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美丽的传说:禅让制 我们现在一般以为,中国古代帝王的更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世袭;二是暴动;三是禅让。帝王死亡或离职后,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具有血缘关系者继承王位,称为“世袭”。“世袭制”最重要的两条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及“兄终弟及制”。“世袭制”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帝王更迭的主要模式。当“世袭制”出现问题或朝廷本身出现问题时,一般会有人站出来以武装斗争的暴力手段推翻帝王的统治。改朝换代时基本上都是使用暴动的手段,但也有例外,比如尧、舜、禹的权力替换,一般认为就是和平过渡。这种过渡被称为“禅让”。现在对于“禅让”的定义如下: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在自己生前就将王位让给他人,形式上是在位的君王自愿,并由部落联盟民主推选而产生的继承人。目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 “禅让制”主要指尧、舜、禹这三位帝王的权力转让过程。出处据说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解读的这部《尧典》。而且主要就是指本章的内容。的确,从我们对这一章的解读来看,首先是帝尧自己提出了交权的意愿,然后与主要大臣四岳们商定了从全国范围内筛选的计划,最后由专家团初选出家庭出身好、自己又具备较强天文气象等专业理论水平的虞舜,并通过三年实际管理的考核,证明其素质的确不错,所以才将帝位交给了舜。作者的纪录很完整,我们则可以从中读出如下几个要点: 一、帝尧的交权是自愿的; 二、虞舜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筛选脱颖而出; 三、帝尧的核心机构应当是由他及管理四方的“四岳”、代表中央智囊的“师锡”组成。其中的“四岳”极有可能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也可能还包括处于中央机构内负责管理和协调这四人的首领“羲”与“和”; 四、虞舜被筛选上来后,又经过了严格的理论及实践考核,都证明他的确具备帝王的基本素质。 由以上几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传说中的“帝尧禅让制”是可以成立的。但当我们查阅文献时,又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禅让”一词本身出现得较迟。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高文通传》中: “古者隐逸,其风尚矣。颍阳洗耳,耻闻禅让;孤竹长饥,羞食周粟。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年——479年)的范晔所编。如果尧舜禹时代真有过一个名叫“禅让”的制度,为什么这个名词会出现得如此迟?有些纠结不是?我们还是首先从文字的本义上来解读“禅让”这个词的含义吧。“让”字的本义我们在“允恭克让”一词中己经解释过了,意思是劝人农耕。现在来说“禅”字。 《说文》:“禅,祭天也。”《广雅·释诂》:“禅,传也。”《广雅·线韵》:“禅,禅让传受。”《正字通·示部》:“禅,代也。”以此,现在对“禅”的解释就成了:“为向祖宗推荐非血统的帝位继承者”。但我们从“禅”字的结构上,是怎么也看不出这些含义的。 “禅”字从“示”,从“单”。“示”字的甲骨文写作“ ”或“ ”。“二”是古“上”字。“丨”是上下相通之义。“小”则是像日光的照耀。所以“示”字的本义应当是:来自于上天的显示。这个显示是指日月星辰等变化规律。因此,凡从“示”的字大多与提醒人关注天地的规律有关。这种关注往往需要一定的仪式,此仪式就构成了古人的祭天活动。所以,“祭天”对掌握天道规律的统治者来说,原本是一项普及科学的活动,而对其他参与者来说,则成了对“天”的敬畏。 “禅”字的另一半是“单”。甲骨文写作“ ”。倒立的“大”字双脚上各顶一个象征星星的小圆圈,倒立着的头颈部则挂着一个“日”字。什么意思呢?“大”字是首领的意思。倒立着就是不服从朝廷的意思。这里的“单”字将“日”字放在下面,却顶着星星,分明是颠倒阴阳的意思,显然是对天道的不尊。所以“单”字的本义应当是指不遵从天道规则的首领。帝尧时期以农业立国,所要求的就是遵从日月的规律,就是要如“昊”者一样将“日”字顶在头上,这个“单”反其道而行之,可是当时的一项大罪啊。 夏朝的开国之君启初登王位的时候,有扈氏不服。夏启就举兵讨伐他们,在甘地(今洛阳伊川县及宜阳县附近)进行决战。决战前,夏启举行誓师大会,对六军将士进行动员及告诫。史官纪录下了夏启的告誓,写成《尚书·甘誓》。这篇告誓不长,全文如下: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夏启兴师动众的理由就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也就是不遵从天地人事的规律。很严重哦。“单”字的甲骨文本义正是指的这种人,与有扈氏有得一比呢。对这种人有两种改造方法,一是教育;二是消灭。前者就是“禅”,就是向他们讲述、展示天地的规律。后者就是“战”:以“戈”击“单”为“战”。繁体写作“戰”。 帝尧时期以农业立国,服从君命、遵从日月天地的规律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为“民”,剩下的那些继续以狩猎及畜牧为生者就是“单”,所以“单”字加“犬”字组成了新字“ ”,也即狩猎的“狩”。后来这个“狩”字又被借用为野兽的“兽”(獸),人们只能再创了现在的这个“狩”字。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中原大部分的部落都选择了做“民”,“单”成了少数派,所以又引申出了孤独、单独、微、弱等义,并定格在了这层意思上,而忘了其本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禅”字的本义当是:“让不顺从的原始部落首领遵从日月所显示的自然规律。”“禅让”一词的意思则应当是:“让不顺从的原始部落首领遵从日月所显示的自然规律,以劝导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如果以“禅让”一词来归纳帝尧传承帝位时选拔人才的标准,到是与《尧典》的内容完全相合的。或者说,如果“禅让”一词是一个远古的概念,那么这个词就应当是指当时的用人标准、选人标准。但奇怪的是这样理解却又与《后汉书》所说:“颍阳洗耳,耻闻禅让。”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禅让”含义“让贤”,一点关系也没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出在后人们是在戴上了有色的眼镜后阅读的《尧典》故事,从而对其作了道德的解读。 我们在前面说过丹朱的故事,也解释过“嚣讼可乎”的意思,如果丹朱真是世子,而帝尧又未传给他的原因,显然不会象后来传说中的那样是因为世子的无德。我们在前面还解读过“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经孝烝烝,㐅不格奸。”的意思,虞舜的家庭关系也显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糟糕,他可是根红苗正的官n代。所以我以为:帝尧传位于舜的原因只能有二:一是其家庭背景强大;二是舜的能力过人。 “弗嗣”两字透露出的是帝位传承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论这次重大的变革是帝尧的初衷,还是形势所迫,都应当包含有帝尧的无奈。也无论这次的权力交接是如何平和,在当时都不会被称为“禅让”。 关于《尧典》,我们就讲完了。熟悉《尧典》的人可能会觉到奇怪:你这是什么版本的《尧典》啊?既不同于《今文尚书》,也不同于《古文尚书》?的确,《今文尚书》中的《尧典》包括了《舜典》除开头一段之外的全部内容,《古文尚书》中的《尧典》则是在“帝曰:‘钦哉’。”一句时就己经结尾,而我的解读却与之均不相同,结在了这一句的“舜让于德,弗嗣。”所以,这既不是“今文”版,也不是“古文”版,是苕木匠版的《尧典》,呵呵。 我为什么要结在这里呢?因为有人想把水搅浑,使用了移花接木障眼法,把《舜典》与《尧典》嫁接了,并指着《尧典》的关节对企图将嫁接版分开的人说:“就是这里了”。人们还真信了,所以就有了两个版本的《尧典》。而实际上,这两个版本都是错的。要说明这点,我们还得说说它们的出处及流传。 说来话长,还是从那个“盛产傻瓜”的楚国开始,从楚灵王的故事讲起吧。 下帖开始,我们讲《舜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