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 | 术】朱小南——扶正固脱汤

 一元堂中医张 2019-07-06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并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本病常与多产、产伤、产后过早增加腹压有关。临床表现为站立或劳动时会阴部有下坠感,走路与劳累时腰酸加重。初起当腹压增加时脱出,经休息或卧床后能自动回缩;病情发展则脱出的肿物越来越大,甚则终日脱出于阴道外,非经手回纳不能自行复位;严重时脱出的肿物充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回纳,长期暴露在阴道口外,局部上皮增厚,又因长期与内裤摩擦而发生糜烂、溃疡感染等,患者非常痛苦。根据脱垂程度,常分为三度。Ⅰ度轻:子宫颈距处女膜缘<4 cm,但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于阴道口即可见到;Ⅱ度轻:子宫颈脱出阴道外,但宫体尚在阴道内;Ⅱ度重: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临床对本病采用非手术法与手术疗法两种。前者包括应用子宫托、支持疗法、注意休息、避免增加腹压及重体力劳动、中药内服等综合措施;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较重的子宫脱垂,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全身状况而选择手术治疗。

本病中医常称之为“阴挺”、“阴脱”、“产肠不收”。常因素体虚弱,脾气升举固脱无力,加之产育过多或难产、产后过度劳累等因素,致使脾气更伤,清阳之气不升终使子脏脱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与子宫关系密切,脾虚及肾,肾气不固,除见一派脾虚证候外,常伴有气化无力之小便频数、腰酸无力等候;若子宫久脱,外感邪热,又可见带下量多色黄稠等湿热征象。临证治疗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大法。

扶正固托汤

朱小南

【方药】 ①内服方:潞党参9克、怀山药9 克、焦白术9 克、白芍药6 克、升麻2.4克、五味子4.5克、丹参9 克、大熟地黄9克、新会皮6克。

②熏洗方:川黄柏9克、金银花9克、蛇床子12克、炒枳壳2 克、五倍子9克。

【用法】①内服方:每日 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②熏洗方:每日1剂,水煎兑水后先熏后洗。

【功效】扶正固托。

【案例】

毛某,35岁,已婚,农民。产后过早起床,蹲地洗衣,突感下部垂胀,子宫脱出,后即卧时缩上,立时脱垂,腰酸带下,精神疲惫。于1960年6月就诊。初诊:6月23日。产后阴挺已3个月。检查为子宫Ⅱ度下垂,面色苍白,腰酸膝软,舌淡多苔,脉象虚弱。证属气虚下降,治宜扶正固托。给予上方煎服熏洗。

二诊:6月25日。调治后,子宫业已上升,惟步行时尚有小腹垂坠感,腰酸肢楚。治宜固肾益气,巩固疗效。上方加固肾之品,杜仲9克、川续断9克、狗脊9 克、五味子9 克。

三诊:6月29日,阴挺已愈,垂坠感消失。刻感纳食不馨,略有腰酸。治宜固肾健脾。二诊方加佩兰6克、金樱子12 克、苏梗6克。

【按语】阴挺,民间名“落袋”。清代陆以恬《冷庐医话》记浙语名“鱼袋”。因子宫脱垂,其形状如袋,所以江浙两地的病名相似。本症宋时《妇人良方》即有记载,名“阴挺下脱”,而《医宗金鉴》认为即经所谓的“疝”,究其病因,为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固,胞络松弛所致。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气虚弱,纳运不健,则中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并系胞,肾气受损,胞络松弛,子宫易脱垂。产后未曾满月,过早操劳,或患咳嗽,以致腹压骤增,为引起发作的诱因。

治疗以补脾肾,升提固脱为主,惯用成方为补中益气汤(李东垣方: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该方偏于补中气,对肾虚未能兼顾,而本症患者无有不腰酸者,下垂越深则腰越酸,说明胞络与肾经有密切联系,本例治疗乃用脾肾兼顾法。党参、黄芪、白术、陈皮补中气,杜仲、川续断、狗脊、五味子益肝肾,另用升麻以升提陷固托,丹参、枳壳并用,对本症亦有卓效。据近代实验,能使宫体收缩,促进子宫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从而使子宫韧带恢复韧性。至于子宫脱垂后,宫体与衣裤等摩擦,表层易致破碎而受感染,引起肿痛、糜烂和白带增多。此种症状即薛己《女科辑要》所谓:“肝经湿热”。一般可服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尾、山栀子、黄芩、甘草)并用熏洗方医治,候湿热症状消失,自行调养升陷。

本文摘自崔应珉、张晓丹、陈淑玲主编《中华名医名方薪传》,特表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