命工作”,他们哈哈大笑,芒格甚至笑的从椅子滚到了地上。共同的经历马上拉近了距离,之后在投资方面他们聊了很多。总之,这是一次愉快的会面。之后他们联系的越来越频繁,有时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要不是带着老婆见过面,估计要引起怀疑了)。

在认识芒格之前,巴菲特的投资主要受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烟蒂理论”影响,核心思想就是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并不过多考虑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成长性等其他方面。

而芒格更注重公司的发展,提倡“以合适的价格买下优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合适的公司”。

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穷得多。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80年代的沃伦和芒格,沃伦说他们就像是连体双胞胎

前进的雪球

借助于合伙公司取得的优异投资收益,沃伦在他30岁时就成为了百万富翁。比他幼年计划的时间提早了5年。但他没有就此停止,因为这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1962年1月1日,沃伦把他全部的11个合伙公司放进了一个筐——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新公司的净资产为720万美元,他拥有新公司14%的股份。

砰!砰!砰!1963年11月22日,三声枪响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瘫倒在他豪华专车的座椅上。此时的奥马哈,沃伦正在吃午饭。当他回到办公室,纽交所已经疯了,股票崩盘,市场在半小时内损失了110亿美元市值。接着,交易所紧急休市。这是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在交易时间休市。

同时发生的,还有美国运通公司的丑闻。美国运通的一家子公司为了贷更多的款,假装储存了很多豆油,后来却被发现储油罐中装满了毫无价值的海水。这一巨大丑闻发生在总统遭刺杀的同时,没能登上报纸头条。

不过,沃伦一直在关注美国运通。丑闻之后的第二周,公司股价直接被腰斩。大家都在恐惧中抛售股票,美国运通是否能存活下来成为一个疑问。沃伦在思考:美国运通卖的是“信用”,它这次的污点是否会影响人们,使大家再也不相信这个名字了?

于是他开始在奥马哈的餐馆、商店暗中观察。他发现大家并未受这次的丑闻影响,还是在刷运通卡。据此,沃伦断定美国运通将会活下去,如今低迷的股价是个绝佳的机会。他集结可以利用的全部资金,在之后的一年的时间里尽可能的买入美国运通公司。

这次购买美国运通的股票,沃伦总投入300万美元。1966年的两年之后,这些股票值1300万美元。他在股价翻倍后逐渐卖出,这笔投资赚了2.5倍。此时,他管理的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他的个人净资产超过900万美元。

雪球变得更大了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70年代的沃伦

沃伦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学习机器,他从图书馆借阅了许多书籍,研究保险公司的策略。1967年,沃伦收购了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不久之后,他写了一篇《有关保险公司资本需求的思考》的文章。

他发现保险业务和他的投资相得益彰。保险公司先收到保险金,在达到赔付条件时才赔偿。在这期间这笔钱一直趴在他的帐上。沃伦把这部分钱称之为“浮存金”,他可以利用浮存金投资赚取更多的收益。保险公司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座金库,提供了大量可供投资的现金。

依据同样的理念,他看中了蓝筹印花公司。印花是一种销售赠品,零售商会把它们和找零一起交给客户。客户只需收集足够数量的印花,就可以兑换商品:烤炉、鱼竿或者球拍。对客户来说,这是“免费的礼物”。其实印花并非真的免费,商店会因支付印花的钱而提高商品价格。

蓝筹印花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经营印花的公司,并且是垄断经营。他正面临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诉讼。沃伦之所以看中这家公司,是因为它有“浮存金”。印花是预先付过款的,而奖品在之后兑换。

沃伦认为这家公司最终将走出泥潭(和司法部达成和解),因此他和基友开始大肆收购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最终,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分别成为蓝筹印花公司的第一、第二大股东,他们总共持有75%的流通股,入驻董事会。

保险和印花业务存在的大量浮存金,成为沃伦雪球继续前进的推进器。而这个推进器恐怕是火箭发动机级别的。1972年,通过蓝筹印花公司,沃伦投入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

喜诗糖果,是加拿大人查理·喜诗和他的妈妈在1921年创建的。公司采用上等原料,在原料不足的二战时期也从不偷工减料,拥有很好的声誉。查理过世之后,这家公司属于他的两个儿子。公司实际由兄弟俩中的哥哥管理,因为弟弟是个花花公子,对酒和女人更感兴趣。在1972年,哥哥去世之后,弟弟卖掉了公司。

买下喜诗糖果之后,直到2007年(此后喜诗糖果财务并表无法看到具体数据),30多年时间里,喜诗糖果为沃伦贡献了13亿美元的净利润,如果算上公司的市值增长,收益是初始投入的134倍。

买下喜诗糖果是一项伟大的投资。 如果没有买喜诗糖果,我后来就不会买可口可乐。

沃伦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上述两点。有人评价,收购喜诗糖果,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成人礼。因为喜诗糖果是溢价收购的,这标志着他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中走出来了。

喜诗糖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通过再投资,最终让巴菲特买入了可口可乐,为他的投资贡献了上百亿的收益。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之一,但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促使了这次投资。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沃伦和唐纳德·基奥(可口可乐总裁)

投资失误

成功的案例我们已经看到太多,让我们来看看失误的例子。否则你也许真的会把他当做是“股神”了,这样就偏离了我写本文的初衷。

需要说明的是,资产短期的起起伏伏在我看来不算是失误,因为没有人能在每一次市场的下跌之前“逃顶”,何况是沃伦·巴菲特这样的长期投资者。他的持股和交易时间段常常都是以年计算的。

最失败的投资:买入伯克希尔撒哈维。

纳尼?不是在开玩笑吧!伯克希尔撒哈维是巴菲特管理的公司,全球排名靠前的金融集团,这是最失败的?

是的,的确如此。

让我们回到1962年。前文提到过,当时沃伦操作的资金规模只有700多万美元。当时的伯克希尔撒哈维是一家纺织企业,此时的沃伦的投资哲学完全是格雷厄姆式的,从资本和价格的角度看,这家公司很便宜,于是沃伦开始买入。

到1964年,沃伦手里已经有不少这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股价便宜,该公司也在回购自己的股票。于是沃伦去和公司管理层谈判,打算出售手中的股份。

沃伦:老兄,11.5美元/股全卖你!

对方:11.38美元,你卖不卖吧。

沃伦:#@¥&!

就这样,谈崩了。沃伦一气之下继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最后买下了整个公司,开除了公司原CEO。这时他34岁,年轻人还是冲动啊。

谈谈纺织业的时代背景。由于人工成本的高涨,美国的纺织业后来朝亚洲转移(先是日本之后是东南亚)。在美国本土经营的伯克希尔撒哈维,很难盈利。之后的20年时间里,沃伦一直在向这些赔钱的业务注入资金,购买机器减少人力。但最终,坚持了21年之后,1985年公司还是关停了纺织业务,相关资产的拍卖仅获得16万美元。

如今的伯克希尔撒哈维拥有的多元化的保险、股权投资等,是沃伦以这家公司为壳,逐渐注入的。因此他使用哪家公司当做壳其实都没差别,考虑到他之后几十年的投资收益率,这笔早期的投资确实严重影响了沃伦的财富积累。

如果伯克希尔撒哈维一开始就是一家保险公司,那么市值将是现在的2倍。这笔交易损失了2000亿美元,因为我投入的每一笔钱都是拖累。

沃伦的另一项重大失误是投资了所罗门兄弟公司。这次投资让他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这个故事非常精彩,值得详细说说。

所罗门兄弟公司是一家华尔街著名的投行,规模非常大,主要的日常业务是进行套利和金融衍生品交易。1987年,出于对公司CEO约翰·古特弗罗因德个人的信任,沃伦花费7亿美元,买入了所罗门公司股票。这是截止当时,伯克希尔撒哈维最大的一笔投资。

在伯克希尔撒哈维注资之后3个月,市场遭遇暴跌,所罗门公司损失了7500万美元。为渡过难关,公司CEO古特弗罗因德裁掉了800名员工,关闭了部分盈利空间较小的业务。但是,由于客户关系受到损害,加上股灾的影响,公司股价逼近悬崖边缘。

公司的股东们还在肉痛之时,公司的薪酬委员会提出了员工行使股票期权的议案。沃伦认为不合理:公司经营不利,股东都无法拿到分红,员工凭什么能得利?但最终大家用投票抽了沃伦一耳光。

沃伦愤怒了!但这时他的选择是两难:要么卖掉所罗门的股票,并辞掉公司董事一职;要么炒掉公司CEO,引入一位新人接管公司。假设选择前者,一旦沃伦打算卖出股份离开董事会,直接影响的就是股价,他的投资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选择后者,他之所以投资所罗门公司就是出于对现任CEO的信任,因此内心不愿意这样做。

最终,沃伦两条路都没选。他留在董事会支持CEO通过新一轮的裁员,再次完成了公司重组。但这一次的重组,恶果是CEO古特弗罗因德丧失威信,公司内部分化出好几个派系,并出现了多达7名的副总裁,公司的组织管理陷入混乱。所有这一切,为这家公司其后的发生的重大金融丑闻埋下了伏笔。

制造丑闻的直接人物是莫泽尔。这里稍微介绍一下,莫泽尔是所罗门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他工作非常卖力,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公司,一边接打来自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的电话,一边盯着几个大屏幕,监督手下几十名操盘手干到天黑(给我475万美元年薪我保证比他还卖力)。由于出色的业绩,他受到了所罗门公司的重用。

1991年4月,莫泽尔在销售国债时,通过不正当手段操控市场。这一轮操控,给其他公司带来的损失超过1亿美元,一些小企业因此破产。这种严重后果,致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启动了对所罗门公司的调查。

不查不要紧,一查都是病。除了和本次事件直接相关的问题,调查人员很快发现了此前的其他5项造假。媒体开始报道,股票持续下跌,所罗门公司的处境非常不妙。如果只是一般公司出了问题,对大众来说似乎也没什么好怕的,但是所罗门不是一般公司。

所罗门是一家巨大的投资银行,他的资产负债规模在当时的美国排名第二(仅次于花旗集团,比美林证券、美国银行、美国运通还要大)。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各位,估计能理解如此规模的一家金融巨头出问题可能会发生什么。稍有不慎,就会地动山摇。

配合调查人员的调查,同时面对股东、媒体、公众的质疑,这让公司的高管们疲于应付,整个公司一团糟。危急时刻,沃伦打算接任所罗门公司董事长。芒格劝他:“别这样做,第一天可能会有一些惊喜,但以后也许你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些麻烦,未来20年的时间里都要同法庭打交道。”(芒格的劝解是有道理的,毕竟成为专业投资人之前他是一名优秀律师)

面对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沃伦接手它的动机很值得分析。诚然,7亿美元的投资是巨大的。但对沃伦·巴菲特来说,当时的他已经是美国第二大富豪,个人财富达到了38亿,这个损失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而如果接手失败的话,后半辈子都搭进去了,这个代价是否值得?

沃伦本人的解释是:必须有人来接手,而我刚好符合条件

这让我想到了蜘蛛侠的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沃伦·巴菲特这样的人来说,他此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能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因此他选择了承担这份责任。

清查问题,讨论何人该为此负责,见检察官,决定新CEO的人选......稍有眉目之后,8月18日星期天,所罗门公司预定下午两点半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巴菲特正式出任临时董事长。当天上午,公司高管们正在开会时,美国财政部发布了对所罗门的绝杀:禁止所罗门参与财政部的竞拍。

所有人都懵了。不是因为这则禁令将要造成的实际损失,而是因为它将会造成的轰动效应。此时距离东京股市开盘还有不到7小时,东京股市开盘7小时后,伦敦股市将会开盘。一旦东京股市开盘,所罗门股价就会直线下跌,银行就会抽回贷款。这样公司将立刻面临破产清算,之后将是连锁反应至整个金融体系。

监管部门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则禁令的威力,他们认为只要巴菲特接手所罗门公司就肯定不会死。距离记者招待会还有4个半小时,沃伦声音微颤,紧握电话的手心已全是汗水。致电财政部、美联储、证交会,事情并不顺利。眼看一分一秒的逼近新闻发布会召开时间,沃伦来了一招以退为进。他致电联邦银行行长科里根:

我还没有接受临时董事长的职务,因为财政部的做法,我们今天早上取消了会议,所以现在我还不是所罗门的董事长。在30秒内我也许会成为董事长,但我不会把我的余生浪费在带领人们走出历史上最大的金融灾难上。

这通电话引起了重视,“你等等,我会回电的”。之后,沃伦在专用会议室内开始了等待。等待的时间感觉无比漫长,他坐在座椅上,双手握拳,眼睛盯着电话机。他从未像此刻这般期待电话铃声的响起。

在焦急的等待中,发布会时间已过了15分钟,楼下,100多名记者和摄像师也已等的焦躁不安。沃伦开始思考用“我们刚刚宣布破产”来作新闻发布会的开场白,这时,沃伦接到了财政部来电,他们微调了决议。

这对沃伦来说已经够了。于是他出现在媒体面前。“是企业文化导致了这桩丑闻吗?记录被修改了吗?是谁修改的?会不会文过饰非?谁参与了掩盖实情?公司从违规操作中获得了多少利润?”他一出现,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就抛了出来。

媒体的情绪接近失控,他们就像一群野兽。每个问题都有陷阱。这是件大事,但他们巴不得事情闹的更大一些。......他们心里盘算着各种出书的计划,只要所罗门一破产,它们就能成为现实。

发布会结束后,沃伦叫了一辆出租车离开现场,记者们围着咔咔拍照直到车辆远去。沃伦和所罗门很幸运,一夜之间,媒体的目光转向了苏联的政变。就在发布会当天,距离华尔街1万8000公里外的莫斯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8名高级官员软禁。

所罗门和沃伦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但媒体注意力的远离为他们赢得了时间。沃伦入主后仅领取1美元的薪水,带领公司重塑企业文化,接受检察官的问询,同时继续斡旋避免公司被起诉,这一过程持续了3年。

所罗门公司得救了。

沃伦本人也保住了他7亿美元的投资,最终还略有盈利。但我相信,如果有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不会投资所罗门兄弟公司。这次投资使他深陷泥潭,在后续拯救中还赌上了全部的个人声望、财富以及职业生涯。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2004年沃伦和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

世界之巅

沃伦在国会上的证词和他拯救所罗门公司的行动让他从一个富翁变身成为国家英雄。一切丑闻平息之后,他的名气和伯克希尔撒哈维的股价同时飙升。他突然变得生活在光环之下,所到之处成为众人仰视的对象。

就在沃伦决定拯救所罗门那一年,他认识了比尔·盖茨。盖茨是富豪榜屠榜多年的小伙,比沃伦小25岁,他们一见如故,聊个没完没了。盖茨向沃伦推荐了2家公司——微软和英特尔,并预言柯达将会落幕。(盖茨的眼光真是毒辣,要知道那可是1991年,没几个人这么看)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1995年,沃伦在盖茨安排下来中国旅游

沃伦依然坚持他不买科技股的原则,但他给盖茨了个面子,买了100股微软。恩,如果沃伦接受了盖茨的建议,估计后面世界首富就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2008年,受益于伯克希尔撒哈维股价大涨,在这一年,沃伦终于以620亿美元的身家,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从六岁卖口香糖开始,沃伦的雪球经过72年的翻滚,终于让他站在了世界之巅。

附沃伦·巴菲特的投资业绩:

巴菲特的雪球:复利创造的奇迹(下)

绿色部分为亏损。从1956年成立合伙公司截止2018年,沃伦取得了年19.91%的复利,表格的右边表示假如你在1956年成为巴菲特最早的投资人,投入1000美元到对应年份的价值。1956年投入的1000美元,到2018年变成8357万美元!19.91%的复利看似并不惊人,但持续62年的结果大家品味一下。

2008年之后,沃伦未能保持世界首富的地位,但他常年稳居排行榜前三的位置。并且,他是排行榜前几的富豪中唯一靠投资赚取这么多钱的。多年前那个内向的小男孩,就此封神。他精心滚起来的雪球现在已经非常之大,但他对待滚雪球的态度依旧。

沃伦·巴菲特,现年89岁的顽童。依然期待认识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资,丰富自己的学识。世界无限宽广,他才刚刚启程。

~~~本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