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怜天下父母心——《回到春秋读论语》第22章

 乐道也 2019-07-06
第22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要尽孝,父母却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今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之六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

太有趣了,上一章是父亲问孝,现在儿子又来问同样的问题了。看来孟懿子真的没听明白孔子的话,或者孔子的苦心樊迟压根就没转达到,所以孟懿子又让儿子屁颠屁颠跑来,向孔子打听关于孝道的事了。

当然还可以从正面理解,孟懿子经过孔子的点拨敲打,已经醒悟了,儿子能够来问孝,正是他承上启下,发扬当年孟僖子贤而好礼优良家风的具体表现。

孟武伯,名彘,世称仲孙彘,“武”是谥号,“伯”是尊称。“彘”字的本义指野猪,下方的“矢”字和两边的符号表示箭射中了野猪,被猎人捉住了。后来“彘”用来指大猪,再后来就泛指一般的猪。估计孟懿子生这个儿子时,和猪发生过什么纠葛。

对这一章的理解分成两大派四种解读,分歧在“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那个代词“其”,到底指父母还是指子女,因为代词前面的语境不完整,指代不明,所以让历代大儒犯难了。

其一,解读为“子女只担忧父母之疾”。意思是子女诚心孝敬父母,如果过分用心,事无巨细样样要去插一脚,反而会使父母不安,所以作为子女,只要以父母的疾病为忧就行了,其他不宜过分干涉。

其二,解读为“父母只忧愁子女之疾”。父母爱子女,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处处操心,但最大的担心是惟恐子女身体有疾病。做小辈的要能够体察父母的心意,在平日对身体发肤加意保养,不使父母担心,这样做了就是孝。

其三,把第二种解读再向前推到极致,子女必须做到让父母在各方面啥也不用担心。就是说作为一个孝子,要处处让父母称心如意,这样父母唯一挂念的就是子女的身心健康了,因为生病是没办法的事,是人所无法自主控制的。做到这样,就是孝了。

其四,大家别再争了,干脆捣一下浆糊吧,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就是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以上都是后人的解读。

我们知道孔子传道授业,最善于因人而异进行因材施教,同样的问题,根据不同对象,作出有针对性的不同回答。那么具体针对孟武伯这个人,哪种解读比较符合实际呢?

如果像他爷爷孟僖子那样是个贤而好礼的人,第三种解读无疑是最为贴切的;如果像他老爸孟懿子那样在遵守礼制方面有所欠缺,采用第一种解读也可差强人意。

可惜孟武伯留下的史料极少,甚至连生卒年份都不详。但他的谥号为“武”,应该是一个性格勇猛、做事任性,喜欢惹是生非的人。估计从小跟人打架斗殴,父母为他操心不少,并且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诸多疾病也会上身,这倒符合第二种解读“父母只忧愁子女之疾”的情况。但史上还有传说,孟武伯与郕邑的家臣有怨,孟懿子死后,他竟拒郕邑之人奔其父丧,那么他又是一个不知礼、不知孝的人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四种捣浆糊的解读就比较对头了。

综合考虑到孟武伯谥号的含义及其家族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是依据孟武伯的为人,对症下药地予以回答的。“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在告诫他,要推己及人,推人及己,你孟武伯要把父母从小为你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看来,孔子对孟武伯的人品也不抱过高的期望。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修身养性之道,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

版权声明:《回到春秋读论语》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连载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