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乙己》:鲁迅结尾用了一句话,为啥很多人说是病句?

 我的书海601 2019-07-07

导读:如果在语文试卷客观题中,也就是病句判断题中,出现这样的一句话,绝大多数人会将其认为是病句。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是一种推测,的确是一种确定性的推测。在语文试卷中相信很多人对于病句改正这一类题是不陌生的,如果在语文客观题中出现这样的一句话,有80%的人会认为它是一句病句。

当然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红以及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熟悉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不陌生,他是一个穷酸的书生,喜欢在酒馆喝点酒,因为喜欢读书,被人冠上了手脚不干净的特征,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孔乙己这样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

鲁迅将孔以及描写的入木三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了解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寒酸,其实孔乙己这个人物代表着的就是一类知识份子群体,他喜欢在酒馆赊欠,可是每一次他都会归还。当他因为抄书的事情被打断了腿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回到酒馆。

作者鲁迅以一种推测的口吻,去猜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死活,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样对于句话好像话里有话,其实作为读者,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也能感受到他对于孔以及的怜悯,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怜悯。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一句话究竟是不是病句呢?如果在语文试卷客观题中,也就是病句判断题中,出现这样的一句话,绝大多数人会将其认为是病句。可是当我们结合文本以及整个故事去分析,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并不是病句。

大约的确是死了,可能按你指的并不是孔乙己,暗指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作为读者其实我们不能将病句一概而论,这也彰显出了汉语文字的魅力,一语多关,往往体现在一些富含蕴意的文章中,可是如果我们将其放到客观题中,这样的句子,的确是病。

他大约的确是走了,他大约的确是写完作业了,他大约的确是拿到驾照了。这样的一句话,乍听上去有点怪,可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很多时候是不这样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