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读原著 2021-12-27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孟武伯,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姬姓,名彘zhì,世称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袭父爵,孟子的五世祖。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关于他的桥段:

 公元前470年,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远远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等会儿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敬酒时,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郭重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一旁的季康子忙故作姿态道:“请给彘,说的就是孟武伯,罚酒!因为我那地方接邻敌国,我守边境去了,因此没能追随君王,得以免于远行。而郭重在外跟随国君辛苦奔劳,仲孙彘却说郭重肥胖,太不应该了。

 鲁哀公知道他们是一派的,在演戏,因此很是厌恶他们,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总是食言,能不肥胖吗?孟武伯只好不高兴地被罚酒。

   鲁哀公的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孟武伯自然不爽。鲁哀公与孟武伯自此交恶。

  公元前468年,也就是两年后,鲁哀公在宫中一路上遇到孟武伯,竟忐忑的问他:“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一个国君沦落到要问臣子自己能不能善终,这可见孟武伯的飞扬跋扈程度了,也确实,孟武伯的回答也很硬:“臣无由知之。”孟武伯直接回道:“别问我,我不知道。

  说出去的话本来驷马难追,可是有些人说了之后居然还能把它吃回去。“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相反,若要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则叫“决不食言”,可惜孟武伯就是个经常食言的人。

“忧”这个字,在篆文中它是由一个表示“思虑”的“心”和一个意思是“特别多”的“尤”组成,造字本义即指“多思多虑, 放心不下”。

  孟武伯本质上是个纨绔的富二代,从上面他食言而肥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更是个不守礼之人,以此他问孔子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就委婉的告诫他,做事要收敛点,不要去惹他父亲生气得病就是孝了。

   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读书,就业,工作,还要忧虑孩子的结婚,成家,甚至于种种生活小事,现在的子女们也多让他们的父母放心不下,至于啃老,坑爹的那一类,就更不用说了,这些现象在孔子眼里本就是一种很不孝的行为。

 儿女不能过早的自立,自强,处处让父母操着心,父母一把年纪了,还无法过上一天安心的日子,为什么会这样?作为子女的怎能不好好反省?做子女的假如能做到只让父母担心他们的疾病,而不用担心其他的,那就很了不起了,至少对当下一大部分人来说,事实还真的就是这样。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如果子女能做到让父母只忧虑孩子的疾病,而别无他忧,这也是孝的一种。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