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经典解读 二

 图书 馆员 2019-07-07

国医经典解读第6讲: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 半夏泻心汤

西医治疗胃炎和溃疡的理论转为抗菌疗法,采用简单的抗生素即可以大大提高胃炎和溃疡的治愈率,一个并不起眼的病理发现在短短地一二十年内为千百万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谢他们,他们得到这个国际大奖也是无愧的。在祝贺这两位科学家得奖的同时,我更深深地钦佩张仲景。他虽然没有发现许多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他却知道这些胃病应该用黄连黄芩这些带有光谱抗菌作用的药物,而且知道黄连黄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参、甘草、红枣效果更持久,更稳定,病人服用汤液时口感更好。因为他记录了一张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这是一张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遥想仲景当年,军阀混战,饥荒连年,百姓生活极端困苦。饮食不调,颠沛流离,惊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等。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张仲景经验,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本方能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状,所以名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这些条文,就明确地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这种饮食不下出现上反。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也是一张常用方、久经实践检验的古方。但是,现在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临床疗效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得快捷,口感也没有半夏泻心汤那样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读者们多用此方,因为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医生用过这张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数字!中医不可能有动物试验,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试出了这张配方。因而,这张配方更显得珍贵。

方剂: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在《伤寒论》中原文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之后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病位由胁下转为心下,故方中不用柴胡,而用黄连,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干姜、黄连。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解说】

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背个方子,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本证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生热,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湿热就生痰饮产生胸下痞的感受,脾气不升而生寒,就会造成气滞则腹胀,肠中寒则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心下痞满不舒,胃气上逆则呕吐或吐涎,脾阳不足则下见大便泻利。运化不良则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从药证上分析

1、半夏可以散水毒,主治痰饮、呕吐,容易刷牙恶心,或者食后恶心呃逆(即“呕”)是使用半夏的指征;本方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抗癌、调节免疫及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黄连、黄芩配伍半夏、干姜正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

2、黄连可以泻热、除痞、健胃,“心下痞、心烦、下利”是使用黄连的指征;黄连是天下第一苦药,1:25万的黄连水仍有苦味。黄连又是天下第一良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主要是指黄连而言。黄连苦寒,是中医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黄连的提取物黄连素,已经成为现代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3、黄芩清热除痞,心下痞、口苦是使用黄芩的指征;以黄芩、黄连合用,苦寒清热,苦为降,降什么?降胃气上逆;

黄连、黄芩作为清热解毒的代表药物,能修复胃黏膜,而且还可改善黏膜腺体萎缩程度,抗杀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有人提出“无幽门螺杆菌即无溃疡”的说法,药敏试验发现,本方对幽门螺杆菌(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其单味主药黄芩、黄连对hp亦具有明显药敏作用,日本香川医科大学寺田总一郎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六君子汤和黄连汤有较好的抗HP作用)。

黄连、黄芩还能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进而影响白细胞多种功能,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调节免疫功能水平,通过调整脾胃气机和肠胃环境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溃疡的愈合,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若舌苔厚腻黄连6克以上,舌苔不红、不厚腻的黄连3克左右

4、干姜辛热散寒,能够散脾气之寒;散水毒而止呕,下利、腹痛、不能饮冷、食后或呕吐、或胃中胀满,大便偏稀属寒者(即“肠鸣”),是使用干姜的指征;

5、党参可以振奋胃肠机能,主治心下痞坚、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因此呕吐、泻下之后的体液丢失,心下痞硬是使用党参的指征;

6、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精神抑郁,心中烦乱的情志疾病。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因此挛急疼痛不适感觉是使用大枣的指征;胃中不适导致的烦躁是使用甘草的指征。

干姜、参、甘草可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明显温通中焦作用,增强胃动力,改善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而半夏、黄连、黄芩则起到了改善胃腔内环境的作用,改善胃内环境后,促进了干姜、人参、甘草的吸收,进而增强胃动力。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甘温补虚并用。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后世按此法则,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虚”的病机主要体现在因长期胃中不适、脾胃运化乏源而出现的食欲不振、乏力、脉弱等。

  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

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寒”的病机主要表现在患者不能饮凉冷之食,食后则不舒,或痞胀或下利;

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脉数等。“热”的病机主要体现在患者不能进食辛辣,食后则胃中有烧灼感、嘈杂感,舌质红,舌苔黄厚腻等;

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上热下寒的病理,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虽舌红不忌生姜、半夏,虽舌淡不避黄芩、黄连。

诊断要点: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无“心下痞”?然后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还有问病人的大便是否成形或腹泻?这套程序,实际上就教我们如何辨认半夏泻心汤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有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上腹部局限性压痛,此符合半夏泻心汤证。

1、饮酒过量可出现呕吐

上腹部烧灼感、头昏、烦躁,或者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可使用半夏泻心汤;

2、霍乱(急性肠胃炎)

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发生呕吐泻泄多次,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细数 血虚有热),口渴欲饮,水入即吐。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      

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3、泄泻

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胃热,舌质红(是热证表现)、苔白腻(水饮湿困);脉沉细数(虚症而热)。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一般1剂而愈。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失调所致。

4、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

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

5、反胃

有的患者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胃气上逆。本案虚寒之象,脾胃虚寒,郁火犯上,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予半夏泻心汤。

6、头痛

头痛已5年余,以头后部为甚,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舌淡(一般多主虚证,脾气不升),苔白腻(浊邪内蕴,主湿浊、痰饮、食积),脉沉滑(主寒症、主寒痰、水湿)。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

7、慢性泄泻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有医院选了上百个案例,所选病例病程全部在1年以上,证型为寒热错杂型,表现以泄泻,干呕或呕吐为主症,伴胃脘痞满或嘈杂,舌苔黄,脉缓。

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加减:腹泻重症加赤石脂12g;腹痛加白芍12g;大便带脓血加白芨12g、槐花炭10g。10剂1疗程。腹泻轻症,每个月服2~4剂,3个月不再复发后停药。 总有效率97.1%。

解病:慢性泄泻病程长,病机多表现寒热错杂,易虚易实,虚实夹杂,饮食起居稍有不慎,复发率高。治疗上当需审慎。补气,恐壅滞导致腹胀,温阳,又怕助长邪火,过寒过热均不受药。宜辛开苦降,腹泻严重者,因虚不受药,当轻剂缓调。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泄泻,疗效显著稳定,无不良反应,确实值得临床推广。

胃脘痛重者,加炒白芍、玄胡;

胃脘痞闷重者加木香、川芎;

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砂仁、陈皮;

纳差甚者加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便溏重者,加茯苓、苡仁、煨诃子、赤石脂;

若内有热结者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

舌边尖红少津者加玄参,麦冬;

吞酸嘈杂,加吴茱萸、瓦楞子;

若气滞明显者,腹胀,嗳气,舌苔厚腻,加砂仁、陈皮、茯苓、枳壳、煨木香、莱菔子以行气消导;

有针刺样痛者血瘀加丹参、三七粉、当归;

虚寒者,易干姜为炮姜。

兼两胁胀痛加郁金、香附、川楝子;

兼口苦口干选加山栀、龙胆草;

兼腹胀者加木香、台乌、枳壳;

偏虚寒加夹湿热者加苦参、佩兰叶;

有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生苡仁、鸡内金。

呕吐加竹茹、茯苓;

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

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

上消化道出血加花蕊石、藕节、白芨。

气血虚弱者加白术、黄芪、当归;

胃阴亏虚者加沙参、玉竹、生地。

本方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

值得注意的是,经方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十分严谨,方药与症状体征之间严格契合对应,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症状一旦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

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本方药物剂量特点,屡屡发现方中干姜与黄连的配伍比例一旦有偏差,则病情必定加重。因此,两者的配伍比例是本方能否取效的关键。由此可见,剂量是临证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大意错过。一种剂量对应一种药证(方证),这就是方证对应内涵中的“量证”特征,类似于药理学中的量效关系。

半夏泻心汤的多效性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半夏泻心汤被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统计显示,其所治疾病多达十数种,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胃脘痛、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慢性胆囊炎、美尼尔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胸痹、消化道疾病、化疗所致呕吐等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国医经典解读第9讲 尊容人 黄芪肚 水肿奇效防己黄芪汤

现实生活中,水肿的人很多,那看张仲景如何把各种不同水肿对症治疗,体现经方的魅力,今天就来学习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是后人改动,而《干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黄芪30~60g、防己30~50g、白术10~20g、甘草10~15g、生姜十片、大枣8枚。

    【组成与方解】

    防已-----祛风行水          君

防己大辛苦寒,太阳经入里之药,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与黄芪相配、补气利水增强、且利而不伤正,为主药;

黄芪-----重用黄芪益气固表,行水消肿,黄芪是气分补药,有很强的固摄作用,防己黄芪汤跟什么方子很像,玉屏风散。是不是。也是一字之差,防己和防风的不同。两张方子共同点都有表虚不固出现自汗恶风,都用了黄芪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利水。 

    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     臣

    健脾胜湿、与黄芪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对外达到止汗的效果,对内达到利湿的效果;

    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生姜还能利水

    【主治】

    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因为水湿排不出来)、舌淡苔白(水湿)、脉浮(表症)。

    首先这个患者有水肿,水湿内停乃脾虚不运所致;但同时汗出恶风,为营卫失调、卫虚不固;乃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在表虚不固的基础上又感受风水或风湿。脉浮为风邪在表;身重是湿在经络,湿性重浊,水湿郁于皮下肌腠,展开来的话,身体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关节,那么就出现肢节疼痛;

    风邪在表、不可过发其汗、发汗除湿,必然导致表虚越重,所以只能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同时进行;脉象上辨别寒湿和风湿呢?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不管风水还是风湿,都是因为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皮下肌腠所致。

    从脏腑运作的角度来讲,肺脾气虚,风湿郁滞于肌肉、关节、经脉。

    配伍特点:祛风固表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

    使用注意 水湿壅盛,汗不出者,或者不容易出汗的人,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随证加减

    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

    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杏仁少许以宣肺散邪;

    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

    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汗多伴口渴、身热者,加石膏。

恶寒、关节冷痛者加附子、细辛等。

    如本方证伴有易感冒、鼻塞时合五屏风散。

    腰身疼痛,脉沉恶寒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加当归,熟地,生地黄;

    阳虚加附子、干姜、肉桂;

    口渴、尿量减少伴心悸、眩晕者合五苓散,同时呈现精神委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等。

    【“黄芪体质”的识别是关键

    “黄芪体质”是指适用于黄芪类一种体质类型,以中老年人多见。特征如下: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外形呈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部较膨满,但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相对显得深凹,谓之“黄芪肚”。整个人就像一个盛水的皮囊。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营养过剩、缺乏体力运动往往足该体质形成的原因。

    日本学者认为防己黄芪汤多用于妇女,尤其是生活富裕,活动很少的妇女。表现皮肤色白而无华的虚胖,这些人自觉身体沉重,懒于活动,所以越来越胖,多汗或者容易出汗。50岁以上者,多伴膝关节疼痛,下午出现下肢浮肿,往往穿鞋、袜也困难。腹诊可见全腹肥满,柔软无抵抗无压痛。对这种病人给予防己黄芪汤,可使肌肉坚实,身体转轻快,消除膝关节疼痛和下肢浮肿。

    水肿虽不属大病,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与痛苦。服用西药利尿剂固然方便,但会出现一定的排钾后疲劳感。具备益气利水之效应,补气而不伤阴,效果甚佳;

    【方证运用:

    以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容易出汗为指证广泛运用于:

    1、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2、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体位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心源性水肿、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服用本方后,往往小便量增大,可作为取效指标之一。

    3、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

    4、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

    5、其他还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狐臭

    有研究机构用本方(防己、黄芪各30g、白术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治疗12例狐臭,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6个月。日本的矢数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药后第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减少,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吃了药以后就像虫子在皮下走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也会腰部以下冰冷。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让病人坐在被子当中,再用一床被子包住腰以下部位,让它微微出汗,就好了。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越婢汤鉴别:】

    那有朋友问,就是有水肿在表但是不出汗,表虚现象没有那怎么治疗呢?那就是防已茯苓汤主治了;防已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桂枝、茯苓而成。防己茯苓汤可看作防己黄芪汤和苓桂剂的合方;二方均有防己、黄芪、甘草以益气利水,为治水气在表所致水肿之常用方。不同的是:防己黄芪汤以防已、黄芪为君,白术为臣,方中补益药偏多,故适用于表虚证,固表祛风而行水;

    防己茯苓汤以防己、茯苓为君,桂枝为臣,全方重在通阳利水,故适用于皮水而气虚之证,症见四肢皮肤肿盛,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四肢聂聂动者(不由自主的颤动)。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效如桴鼔。

    本方与越婢汤都治疗“风水”,所主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区别在于:越婢汤适合麻黄体质者,体力比较充实,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黄芪汤适合黄芪体质者,体力比较低下,皮肤较细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汤证病程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黄芪汤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伴有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视频精彩解读:

国医经典解读第10讲 气血水同调之剂淤血神药—桂枝茯苓丸

气血水同调之剂淤血神药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是古代的下死胎方,它的的经典方证比较简略:“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金匮要略·第二十篇·二条》)主治妇人症病而漏下不止者,这应该是指流产。桂枝茯苓丸是后世妇科下死胎方。遵循古法,后世也大多用桂枝茯苓丸下死胎、消癥瘕、止漏下,范围大多局限在妇产科临床。

后世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外孕等多种淤血阻滞症。特别是日本汉方,将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的基本方用于各科临床。

这个经典的活血化瘀方,由桂枝、牡丹皮、茯苓、桃仁、白芍组成。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也是一首气、血、水同调之剂。站在气、血、水同调的角度理解本方,其临床应用范围会更广泛。试分析如下:

解方:

桂——《本经》谓: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通阳,:曰和营,曰利水,曰行瘀,曰下气,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所谓桂枝能温通经脉,即是和营、通阳、行瘀等功能的体现。    

芍——《本经》谓: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气,止痛,利小便。现多用于“结实而拘挛”之疾,且桂枝配芍药调理阴与阳。方中芍药有赤白两种,按传统用药习惯,白芍以养血柔肝为主,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为主。赤芍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于舌质暗紫,或血液粘稠者较多。有瘀血者,一般用赤芍。        

苓——《本经》谓: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咳逆,利小便。          

桃仁——《本经》谓:淤血,血闭瘕邪。溶化血块,可消瘀血于有形;实验证明,桃仁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丹皮——《本经》谓:丹皮性味辛寒,本善通血脉中热结,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可消瘀血于无形。桂枝配丹皮,寒温相济,性较平和,茯苓配丹皮调理气与血。丹皮桃仁组合,消散瘀血于有形或无形。        

其中的药对组合,甚是精彩;桂芍相配,调营卫,即桂调动脉,芍调静脉,动脉病变必加桂,静脉病变必加芍。人体血液循环,动脉导血离心,静脉导血回心,此两味药,从大的框架上调节着血运。    

桂苓相配,调整着由于血运不利引起的水代谢障碍。  

桂苓芍三者配伍的参与,更是加强了水液代谢功能。

总之,一方五药,涉及气、血、水三方面。 是气血水同调之剂,临床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不凡响。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桂枝有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见,调和气血就是通过桂枝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的功能,以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所谓通阳,即宣通阳气,因阴血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功能得以运行,亦即调整血液循环的作用。

桂枝茯苓丸不是治一个病、一个症状的,它是治人的方,治疗“桂枝茯苓丸人”的方。

适用人群:桂枝茯苓丸人

    桂枝茯苓丸证是一种体内有瘀血的实性体质。以面色暗红、皮肤粗糙干燥,少腹部充实疼痛为客观指征,与许多疾病交叉。面证、腹证、腿证、精神证四大证,但见一证即可,不必悉具。

1、面证:

面色潮红或暗红,或发青、眼圈发黑。

面部皮肤粗糙发硬,皮下毛细血管扩展,或痤疮紫红,或鼻翼口唇周围暗红。

唇舌暗紫,或舌底静脉曲张迂曲等。

2、腿证:

下肢皮肤干燥起鳞屑,尤其是秋、冬天是最明显的。这种干燥的皮肤,你轻轻一抓就有抓痕,毛裤上有很多皮屑,有的皮肤甚至像蛇皮一样,伸手一摸像触到了刺一样;或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或皮肤发黑创口不易愈合,皮肤发暗,甚至溃烂,不收口,或易生冻疮,或足底龟裂,或多鸡眼。小腿抽筋疼痛,不能久行,或下肢发冷麻木。

3、腹证:

下腹部疼痛不适,或腰痛,或腹股沟疼痛。伴随着易腰腿痛、便秘、痔疮、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

按压下腹部充实或疼痛,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有压痛。往往有压痛,特别是左少腹。就是没有压痛,少腹部也是充实有力的,绝不会像有些人肚子那样软软的。有一些老年男性,肚子很大,摸上去软软的,像棉花枕头一样,这样的人用桂枝茯苓丸的效果不好。

4、精神证:

其人如狂?这些人脾气比较急,在外面排队挂号都等不急,进来以后讲话也比较快,但有时候呢,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这些人容易失眠,容易头痛,容易烦燥,发怒、情绪易激动;其人善忘,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语言蹇涩。这个就是张仲景所讲的“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瘀血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精神症状,那就是“如狂”。像这种精神症状往往会被我们所忽略。我们老是想到瘀血就是紫或者是血黏度高,其实瘀血症有很多是精神症状。所以在使用桂枝茯苓丸的时候,我们应该掌握人的精神心理特征。

桂枝茯苓丸用于女性的机会比较多,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治疗子宫肌瘤、附件囊肿、乳腺囊肿、甲状腺囊肿等;合大柴胡汤也能用于支气管哮喘,还能治疗高血压、脑梗塞等。

临床应用:

1、血栓性疾病 少腹腰腿瘀血

桂枝茯苓丸可明显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东方的复方阿司匹林”。用来治疗一些血栓性疾病。现在的血栓性疾病非常多。有的人长时间坐飞机,十几个小时都屈曲在那里,如果他下肢循环不好,就会形成血栓,酿成大患。我想,这些患者如果预先服用桂枝茯苓丸,可能会有好处。桂枝茯苓丸的作用要比阿司匹林好,我说它是“东方的阿司匹林”。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稀释血液,它还有更多的作用,包括扩张血管,加强对心脏的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于那些支架术后病人可以配合桂枝茯苓丸使用。

桂枝茯苓丸善于消解少腹腰腿瘀血。女人痛经、漏下、闭经、不孕者,男人便秘、腰痛、前列腺增生、下肢浮肿、脚痛等,都可用此方。加大黄、怀牛膝更佳。大黄、桂枝、桃仁,为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犹如桃园三结义,能通调血脉,清除淤积。牛膝利腰膝,能通经活血,并治少腹痛。牛膝的作用部位在下肢,倒是明显的。而且,牛膝能治大肚子。先前治疗一中年男子,腹大如怀八月胎儿,外号大肚子。用大量牛膝后明显松快缩小。

2、慢性血栓栓塞性的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血栓性疾病,一动就气喘,甚至还要晕厥,死亡率非常高。现代西医没有好办法的,用桂枝茯苓丸加上川芎,病情能够稳定。还有用来治疗间质性肺病的肺纤维化。有的经常胸痛,一查出来肺纤维化,后来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吃了很长时间以后,症状很快消失了。

3、痤疮

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的痤疮,往往是“桂枝茯苓丸人”容易生长的。这类人往往皮肤比较粗糙干燥,嘴唇暗紫暗红的,这种痤疮就像赤豆一样,嵌在皮肤下面,且痘印不易消失,就像锅巴一样板结在脸上。对付这种痤疮清热药可不行,就得用桂枝茯苓丸!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或者是加川芎。

4、肾功能不全及男性病

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加牛膝治疗好多例,肾功能不全亦有效,但是一定要让病人泻,泻了以后情况就会好转了。称之为“经方透析法”。如果是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一般用桂枝茯苓丸加怀牛膝、石斛,配上黄芪桂枝五物汤。

另外,男人的前列腺肥大、痔疮、肛裂,包括一些腰部的疾病,如腰痛、椎间盘突出等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利水消尿蛋白,合滋肾丸治前列腺肥大;

5、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古代的中医书上还称为“松皮癣”“风癣”等。本病分寻常型和非寻常型两大类型,上述患者所患的就是寻常型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临床上最为常见,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全身。初起损害往往是红色或棕红色的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展,成为棕红色的斑块。皮损上覆盖干燥的鳞屑。刮去鳞屑可出现点状出血。有些病人的鳞屑又厚又硬,呈蛎壳状,可以影响皮肤的伸缩。在关节面上的厚硬的鳞屑很容易破裂,使皮肤发生皲裂而感到疼痛。寻常型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皮损一般冬天重夏天轻,常常容易复发。

皮肤位于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反映体质状态最清晰的镜子。皮肤的色泽如何?湿润如何?脱屑有无?常常可以判定其该用何方何药。比如本案患者皮肤干燥,头屑多,特别是特别是冬天,情况更严重,两下肢的皮肤会更干燥,如薄薄的鱼鳞片。这种情况,用张仲景的术语表述,叫“肌肤甲错”,这是使用桃仁等活血药的一个指征。瘀血,也称之为“干血”,有瘀血的人,其皮肤绝不可能如凝脂,不是干枯,就是暗红。另外,患者比较结实,面色皮肤偏红,毛孔较粗。这也是内有瘀血在面部的表现。所以说,她属于瘀血型体质。

瘀血型体质应该用何方调理?桂枝茯苓丸。为何可以用于银屑病呢?这是因为这张经方是活血化瘀方,按中医的理论,只要是有瘀血的人,都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现代北京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曾说:“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且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它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临床中可以合水牛角30g、生地黄24g、加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效。

6、糖尿病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

多用于糖尿病的并发症(瘀血在下)。如下肢溃疡、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也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等。其人多面色暗红,下肢常有浮肿或疼痛。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患肢肿胀、增粗、疼痛;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口服避孕药、粗暴按摩、肥胖、高龄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经方由桂枝茯苓丸加四味健步汤对治;

四味健步汤。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伤寒论》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说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除血痹”,血痹,都是有疼痛。怀牛膝,《神农本草经》说得更清楚,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唐宋方中多用来治疗腰膝酸软。还有石斛,古代多用来治疗脚弱腰痛的病症。比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生石斛酒,用生石斛三斤,牛膝一斤,杜仲八两,丹参八两,生地黄三升,泡酒,用于治疗风痹脚弱,腰胯疼冷。《辨证录》有一方,名石斛玄参汤,用石斛一两,玄参二钱,水煎服,治疗胃火上冲,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步履。

7、加当归川芎丹参治疗胸痛

适用于桂枝茯苓丸证见慢性咳喘者(胸中瘀血)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动脉高压、胸膜炎、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反复肺部感染等。临床多见咳喘慢性化,气短或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如刺。

其人唇紫舌暗、面暗红、皮肤干枯者。脸色晦暗,黑眼圈,面部毛孔粗大。舌暗红苔薄,舌下络脉瘀紫。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捣碎、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捣碎、川芎15g、丹参15g、当归10g。

8、加葛根川芎清醒头脑

适用于桂枝茯苓丸证见有头痛头晕者(瘀血在上)。

临床多见头晕,晨起头晕,晚上清醒;阵发性视力模糊或短暂大脑空白,胸闷气短,下蹲或久坐后加重;餐后犯困。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心梗、高粘血症等多见。其人多面黄暗,眼袋大,嘴唇暗紫。

桂枝茯苓丸 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不孕症等,疗效非常好,副作用极小。

9、瘀血肺病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治疗瘀血肺病屡屡得效。这些肺病,大多是陈年久病,或是咳喘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是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或是糖尿病导致的肺部出血,或者是支气管哮喘,或者是间质性肺病等,或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反复肺部感染,经常右胸痛,动则气促,便秘,腰痛腿软,行走困难。病虽不同,瘀血则一。其表现有在上的面色暗红、唇舌紫暗、动则气喘、胸痛等,肺部摄片肺团块状软组织造影,占位,胸腔积液。在下的便秘、腰痛、下肢浮肿、抽筋、发冷以及两腿皮肤甲错发暗,可以加怀牛膝20克、制大黄10克、丹参20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

这些案例可能让大家大惑不解。因为从《金匮要略》原文来看,确实是很难将桂枝茯苓丸与肺病联系起来的。但是,纵观当今中外临床,桂枝茯苓丸的应用范围确实大大拓展了,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男科、皮肤病、外科均有应用的机会。其实,不仅仅是桂枝茯苓丸,许多经方均是如此。无数经方现代应用的成功事实向我们提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经方的应用要读经典原文,但不能拘泥于经典原文。清代医家吕震名说的好:“凡读仲景书,既从有字句处知其定法,又当从无字句处参其活法”。定法,是既有的经验和规矩;活法,是尚待发现的规律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在经方家看来,读经典,就是要善于通过经典原文对经方方证进行整体的复原,犹如古生物学家能从一个恐龙的骨骼化石进行全身复原的一样。经典表述的方证是真实的,但是不完全的。如果说方证是冰山,那经典方证就是那浮出水面的一角。

10、痴呆老人服用的有效经方

老年性痴呆是难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桂枝茯苓丸栀子厚朴汤合方对老年性痴呆有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方证的经典表述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这都是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部分常见症状,所以,此方经常用于抑郁症、恐惧症、神经症以及脑萎缩、痴呆等。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名方,老年人瘀血多,尤其是脑血管梗塞患者,多用此方。栀子厚朴汤只有三味药,栀子、厚朴、枳实,经典方证是“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正是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栀子厚朴汤除胀满,抗焦虑,效果好。三方相合,作用面更宽,改善睡眠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许多老年性痴呆等老年脑病患者来说,睡眠的改善就是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可小视啊。

11、症瘕

祖国医学称症瘕,现代医学称子宫肌瘤、输卵管发炎、卵巢囊肿等。,依据附于胞宫之症顽疾的成因和机理结合病人体质、年龄、临床兼证特征,灵活加减变化, 确实能收到满意的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中医认子宫肌瘤因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确切病因明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妇人性情人容易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症瘕生;桂枝茯苓丸医圣张仲景治疗症瘕方子有定作用;腹部寒凉的加附子10-35克(先煎)、干姜15克; 气虚的加潞党参10-15克、黄芪10-15克;湿气重的加:白术15克、苍术、薏仁、泽泻10-15克;月经不调的加益母草15克;纳差的焦三仙10-15克;淤块严重的加三棱、莪术、川牛膝、鬼箭羽、山慈菇、炮甲珠、鳖甲、血竭10-20克;生大黄8-15克(后下);

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如果人体雌激素很多,肌瘤就会迅速增大,如果没有雌激素就会萎缩。妇女绝经后子宫肌瘤逐渐萎缩、直至消失就是这个道理。故而子宫肌瘤患者对于高脂肪食物最好敬而远之,另外应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关于合方治病

这个方子需要合方的机会很多,或合血府逐瘀汤、或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合大柴胡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合大黄蛰虫丸,或合桃核承气汤,或合验方四味健步汤,“病”“人”同调,效果要更好些。举几个案例:

1合大柴胡汤活血清热除积

适用于桂枝茯苓丸证伴见胃及食管反流以及上半身饱满肥胖者。(瘀血+热结+食积)

多见高血压、脑梗、心梗、高粘血症、肥胖症、支气管哮喘等数病并见的患者。

其人体格壮实,上本身饱满,面色暗红、舌紫唇暗,经常便秘腹痛,胸闷腹胀,进食后症状加剧,中老年患者多见。

2、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通阳活血解郁

适用于桂枝茯苓丸证伴有抑郁失眠者(瘀血+阳郁)。

脑梗、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症、老年性痴呆、银屑病等病多见。

其人多神情淡漠,疲倦貌,面色黄暗、唇舌紫暗居多。多有失眠、怕冷、便秘等主诉。腹诊多有脐跳。

日本学者为此专门进行了丸剂和汤剂的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丸剂比汤剂有效成分高。从目前临床运用的情况看,汤剂和丸剂都有效,汤剂见效相对快一些;丸剂服用更方便,容易坚持,便于一些慢性病人长期服用。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药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胃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如胃脘不适、胃隐痛等,停药后会恢复正常的。

另外,桂枝茯苓丸要避免在月经期服用。桂枝茯苓丸不适合怀孕的妇女使用,尤其是怀孕早期的妇女,这是因为方中桃仁,尤能消散凝血,溶化血块,作用较为强烈,孕妇使用,可导致早产。

国医经典解读第11讲 肝胆胰胃十二指肠统领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中名方之一大柴胡汤

【经典条文】:

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金匮要略》中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方配伍严谨,用药巧妙,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双解,既能和解又可攻下,而主以和解,少阳与阳明合病,这与小陷胸汤症状拉开区别,因其辨治病证可表里兼顾,所以临床用途相当广泛。

广泛运用于伤寒和杂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满痛者。若有热实,得汗不解,腹满痛烦躁,欲谬语者。疟,寒热呕逆,脉弦小紧,间接发作,及伤寒热在里,谵语烦渴,大小便涩。寒热往来,腹满胀痛,心中痞硬,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充实也可用;按压后手指尖有抵抗感也可用。饮食不下,绕脐刺痛;及汗后如疟,脉有力者。舌黄口燥,从西医的病名上,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病并发感染、胰腺炎、溃疡病穿孔第二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等。

 处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6克)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不是虚症,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柴胡得生姜之力,和解半表之功增强;柴胡配枳实使清升浊降,气顺而胀消;

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白芍配柴胡疏肝解郁,又可抑肝而护脾;

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黄芩、半夏清热燥湿,化痰降浊;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助半夏和胃以止呕逆,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但这时不能太补,所以去党参。

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通腑导滞、清升浊降、和胃降逆、宽胸散结、调和脾胃、化痰消胀、镇静止痛之功。比起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方具有较强的抑制胃肠痉挛作用,并能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保肝利胆。还有较好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降压、护肝、解热、利胆、解痉、有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及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还有抗氧化、促进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对神经、内分泌有调节等多重作用,大柴胡汤适应证比较集中于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因而在临床中对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慢性肾炎、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痢疾等,凡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据证活用,皆能收到良好疗效。

【临床应用】

 1、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

对症的话比西药中的吗丁啉,西沙必利等效果更快。以本方加减治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用半夏生姜治之;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

2、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

大柴胡汤善于消肚腩。其人多见脸红油亮、上半身饱满,特别是上腹部胀满,脂肪堆积,用手按压上腹部,往往充实有力,犹如一只大大的红苹果。此类患者多体质壮实,属“实胖”之体型。腹部充实,按压有力,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烦等精神症状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大柴胡汤的减肥,是理气,是消积滞,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直观地说,是通过增加大便量实现的。许多肥胖者,大多有腹胀便秘,舌苔厚,服用大柴胡汤后,大便顺畅,人顿觉轻松许多。

现代药理研究柴胡、黄芩和大黄都有降血酯作用。临床运用本方可灵活加减,可加泽泻、山楂之类等,一般疗程2个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饮食,这是基础治疗。

禁忌:倘若是皮肤色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就不适宜了。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的。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驰剂,决不能用于松驰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

3、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

基本方为柴胡、黄芩、白芍、海金沙(包)、郁金各15g,大黄20g(后下),枳实、芒硝(冲服)各10g,金钱草30g,丹参25g。胁腹痛甚加川楝子、元胡、五灵脂;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半夏;肝胆湿热加龙胆草、栀子、茵陈;热象重加金银花、连翘。

3、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

属中医学胁痛、胆胀范畴,《灵枢·胀论》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主要是肝胆疾病,长呼吸,即长舒气而有声,对胆囊炎的病位、证候特点作了扼要释义,其本病位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胆气不和、上逆为患而发病。临床上以气滞、血瘀、湿热错杂等实证多见,用大柴胡汤加减,疗效显著。

患者一般突发上腹部疼痛、手不可近,伴发热,有时恶寒,时时欲呕,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左上腹有肿物,按之较硬,有结节感,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B超报告: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内砂粒样结石。

   本方加上枳实10克,木香10克,金钱草15克,甘草10克,生姜5片为引。服至7剂,已无明显症状。B超复查:肿块消失,胰腺大小正常,胆囊内砂石明显减少。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保肝、利胆、抗炎、解热等作用。白芍、木香配伍药理研究证实有增加胆囊收缩蠕动功能,金钱草清肝胆湿热,可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分泌。

4、溏泄型的慢性胆囊炎

那患者如果是大便溏泄型慢性胆囊炎呢?

配方:加鸡内金20克、海金沙10克、元胡10克、金钱草20克。

7天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精神好转,大便成形,值得玩味的是患者初诊时便溏,在服用有大黄的大柴胡汤后却转为正常,经方组方严密,临床应用时不得随意删减。大柴胡汤中用大黄的指征并不在于大便秘结与否,关键在于腹诊的“心下硬痛”这一重要特征。观仲景原文明确的指出下利而见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汤主之。对生、制大黄的取舍及剂量作适当的调整而已。

大黄的量与煎药时间的体会

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那倒也未必。观仲景条文有“下利”反无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见大黄之用在泻热而非通便。仲景用大黄攻下通便多有“大剂,生用,后下”的特点,大柴胡汤用大黄既非大剂,也不后下,显然不是攻下。临床上若大便干可用生大黄,量可偏大;无便秘者,则应量小,可用制品。曾治多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腹泻,服用健脾药无效,服本方后大便反转为正常。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久煎则其泻下作用的蒽醌甙被破坏,而鞣酸却不被破坏,此时发挥的却是止泻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黄久煎治痢的经验。

 一便秘病人,将另包后下的大黄和其他药物一起煎煮40多分钟,吃了两幅还说大便艰难。可见大黄通便要后下,煎药时间不能太久。

5、阑尾炎治疗秘方

阑尾炎中医古称肠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西医用抗生素消炎可使炎症消失,但往往易于复发,最终还是手术治疗。因此,西医把内治法称为保守疗法,言外之意手术治疗是非保守疗法、积极疗法、根治疗法。中医的内治法与西医的保守疗法不同.中医治疗见效快而很少复发,这应感谢祖先留下的宝贵经验。例如在《金匮要略》记载:“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是论述慢性阑尾炎的证治;又如《金匮要略》记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是论述急性阑尾炎的证治。就是说,不但有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经验,而且还有慢性阑尾炎的治疗经验。这些治疗经验之所以宝贵,是因用之多验。单用大黄牡丹皮汤即可,为何在临床中还合用大柴胡汤,这是因为这种患者一般有三阳合病之证,用大柴胡汤恰能方药对证,才能更好解热、祛瘀排脓,因而收效快捷。对于有高烧者合用大柴胡汤,而无高烧者也可合用,

不是采用中医调理的患者早晚得开一刀,还要复发,必手术治疗,神奇的是中药疗法特别是经方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6、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

关于伤寒论中的“心下”。结合解剖学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

【化裁】

1、兼黄疸者,黄疸型肝炎,总胆红素提高,可加茵陈蒿、山栀子、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此时芍药当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要30克。

2、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3、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4、热重者可加黄连(舌苔黄腻);

5、大便黏滞者可加苍术、厚朴、木香;

6、便秘严重者可加芒硝

7、治阳亢实胖型高血压有效,加黄连合桂枝茯苓丸(伴下肢浮肿,舌质暗红)

8、心脏综合征: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或房颤,慌慌张张,吃人参不能解决问题,炙甘草汤服后胀肚子者,用大柴胡汤;

9、心下实痛,连于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郁金、瓜蒌、青皮,以清热行气。

10、呕不止,加黄连、吴茱萸、姜竹茹,以清热止呕。

11、胃脘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12、本方加铁粉,治狂证,胸胁苦满,心下硬塞、膻中动甚者,奇效。

13、慢性肝炎,加云苓、白术、丹参、广香、元胡;

14、胆道蛔虫加川椒、乌梅、槟榔。

    15、阑尾炎,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国医经典解读第12讲 千古妇科神方——温经汤

现代女性因为生活作息颠倒,又经常吃寒凉生冷之物,特别是那个很统一的口号:“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导致温经汤症一抓一大片,多数伴有经水不调久不受孕等症,还有另外一个新潮思想,众多女性患上妇科病便求助于西医,各类消炎药激素不停地用,踏上漫漫求医不归路。

很多人备孕一年甚至多年不怀,吃温经汤几个月怀上。连患者自己都觉得惊奇无比。她们甚至会觉得,“原来我没问题,只是时机没到。”所有的经典都是无需解说,只需证明。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促进性腺激素对催乳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促进性成熟,促进排卵,提高机体机能,改善子宫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等功能。其促黄体成熟功能大过克罗米芬(很多妹妹经常吃的一种促排西药激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临床上温经汤还是是美容方,也是美手方,温经汤能够还女人的美丽,让她变得滋润,肤色可以红润,体态可以丰盈。是东方的天然的雌激素。经方里蕴含着怎样的机理和能量呢?

《金匮要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理解这段古文条目:中年以后呢,病有下利啊,这个下利是什么?不是拉肚子,这是下血不止,流血没有停止,更年期到了,结果还流血,应该停啦,还是有月经,数十日不停止,不断地来。“暮即发热”,到了傍晚黄昏的时候就发热,“少腹里急,里急后重,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张仲景说,这个病呢属于带下的病,为什么?就是过去可能有流产过,或有淤血在少腹没有去。为什么呢?看她唇口干燥,唇口干燥我们知道身体里面肯定有些淤血呆在里面,加上下元亏虚肾阳不足,血脉不能滋养上焦,老百姓说的阴虚,手脚可能凉,但有时候可能反而是感到掌心很热,那我们要把它治疗,温经汤适合;

组方:吴茱萸10-20克(很苦) 当归6-12克 川芎6-12克 白芍6-12克 党参6-12克 桂枝尖去皮6-12克(同时加紫油桂6-15克) 阿胶6-12克 干姜12-18克 丹皮6-12克 甘草6-12克 半夏9-15克 麦门冬12-24克;

加红枣15-30克,味道会好些。这个方子是有几个方子的核心,四物汤(缺地黄),有桂枝汤(缺大枣),有麦门冬汤,有半张桂枝茯苓丸(有桂枝、丹皮、芍药)

方解

本方治证皆因冲任虚寒(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小腹。妇女月经与冲任关系密切,冲为太冲脉,任为任脉。这两条脉都属于经脉的奇经八脉。任脉调理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子宫和卵巢)),冲任虚寒后瘀血阻滞所致。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或因宫寒而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而致血不循经,或冲任因虚而致失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数次,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而致经脉不畅,则月经后期甚或经停不至;失血阴伤,新血不能化生,则唇口干燥,甚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本证属虚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使血得温而行,血行瘀消,诸症可愈。

吴茱萸 辛苦大热,辛则能散,苦能降泄,大热之性又能温散寒邪,故能散寒止痛;吴茱萸入肝,在治症上面的时候是肝虚的时候用,肝虚的时候有几种状况,第一个......头痛、呕吐。不管她月经来不来,只要头痛来的时候呕吐,就是吴茱萸汤,因为吴茱萸入肝。这个肝经直接进入百会,然后再到眼睛里,所以眼珠子痛,眼珠子后边痛,旁边痛,都可以使用吴茱萸,还肝经是不是络到子宫,卵巢?所以说用吴茱萸来补他的虚。

桂枝 辛甘温,能温经散寒,通行血脉。与吴茱萸两药合用,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之功更佳,共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 俱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当归里面有油脂,会通利大便;

丹皮 活血祛瘀,对子宫的活血化淤。并退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 能养肝血而滋肾阴,具养血止血润燥之功;阿胶能够止血,但是血很虚的时候,阿胶可以补血,同时呢可以利月经,人虚的时候,阿胶可以让月经来。只有实证的时候,你看那女的体格很壮,阿胶一下去月经没来,还会壅滞;

麦冬 甘苦微寒,能养阴清热。与丹皮两药合用,养阴润燥而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麦冬润肺,用桂枝生姜甘草把心脏的力量加强,同时把肺的津液补回去,黄昏的时候它不是会发热吗?发热就是上焦肺里面没有津液了,用这个麦冬,麦门冬进去把肺的津液补足,补足的时候同时加强心脏的热,然后桂枝呢可以把心脏的热导到小肠里面去,这个时候活血化瘀的药,再加些补血的药,这就是温经汤的来源。

人参、甘草 味甘入脾,能益气补中而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

半夏 辛温,亦入脾胃,可通降胃气而散结,与参、草相伍,健脾和胃,有助于祛瘀调经;

生姜  辛温之品,温里散寒,与半夏合用,温中和胃,以助生化,共为佐药。

温经汤中为什么要用半夏

降胃气和调冲任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可以这么理解。温经汤主要是针对一种脾虚为主的(正虚)病理产物(痰+瘀)综合作用下的月经疼痛、血块、时间不规律为主症的这么一个方。半夏和生姜在中间起了什么作用?作为一个升降枢纽的作用。脾胃作为中焦,脾主升,胃主降,生姜升,半夏降,一升一降来运化。脾主运主统血,所以中焦在气血运化的作用的非常大的,半夏的意义就在此。另外半夏能软坚,能化痰,正好针对痰淤的病理。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通、温养之剂。

总之,本方温经通瘀并用,但重在温养而不是攻瘀,通过温通以使气行瘀去,血脉通利。方以温为主,但温中有养、有清,既补气健中,又滋阴养血,寒热并用,消补并投,相反相成,而使诸症自解。

怎样区分鉴别温经汤美美呢?

现在许多年青的美美每天吃水果喝牛奶,吃大量的冰激凌喝很多的饮料弄的满脸的青春痘 肤色惨白,一天到晚上火的 一年四季都穿的很少。这都是年青的温经汤美美。已经提前三十年就到更年期了;这些美美的痛经多是由寒邪引起,而寒邪的致病特点是疼痛遇到寒冷就会加重,得温就减轻。寒邪侵入机体,又会引起气滞,气在体内运行不畅,会引起血淤,淤血停留在体内则又加剧了气滞。因此,爱吃凉东西的女性往往会出现月经颜色暗、有血块、痛经、月经期后移的表现,甚至会引起闭经。

前辈们总结出用温经汤最直接的证据是女性上唇毫毛偏重、环唇暗黑、面色晦滞。一眼看到这些,再问一下是否足凉,手脚心发热?有没有心烦意乱?头痛最厉害的时候,是不是来月经了?月经是不是有血块?小肚子是不是抽着痛?看一下舌苔有淤点!平时嘴唇老是干!就符合温经汤体质了。

温经汤女人用得尤其多,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用啊,这张方用在什么样的女人身上呢?已经失去魅力的,失去女性美的女人。女人要有一点脂肪,那才有曲线;女人的皮肤要白嫩,那才美丽。但是她消瘦了,干枯了,发黄了,乳房也瘪了,那怎么还会美丽呢?温经汤证有两个关键指征,张仲景已经说了。一个是口唇干燥。女人的美,唇是一个关键。20多岁的女性,不需要用口红,她们的嘴唇饱满红润,很性感,但是温经汤女人的嘴唇,干瘪,唇红很小,有的有裂纹,抹了润唇膏也没用,有时还疼痛;还有一个指征,张仲景也提到了,就是手掌。女人的美,手也是一个关键。健康女人的手非常柔软、润泽,就像玉一样,纤纤玉手啊!如果她的手皮肤粗糙了,干燥了,到了冬天呀,手都开裂了,抹了很多护手霜都没有用。我们搓搓手一般是没啥声音的,她搓手却“沙沙”的响。还有指甲周围,不断的产生毛刺,手干枯了,犹如松树皮。手背的皮肤也松弛了,都可以拉起来,脱水状。这种手叫做“温经汤手”。我们再看看腿。小腿呀,脚线也不美了,脚部肌肉也在萎缩松弛。

总结温经汤的体质要求

1、全身状态:体形多瘦弱或中等,营养状态较差或中等,或有贫血,整体机能低下,全身倦怠乏力、如手足不温、午后潮热烦躁不安,或有汗出。

2、头面部:面容枯黄无华,多呈贫血貌,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    

3、手足:手心或脚心发热或有开裂疼痛。

4、经带:多有痛经,小腹痛或冷感、胀闷不适感,或伴有腰酸痛,喜温喜按,月经多夹有瘀血块,白带多而清稀。

5、皮肤方面,干燥开裂,还有的女性可以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

6、食欲不佳,或伴呕吐泛恶,大便偏稀,或与干结交替,经期或有便溏,稍软。或有浮肿、小便清长。

主治疾病谱:

虚寒性痛经、不孕、闭经、月经不调,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老年阴道下血、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症、更年期妇女久泻,绝经前后诸证、产后诸证(包括习惯性流产),经前期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乳房肿块、黄褐斑、习惯性流产、痛经、崩漏等、手掌角皮症、手足皲裂、湿疹、荨麻疹、黄褐斑,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阳萎等。

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症,嘴唇干枯疼痛,头发枯黄,质发脆(发为血之余),脱落;

分享几个案例运用:

    1、美化皮肤

温经汤可以治疗女性手掌皲裂,是日本史数道明先生的经验。他们用温经汤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时,发现患者的手掌皮肤干燥开裂,随着月经状况的好转,手掌也变得滋润。这个发现很有趣,原来月经不调与手掌皮肤相关,大多有月经不调或闭经。有些虽然没开裂,但甲沟多毛刺,指甲脆裂者,也常常伴有月经异常。值得惊叹的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经提及温经汤证有“手掌烦热”“肌肤错甲”,所以说温经汤是美容方,也是美手方。

    2、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这种疾病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甚至修复困难、凝血异常,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延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

按照西医来讲是由于机体受内部或外部因素如精神紧张、代谢紊乱、气候骤变等影响,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致月经失调;直接用本方加减奇效。

    3、盆腔炎

    盆腔炎主要是由于产后或流产时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组织炎症直接蔓延、宫内节育器及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播所致,主要见于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输卵管炎及脓肿或积脓、急性盆腔腹膜炎、结缔组织炎等;感染的细菌可以单纯为需氧菌、单纯厌氧菌或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重要病理改变是充血、水肿和渗出,管腔部分可发生水肿、阻塞、瘀血、坏死等改变,临床上表现为下腹疼痛及发热中毒症状等。现代药理研究该方剂11味中药中有8味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这对于消除各种感染因素所致疾病十分有治疗意义,温经汤的功效与西医消炎杀菌的功效不同在于不用管那么多病名,改善环境、提升气血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4、不孕症

女性因素以排卵障碍和输卵管因素居多。①排卵障碍:多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及病变。②输卵管因素;③子宫因素:子宫各种肿瘤、感染、炎症、息肉、粘连等。④宫颈因素;⑤阴道因素:阴道炎症、瘢痕及发育异常;

5、阴吹

阴道经常有气排出,状如放屁,自己无法控制,严重时簌簌有声,连续不断;中医认为,引起阴吹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胃气下泄,不循常道,逼走前阴而致阴吹。温经汤加升麻10克、柴胡10克、肉苁蓉10克、干姜15克;

6、男子不育

医院检查,有些男子精子3千万左右,活动率30%。平日腰部酸困疼痛,阴囊常出冷汗,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缓苔薄白。此乃下元虚寒,冲任不足,精少不育。治以温暖下元,补益肝肾,以增生殖之精。处方:温经汤加菟丝子30克,仙灵脾30克,巴戟天12克,肉桂9克,紫河车5克(冲服)。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益气养血,促进生殖之精的生长、分泌;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壮肾兴阳,以增强精虫之活力。

7、寒疝

男子,阴囊硬结、肿痛,阴囊发凉,少腹清冷,劳累则加重。由寒邪袭于厥阴经所致。平日自服止痛片,以除一时之苦。诊其脉沉弦,舌苔薄白。肾阳不足,寒凝肝脉所致。少腹为肝肾所寄,肝经循少腹环阴器,亦为冲任二经之所过。肾阳不足,寒凝肝经,冲任虚寒,则少腹冷牵引睾丸作痛。方以温经汤加减:加制附子15-30克,沉香15克回阳下气;橘核、荔枝核、大茴、小茴香以行气散结,寒去血行则病自愈。

8、遗尿

有的人到了20岁,患夜间遗尿,口干多梦,手掌心热,月事不调,入睡则尿床,面色淡白,少腹不适,精神疲倦,脉细弦,舌暗红苔黄,符合温经汤体质,药用温肾固摄之品不应。仿温经汤处方有效,加桑螵蛸15克、制附子15-30克、小茴香10克;

9、闭经

原发性闭经:女性年满18岁尚未来潮。继发性闭经:月经已经来潮,而出现6个月月经不行者(占闭经患者95%),与减肥有关,服用期要三个月以上才有效果,甚至一年以上,一定要有耐心;服了一段时间以后,看着这个女人慢慢丰润起来,月经正常来潮了,视为有效。

现代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该方剂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既可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促进其再生和修复,又有镇静、镇痛作用;3、作用于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多种激素分泌特别是性激素分泌起到调节作用。其促黄体成熟功能大过克罗米芬(很多妹妹经常吃的一种促排西药激素),这对子宫出血、盆腔炎、不孕症从神经、内分泌方面调节其紊乱和障碍是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4、对生殖系统功能及内分泌功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对子宫有抑制也有兴奋,对性激素有促进释放的作用;5、该方剂大部分药味均有保肝利胆、抗溃疡作用。

本方辨证加减

若小腹冷痛甚者 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以肉桂易桂枝,以增强散寒止痛作用;少腹胀满属气滞者 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

经血色紫黯、血块多者 去阿胶,加桃仁、红花以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傍晚发热甚者 加银柴胡、地骨皮、生地、栀子以清虚热;

身体水湿痰饮重 加茯苓、猪苓、或者合真武汤;

婚久不孕,子宫虚冷,可加鹿角霜、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益母草等以温补肾阳。

来列假头痛、关节疼痛者:加大吴茱萸(良好的止痛剂)、桂枝、生姜;

基础体温低者:加鹿角胶,制附子;

温经汤可用汤剂,也可以用膏剂。放上红枣、桂圆、冰糖或麦芽糖,可以使药味可口,便于常服。如加芝麻、核桃仁更香。鹿角胶是传统补肾填精的药物,对月经不调、不排卵等有调理作用,许多女性每天早晚各冲一汤匙,十分方便。服用以后,肤嫩,唇红,女人味更足。

国医经典解读第13讲:对付心脏病最犀利武器 瓜蒌薤白白酒汤

视频精彩解读:


对付心脏病最犀利武器 瓜蒌薤白白酒汤

冠心病被称作“人类第一杀手”,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公布数据显示,“心脏病占总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居前10位死因之首。中医上来讲,冠心病85%以上多是本虚标实证,本虚就是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标实就是气滞、痰浊、瘀血阻塞脉络。中医治疗扶正祛邪,补充气血津液,祛除痰凝瘀血。古代中医是如何治疗冠心病的呢?在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都用瓜蒌治疗胸痹心痛。这里治疗的胸痹心痛其实就是气滞痰凝型的冠心病。

现在安心脏支架的太多了,除非急性心梗为了挽救生命以外,在中医面前都是一个笑话,用中药疏通血管、改善新陈代谢才是王道,瓜蒌薤白白酒汤就是最犀利武器。

这个方子沿用了千年,完全可以冠之以“神方”,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专方、基础方,各种心脏病都要选用,大家可能质疑难道不辨证么?辨证是必须的,但是不是在选方上辨证,而是在瓜蒌薤白白酒汤用法上辨证,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这个基础方是“一百年不动摇的”。

方药解读: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是指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者。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实一枚〈约45g〉捣、薤白三两〈约45g〉、白酒一斗(一般加黄酒300-500克同煮)。三味同煮取二升〈400毫升〉,分温再服〈每日两次服尽〉

瓜蒌是祛痰宽胸的要药,中医开方“瓜蒌”,药师给的应该是全瓜蒌,张仲景开方用栝楼实,栝楼实就是全瓜蒌。瓜蒌可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现代药理发现,具有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游离脂肪酸代谢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形成以保护心肌作用,还有降血脂作用,抑制血小板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栓素产生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现在药房一般就是全瓜蒌和瓜蒌仁两种,瓜蒌仁这里是不用的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情况选用全瓜蒌或者瓜蒌皮。瓜蒌皮一般药店没有,可以多开点全瓜蒌让患者去掉仁。什么时候用全瓜蒌什么时候用瓜蒌皮,简单的一点看大便,只要偏稀溏的都用皮,粘腻、干结的用全瓜蒌,辨证上因为胸痹寒凝、心脉痹阻的很多,所以用皮的情况很多,用全瓜蒌因为瓜蒌仁偏寒滑肠,不利于病情,而实热证大便粘腻、干结的用全瓜蒌才更好。剂量瓜蒌皮最少要用30g,全瓜蒌一般40g,在张仲景时代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大便干结可以用50g,量少效果差,这是君药。

薤白可以开胸痹,导痰壅,散结满,止疼痛。《本草纲目》曰:“治……胸痹刺痛,下气散血。”这个药非常重要是温通心阳的第一要药,比桂枝、附子什么的都重要,必不可少,而且可以豁痰。但是这个剂量要调节,夹杂实热、湿热、虚热等情况(加其他配伍)也要用15g,如果是虚寒体质或心阳痹阻明显至少要用到30g。现代药理发现,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动脉脂质斑块、血脂、血清过氧化脂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能使血清抗坏血酸自由基自旋浓度降低的作用。

白酒,《雷公炮制药性赋》曰:“主驱邪气,……破症瘕,……通行血脉。”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白酒在里面很重要,如果是非急性期没有胸痛的话不方便可以不加,但是胸痛明显或者急症的时候必须加,现在一般用黄酒300-500克。

有的同道在运用此方时,常常舍去白酒一味,用此方治胸痹证,时有效,时无效。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关键是没有重视该方中白酒的作用,要运用好此方,必须要加入白酒,不能省略不用,否则效果就会打半。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酒具有轻清上扬,专主上焦的功效。我们想胸痹,也可以称为心梗这个病证,在治疗时不就是用药要快要到位么!酒就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仲景在治疗胸痹证中的瓜蒌薤白类方里,来特意加入此味白酒,一般的活血药无此作用。

第二,酒具有溶解和化合的作用,换句话也可以说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方中加酒很有可能是利用洒精乙醇,可以最大有效的将主要成份提出的作用。如果是急性发作黄酒必加,药理明确薤白对心血管病药效的活性成分大蒜氨酸、挥发精油等只溶于酒而不溶于水,可见仲景用薤白加酒治胸痹病的科学性。

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

现代药理作用

主要有扩张血管,抗缺氧,抑制心脏,保护缺血心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脂质代谢和调整前列腺素及环核苷酸代谢平衡等作用。

各种心痛的经方方剂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分辨“胸痹心痛”系胸阳不足,阴邪(主要指痰浊、水饮)上乘心胸,相互搏结而成。为此组建9个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桔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胸痹病,其治宜宣痹通阳,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为基础方

痰结胸中,痹阻胸阳更甚者,“心痛彻背”、“不得卧”,则加半夏,增强祛痰逐饮之力,便成“瓜蒌薤白半夏汤”

胸痹延及胃脘,“心中痞气”,“胁下胀满”,病人会有消化症状,纳呆、恶心、呕吐,宜胸胃同治,既以瓜蒌薤白宣胸痹,又加厚朴、枳实调胃气,再入温通的桂枝,便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水饮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还可以加葶苈子、大腹皮、茯苓、猪苓,就增加逐水饮的效应。

偏于气滞的用“橘枳姜汤”;也就是胸和肝同治,胸肝同治。可以加上好多舒肝理气的药,尤其是柴胡和香附来提高疗效。

偏寒湿急性作痛的用“薏苡付子散”;当然还可以加上好多温通的药,比如可以加桂枝、川椒,炮姜,乌药,鹿角霜。

寒饮内停“心中痞”,上逆而“心悬痛”的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偏寒而切痛,温通止痛。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加了川椒和生姜。川椒要注意呀,在北方地区最多用5g,它地理环境不一样,云、贵、川是潮湿,所以用川椒来祛湿,北方地区是干燥,用川椒多了不是麻的问题,反而要引起上火。也可用川乌、草乌,也可以用附片,但必须先煎半个小时。

胸痹,脾阳亦虚宜补中助阳,用“人参汤”,又名“理中汤”补中又助阳。

“附子理中汤”,这个方子也非常多用,是脾肾阳虚的主方,治疗脾肾阳虚呀,再加附子、枳实,理中加枳壳、云苓,治疗中脘痞满的疾病。

【辩证加减:】

临证加减变化无穷,运用得好,基本上广义心脏病和冠心病都能有效解决;

    1、血脉淤堵型:加丹参、三七、川芎、檀香、元胡、五灵脂等;

    2、加紫菀、款冬花等治疗老年咳喘;

    3、加杏仁、石菖蒲、射干、紫菀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4、伴汗出:生龙骨、生牡蛎是治疗神经精神症状和失眠潮汗的常用药,症状缓解后因龙骨固涩力强去之,仅用牡蛎。

5、下肢浮肿的:加怀牛膝、肉桂引火下行(肉桂平素用15g,舌淡暗紫所以量大,缓解后减量,并去炮姜、川芎以免助虚热)

6、赤芍本是偏寒活血药,白芍、赤芍古时不分,用赤芍因其有活血之力,兼能凉血除烦,替换白芍。

7、上焦虚热的,黄连、黄芩清心火,清上焦虚热;不加生姜,恐其发散助热。

8、烦躁的:焦栀子、淡豆豉;

9、清热除烦、养阴,加牡丹皮、麦冬

10、肝气瘀滞的:加芍药、香附、柴胡;

11、心阴不足:加当归、酸枣仁、甘草、知母、炙甘草、人参、生地黄、阿胶;

12、心气不足所致惊恐失眠证,症见心神不安,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茯苓、茯神、人参、石菖蒲、远志、龙齿;

13、胸痛加丹皮、丹参、苏木、元胡;

13、葱头取其通阳之功,可代桂枝之功;

14、心脏病患者多有喘息,上楼、运动则喘息,这个时候一定要加麻黄,根据病人情况,虚寒、少汗的多加可用5-10g,再大量就最好先煎去沫了,对于其他有热像或者多汗或者心率过快的用3g足矣,3g麻黄就效果非凡,麻黄真是好药可惜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了,本来生石膏是佐制麻黄的好药,但是心脏病用的时候不太多。

15、对于喘息较重的,最好合用山茱萸、五味子等药。

16、解决动脉硬化症加用海藻,清理血管降低血脂要用三黄、水蛭。

17、稳定心率要加黄连、琥珀。

18、大汗不止要加生龙牡、山萸肉等等。

19、川芎、归尾,旨在归尾养血活血,川芎养血行气,可增本方活血祛痰之功;

20、若见神疲乏力,呵欠频作,口干不欲饮者,此气阴两虚之候,可加人参、党参、麦冬、生地以固气阴;

21、心悸、脉来不均者,加桂枝、炙甘草。

临床应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不要)、慢性阻塞性肺病、创伤性气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肺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国医经典解读第13讲: 横扫下焦湿热诸症 薏苡附子败酱散

横扫下焦湿热诸症 薏苡附子败酱散

经典条文】  

    原文:《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疮》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按之濡,一按,软软的,没有什么结实。按之柔软这是和结胸证相鉴别的一个很关键的证候,这是和结胸证,水热互结的热实证相比较、相鉴别的。大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而按之濡证是热邪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

    “肌肤甲错”:营血郁滞于里,使皮肤缺乏血液的滋养而形成的证候。

解方

    组方:薏苡仁常用30-80克,附子根据病情常用6-60克 败酱草30-60克,病机:只要符合湿滞瘀阻皆可运用本方; 

    方中薏苡仁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利肠胜湿,又补益脾胃;

    败酱草辛苦微寒,具清热解毒化湿,清热除脓、祛瘀止痛、辛散苦降,擅治肠炎,虽重用而无寒凝之弊;如在有条件的季节和地区用鲜败酱草效果更好,汤剂每剂用量约20株,根茎最好保持完整。

    附子为辛热之品,少佐一可温振脾阳,借其温行通达之力,以敞肠间蕴结之湿热,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二可利用走而不守之性,促进气血流通;

临床运用】  

    1、溃疡性结肠炎

    接受“柳氮磺氨吡啶”和/或中成药“补脾益肠丸”治疗无效者。临床主要表现:腹痛、黏液样便或脓血样便、里急后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病情呈慢性反复发生;中药内服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制附子3~6 g,薏苡仁15~30 g,败酱草15~30 g,炙乳香、没药各4~8 g,白芷9~12 g,白芍10~20 g,生甘草9 g。水煎服,十来天康复,有效率100%。

    2、慢性阑尾炎

    本病是由于暴食暴饮、寒暑不节、饱食后负重疾走等原因,致湿热瘀血壅滞于肠间而成痈肿。证见右少腹疼痛、压痛、或按之肿硬、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本方适用于肠痈脓已成以及病久阳虚正不胜邪者。

    拟方如下:生苡仁90克,制附片30克(先煎30分钟),败酱草3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三剂后疼痛缓解。

配苍术、白术燥湿,以增健脾之功;再配木香、炒枳壳、槟榔、延胡索共增行气宽肠、活血止痛之效。

    3、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多因分娩、流产、宫腔内手术操作时消毒不严,或因经期不卫生,病原体侵入所致,多属湿热壅盛、瘀毒内结之证。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破瘀散结之法多能奏效。但据笔者临床观察,无论是西医的抗感染治疗,还是中医的常法施治,均易出现中阳受损、寒凝气滞、脾胃失运之征象,如此则延缓病情缓解,甚者使急性期转入慢性期,使疾病缠绵难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治疗该病,妙在方中佐用可温振脾阳、辛热通散的附子,既顾护脾胃之阳,又可消除大派清热解毒剂的寒凝冰伏之虑,故功宏效速。

    表现症状:下腹胀痛拒按,腰部酸困疼痛,恶心纳呆、大便溏黏,肛门坠胀,带下黄稠有臭味,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滑数。证属湿热下蕴,瘀毒内结。

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薏苡仁、败酱草、红藤、土茯苓、蒲公英各30g,桃仁、延胡索、香附各12g,砂仁9g(捣后下),制附子10g(先煎30min)。一般服上方5-8剂后诸症悉除。

4、鹅掌风  

    鹅掌风见《外科正宗》多因风湿凝聚,气血失养所致。或由接触传染而得,初起掌心及手指皮下,生小水泡搔痒,继而泡破,迭起白皮,脱屑,日久皮肤粗糙变厚,甚则皲jūn裂疼痛,入冬加重,自掌心可延及遍手,进一步发展可以引起指甲变厚,病程缠绵,即手癣。亦包括手部慢性湿疹、掌蹠zhí角化症(患处是略红,皮厚。长在手足两侧),手掌皮肤逐渐变厚,呈鱼鳞状,奇痒难忍,用本方治疗效果良好。

   流黄水就加黄芩10克,黄柏10克;

5、肌肤甲错

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外失濡养所致的肌肤甲错,遂投以薏苡附子败酱汤。处方: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败酱草30克,连服20余剂后,不仅患处的皮肤改善,搔痒消失,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的状态。

薏苡附子败酱散能温阳利湿散瘀消肿,使寒湿瘀血之瘀滞消散,经络通,肌肤得以濡养,则甲错、鹅掌风可愈。

可以加当归10克养血活血,桃仁10克活血化瘀。

    6、卵巢囊肿:

   生薏苡仁30~60g,熟附片5--10g,败酱草15---30g,药渣加青葱、食盐各30g,加白酒炒热,乘热布包,外熨患处,上加热水袋,使药气透人腹内,每次熨1小时左右,每日2次。湿邪偏盛者,加土茯苓30g,泽兰、泽泻、苍术各10g,虎杖20g;血瘀重者加制莪术、三棱、失笑散各12g;包块坚硬者加炮山甲、王不留行各10g,水蛭5g,炙蜈蚣2条。对于囊肿效果奇特,消失时间23—65天;

    7、肝脓肿:

    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本病可来自胆道疾病(占16%~40%),门静脉血行感染(占8%~24%),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其中2/3为大肠埃希杆菌,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次之;感染常为混合性。临床上以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大和压痛为主要表现,直接用本方加减:

血瘀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地鳖虫;

脓毒重者加冬瓜仁、赤小豆、红藤;

血虚加当归、川芎、白芍;

气虚加黄芪、党参;

气滞加木香、乳香;

8、慢性胆囊炎:

应用本方加味: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郁金15g,赤芍30g,枳实15g,益母草30g。脉数便干者加大黄12g(后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g,玄胡15g;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者加银花30g。有研究机构研究,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患者48例,疗效标准:自觉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胆囊体积缩至正常,B超示胆囊积液消失者为痊愈;结果:总有效率81%。

9、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常因肾阳虚衰,膀胱湿热,寒热互结以腰邸部酸,冷痛,会阴,睾丸胀痛,手足不温等,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阳,化瘀,解毒。在此基础上配大黄7~15克、桃仁15~20克、仙灵脾30克益肾活血化瘀等药。

10、牛皮癣

中医认为急性期血热,外受风邪,血热生风所致。慢性期与湿邪,瘀血有关,湿邪瘀血引起皮肤增厚。薏苡附子败酱草不但能够排脓还可以湿痒,尤其是破皮病和顽固性牛皮癣常用薏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附子3~6克配伍桃红四物汤。

11、肠粘连: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肠粘连。湿邪瘀血阻于肠,气虚失运导致窒塞不通。当以化湿,祛瘀,解凝。常用薏苡附子败酱草加黄芪。

12、慢性阑尾脓肿

慢性阑尾脓肿是由于急性阑尾炎治疗不当引起,湿滞血瘀,热腐成脓。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配伍下瘀血汤;

13、肛门热痛

    肛门经常因为吃了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胡椒后肛门红肿留水。但下腹没有明显的压痛感,用薏米败酱草附子汤后效果很好。

13、盆腔积液+卵巢囊肿

患者同时有盆腔积液+卵巢囊肿

猫爪草50克(散结消肿),急性子30克(破血,消积,软坚),茯苓30克,泽泻20克,桂枝12克。猪苓30克,白术20克,丹皮30克,桃仁12克,白芍10克,乌梅10克。薏米100克,制附片20克,败酱草50克。

    一般服用10剂后排出秽浊之物甚多,此得效也。盆腔积液好转,患者黄褐斑也消失,脸色也变的红润艳丽。

方子里有五苓散,有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还有薏米附子败酱散为主的大杂方。薏米附子败酱散的大量运用,盆腔积液才会好的那么快。乃于上方去薏米附子败酱散加山甲,皂刺。再服用20剂后卵巢囊肿也愈。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右少腹痛范围较广,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以外,并可治疗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积液,肠粘连,宫颈糜烂,前列腺炎,痛经以及因血瘀等原因造成的少腹痛;胸腔、腹腔各脏器之化脓性疾患、结核性腹膜炎和皮肤疮疖 jiē,牛皮癣,而见本方证者,皆有效验。

    临证加减】  

1、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广地龙、鸡血藤,以促进活血化瘀之力;

2、脓毒重者,加冬瓜仁、紫花地丁、赤小豆、红藤、蒲公英,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功;

3、血虚者,加当归、熟地、白芍,以养血生血;

4、气虚者,加生黄芪、黄精、党参,以益气补虚;

5、气滞者,加木香、莱菔子、香附、大腹皮、枳壳,以通利气机;

6、便秘加大黄,便溏加川连,以通幽,清热通便;

7、恶心呕吐者,加姜汁、乌贼骨、左金丸以止呕;

8、有蛔虫者,加使君子、槟榔以驱虫;

9、热毒盛者加黄连、黄柏、鱼腥草;

10、阳虚甚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

11、气滞者加槟榔、枳壳、川楝子;

12、阴虚者加石斛、玉竹、麦冬;

13、食积者加山楂、神曲、稻芽、麦芽。

视频精彩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