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系

 各种药方 2019-05-16

柴胡系是拦截疾病向内脏继续传变的一堵墙。柴胡系主要有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柴胡证通常有气滞,胸肋闷胀或痛;有内热,口干,舌体多为尖瘦长;常有寒热往来,或有潮热;情绪常急躁和抑郁。柴胡证仅有急躁不行,还必须有抑郁,就是心情也像体温一样有剧烈的起落波动,因为很多其它病都可能导致烦躁急躁。

虚人感冒,不应使用汗法,而小柴胡汤具有“安内攘外”之力,用之可免“虚虚”之弊。/小柴胡汤治虚人感冒之偏于热者,桂枝汤治虚人感冒之偏于寒者。

疾病传变方向:热化: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寒化: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真武汤——小青龙汤太阳病,头疼恶寒,内传膀胱,蓄水蓄血。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寒热往来。阳明病,邪热亢盛。太阴病,脾胃湿盛。少阴病,肾阳虚衰,内寒欲寐。厥阴病,寒热错杂。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胃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脾寒之证。临床应用柴桂干姜汤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刘渡舟教授治疗胆囊疾病多从少阳入手而擅用柴胡剂,以胁下苦满为主者,则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之,或去大枣而加牡蛎,或与金铃子散接轨;合并胆石病则用自拟的柴胡排石汤;以肩背酸痛为主者,常用柴胡桂枝汤疏通太少二经之经络;胁胀而痛,大便不通者,则为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为正治之方;胁胀而大便溏薄,少阳欲传太阴,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情志因素引起而胁胀兼周身不适者,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合方治之效佳;而胁胀脘痞,胆气上逆,胃中湿阻,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又非柴平汤莫属。刘老认为,引发肝炎的主要病因为湿热毒邪,这种理论认识已在临床得到了反复验证。湿热毒邪在一定条件下,如情志内伤或劳倦太过,或饮食所伤等,侵犯肝脏及其所连属的脏腑与经脉,首先导致肝脏气机的条达失畅,肝气不畅,疏泄不利则出现气郁的病变。继而气病及血,由经到络,则可导致经络瘀阻的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从而夹有阴血方面的病理变化产生,此时虚实夹杂,治疗颇为棘手。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道不利,加之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且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也为之不利,最终可导致水液停积体内,发展为肝硬化腹水等病。所以,刘老诊治肝病,首先辨出阴阳气血的不同发病阶段。治疗气分肝病,当疏肝清热,解毒利湿。用方则为刘老自拟的柴胡解毒汤;若转氨酶居高不降者,又常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名“三石解毒汤”。入于血分,则又当佐以养血凉血之品,用自拟的“柴胡活络汤”以疏肝清热,活血通络,利湿解毒;若湿毒盛而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则加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名“三草活络汤”;若肝脾肿大者,则又有“柴胡鳖甲汤”之疏通气血,软坚消痞而治疗之;若见大便溏则为肝病传脾,是少阳病兼见“阴证机转”者,此时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之最恰;病在经络,胁背胀痛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疏通经络;若出现腹水时,则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实脾饮、真武汤三方分三焦治之;攻补两难时,则又有白玉消胀汤等方以治之;病情平稳时,又常用补中益气汤以调治。

————————

四逆散:柴胡6、枳实6、芍药6、甘草6。阳郁,手足不温,腹痛下利。气郁,胸胀腹痛。

胡希恕:四逆散证接近大柴胡汤证,介于大柴胡和小柴胡汤之间。

王琦医案:高某,男,成年。1978年1月5日,下利腹痛,迄今已数日。刻下:腹痛,下利不爽,倦怠无力,饮食不香,四肢不温(四逆,四逆散人!),大便培养未发现志贺氏细菌生长,舌淡,舌苔薄白,脉弦(注意!)。四逆散加薤白主之:柴胡9克,枳实9克,甘草6克,白芍9克,薤白12克。4剂而愈。薛伯寿:刘男,41,喜食肥甘厚味,近半月来出现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重,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证属痰湿内阻,脾胃气滞。治宜理气化痰,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8克,厚朴8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5克,连翘12克,莱菔子10克,槟榔6克,广木香6克,黄连6克,法半夏9克,茯苓12克,生姜3片。14剂,水煎服。服上方后诸症皆消,嘱注意饮食清淡,调畅情志。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32岁。年龄虽壮,却患阳痿。自认为是肾虚,遍服各种补肾壮阳之药,久而无功。视其两目炯炯有神,体魄甚佳,而非虚怯之比。切其脉弦有力,视其舌苔白滑略厚。除阳痿外,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冷。细询患病之由,乃因内怀忧恚心情,久而不释,发生此病。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伤寒论》所谓“阳微结’’也。气郁应疏之达之,而反服补阳壮火之品,则实其实,郁其郁,故使病不愈也。当疏肝胆之气郁,以通阳气之凝结。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4克,生姜8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大枣7枚。仅服3剂而愈。范中林医案:肖XX,女,36。病史: 小便不畅已十余年,重则尿黄窘迫,欲解不出。尿道灼痛,淋漓不尽。经多方检查治疗,疗效不显。1960年8月来诊。诊治: 每昼夜小便数十次,量极少,有时仅数滴、涩痛,腰及小腹亦感觉疼痛;下阴糜烂,白带多;四肢不温;舌尖边红,苔白滑。此为少阴阳郁,气机不利。法宜宣通气机,化阴通腑。以四逆散加味主之。处方:柴胡24克、白芍24克、枳实24克、甘草9克、枯梗30克、茯苓30克,四剂。另以自制九成丹涂下阴患部。服后,小便通利,诸症悉解。下阴糜烂已好转。再以少量丹药涂于患处,半月后获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小柴胡汤:胃虚气逆有人参组成:柴胡24、半夏9、人参9、甘草9、黄芩、生姜9、大枣4枚。《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条文23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与小柴胡汤。伤寒论条文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由此二条,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大便不是干燥的,大便干燥不是小柴胡汤证。伤寒论条文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柴胡加芒硝汤主治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余国俊:虚人感冒时常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方证,蕴含着虚人感冒的基本病机。比如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这个是少阳病的病机,病因也是虚人感冒的病因病机。小柴胡汤的作用就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江老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并不要求具备柴胡汤证的特征性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也不是仲景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是根据虚人感冒的固有病因病机来使用,这是别具一格的。 那么柴胡桂枝汤呢?《伤寒论》第141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是病邪己入少阳,而太阳表证未解。如果说小柴胡汤可以统治虚人感冒,那么小柴胡汤类方一一柴胡桂枝汤就更适用于虚人感冒了。产后诸疾,如产后感冒、产后厌食、产后缺乳等,必用柴胡桂枝汤加减,疗效历历可稽。究之,妇人新产之后,便是“虚人”。黄煌: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要指征。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到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够发汗又不能用下法的时候,就是用小柴胡汤。这里面有两味药不能去,一个是柴胡,一个是炙甘草。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就必须对小柴胡汤进行相应的化裁。化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另一种是与其他方子合方使用。加减方面张仲景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但临证不能局限于此。我的加减经验是:病毒性感冒高烧,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加连翘40克;类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晨僵,加连翘20克、生地2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应适当增加;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石膏30克、连翘15;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无效者,加五味子、干姜;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有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本人曾治疗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并全身消瘦,两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汤加白芍2月后,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显好转;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甘草大剂量使用时,要加泽泻、茯苓以防出现水肿。小柴胡汤合方使用的经验是:精神症状明显见情绪低落或伴有梅核气时,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此即是柴朴汤;肿瘤手术或化疗后,病人体质虚弱见汗出恶风者,与桂枝汤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汤;肺炎见咳嗽痰多而粘黄,心下有压痛者,与小陷胸汤合用,名柴陷汤;伴有水肿或腹泻水样便者,与五苓散合用,谓之柴苓汤;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饮食者,与平胃散合用,称为柴平煎;泌尿系肿瘤如前列腺癌见小便不利及血尿者,与猪苓汤合用。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气血两虚证,或是肝肾不足证,你还在拼命用小柴胡汤,会出问题。

大柴胡汤:

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枳实9克大黄6克。经推测,半夏一升为五两。一枚枳实重约3克。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

刘渡舟

胃脘痛案:贾某,男,68岁。患胃溃疡并发急性胃穿孔,胃脘疼痛,呕吐酸水,夹杂咖啡色物。大便已四日未解,心烦口苦,不进饮食。医院决定做手术,但病人之子恐年迈多险而拒之,转请中医治疗。脉弦滑而大,舌苔黄厚而腻。此肝火郁于胃中,火邪伤及阴络所致。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6克,枳实9克,白芍9克,大枣4枚。只服一剂,大便泻下黑色与黏白之物,胃痛骤减,呕吐亦止。然后用益胃阴之法调理数剂而安。

肋痛案(胆囊炎):李某,女,54岁。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只有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其人形体肥胖,面颊红赤,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大便已4天未解,小便黄赤涩痛。舌体红绛,苔根黄腻,脉沉滑有力,西医确诊为胆囊炎,但不排除胆石症。中医认为病位在肝胆,气火郁结,肝气横逆,傍及胃肠,腑气不利,故大便秘结。六腑以通为顺,气火交阻凝结,所以疼痛剧烈难忍。柴胡18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白芍9克,郁金9克,陈皮12克,牡蛎12克。药煎成后,一剂分温三次服下。一服后痛减;再服后大便通行,心胸得爽,口苦与恶心皆除;三服尽则疼痛止。

肠痈案:李某,女,36岁。患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右侧少腹疼痛,伴见低热不退,胸胁苦满,月经衍期未至,带下极多。舌质绛,苔黄白夹杂,脉沉滑。证属肝胆气郁,湿毒与血相结。柴胡15克,黄芩6克,大黄9克,枳实9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苡米30克,茯苓30克,桂枝6克,苦参6克。服药二剂后,少腹疼止,热退,月经来潮,再稍加调理而愈。

心下坚满案:某女工,患心下坚满,短气胸闷,须太息后而舒,心烦恶心。曾多次服用舒肝调胃之药,但效果不明显。舌边红,脉沉弦有力。此因肝胆气郁,日久化火,兼挟痰饮所致,非大柴胡汤不能克之。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6克,白芍9克,大黄6克,大枣7枚。药成后分温三服,尽剂后则坚满诸证皆消。

鼻衄案:赵某,女,13岁。患鼻衄不止,伴见大便秘结,胸胁苦满,口苦善呕。舌苔黄,脉弦滑。肝胃火盛,迫血上行,治宜泻肝胃之火。柴胡9克,黄芩6克,白芍12克,枳实6克,大黄6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牡蛎12克。服药一剂,大便畅通而衄止。

自汗案:潘某,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黄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生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炙甘草6克,又服二剂,遂汗止而安。(太阳有汗,桂枝芍药,少阳有汗,柴胡白芍)

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黄芩4.5克桂枝4.5克 半夏4.5克生姜4.5克大枣5枚炙甘草3克【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刘渡舟医案:张x x,女,59岁。素有风湿性心脏病。初冬外感,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苦满,心悸,不时有气从心下上冲咽喉,则烦悸不宁。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 桂枝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三剂而诸证皆安。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47条,原文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和炙甘草。刘渡舟认为: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取小柴胡汤之意,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强心取桂枝甘草汤之意,牡蛎配天花粉益阴软坚。原文中有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治疗胁下痞坚之说,故本方可治少阳胆热、太阴脾寒。刘老将此方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受损、GPT增高以及乙肝HBsAg阳性,几乎每次门诊都会用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刘老认为肝病的治疗要时刻考虑到脾。临床观察一般肝炎患者久治不愈者大多会转成脾寒,最后由脾及肾而致恶化出现腹水。在这一过程中,脾虚寒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治疗及时可回归好转,治疗不及时则很容易由脾及肾,至肝硬化腹水而不治。一般肝炎患者最初辨证为肝胆湿热,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肝病及脾导致脾气稍稍受伤,这时患者若再继续服用苦寒药物或是恣食生冷,则很容易造成脾胃虚寒,而见腹胀,恶食生冷,大便溏,疲惫不堪,肝区疼痛范围增大,由胁及背。此时病已经向寒湿转化,隐隐可见水象,故见病家面色萎黄、晦暗而发黑,舌胖苔白;临床少阳之郁热未去,故又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症,所以胆热脾寒共见,治疗必须肝脾共治。刘老一般用原方,较少加减,仅在用量上调整,柴胡一般用14g,阴伤减量;因有脾虚寒,要温中健脾,故黄芩少用,4g即可;桂枝干姜用量要大,一般为10~12g;天花粉具有益阴软坚作用,一般用10g,病人口渴,舌红阴伤明显时可加量至12g。患者的腹胀、胁痛会在几剂药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脾虚寒之证却非一日温补即可痊愈,需要守方一段时间。其后在调治肝病的过程中,若再有脾寒症状出现,则再及时用此方调补。另外刘老有时于方中加党参、黄芪,加强健脾功能;背痛另加重桂枝剂量使其通畅也;小便少而短加茯苓、猪苓;肝胆湿热明显,加少量茵陈。由于方中有桂枝、干姜通阳化阴、温阳健脾,脾寒消除则运化水湿功能增强,湿浊亦随之而化,因而有些GPT指标用清利湿热法不能下降,用此方下降却很明显。柴胡桂枝干姜汤历代医家多有诠释,但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践,而刘老却简而明了地将此方证概括为胆热脾寒。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黄煌:方中有人参、桂枝、茯苓、大枣、龙骨等温补之品,故体质一般偏虚,这不难理解。倘若症见体质壮实,烦躁、恶热、便秘等则当在承气类方中考虑。本方方证中最重要的是胸满烦惊、谵语。胸满即胸胁苦满,这是柴胡证最具特征性的症状,而烦惊、谵语,则可以出现在多种情况下,如承气类方中。两者合并出现则属本方证。具体应用本方时还应与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及承气类方相鉴别。与柴胡类诸方方证相比,虽有胸胁苦满等诸多共症,但本方证精神神经症状最为严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虽亦有失眠、惊恐不安等精神症状,但其体质与本方证相比则更为虚弱,表现为白瘦体弱的桂枝体质,并伴有自汗、盗汗、心悸、少腹弦急等桂枝证。而承气类方方证虽可见烦躁、谵语、神志失常等精神症状,但其体质多壮实,腹部体征重而明显,多伴有腹胀痛坚满拒按,便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