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東海書畫 2019-07-07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啬庐、公之它、朱衣道人等,山西太原人。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少时受严格家庭教育,后入读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成的指导和教诲。明亡后隐居不仕,以行医为生。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词科,被强征至京,以死相拒,遂放归。傅山学识广博,哲学、儒学、佛学、医学、诗歌、书法、金石、考据等无所不通。着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等。其书工各体,而尤以草书见长。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傅山草书杜甫诗 (八件) 八屏

释文:

1.(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2.(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3.(可惜)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4.(散愁)久客宜旋旆,兴王未息戈;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

百万传深入,寰区望匪他;司徒下燕赵,收取旧山河。

5.(游修党寺)野寺江天阔,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6.(秦州杂诗之十六)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问。

7.(秦州杂诗之十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8.(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江水东流去,清樽日复斜;异方同宴赏,何处是京华。

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

傅山《行草杜甫诗》赏析

傅山《行草杜甫诗》巨幛八幅,分录杜甫《春水》、《徐步》、《可惜》、《散愁》、《游修觉寺》、《秦州杂诗之十六》、《秦州杂诗之十九》、《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诗八首。书于“癸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初夏”,时傅山七十七岁。是傅山在逝世前一年初夏于暑热风中的遣怀书作。作品中也流露出傅山晚年将篆、隶笔意融入行草的范例,如《春水》一幅中“缕”字、《散愁》一幅中的“万”字、《游修觉寺》一幅中“归”字、《秦州杂诗》中“邀”、“极”字以及《陪王侍御宴》一幅中“对”、“胜”等字,用笔无明显的提按顿挫,极具篆书书写意味。而隶书笔意始终贯穿作品中,如《徐步》中的“杖”字、“见”字,《可惜》中的“迟”字,《游修觉寺》中的“助”字、“去”字中上挑的燕尾,以及一些字中横与捺和转折等都可见汉隶的深刻影响。此八屏尺幅高大,行距分明,结体与章法均相当稳健,笔划厚重遒劲。与傅山晚年行草书的代表作现藏太原晋祠博物馆的《晋公千古一快》四屏如出一辙,是傅山晚年行草书的典型作品。通篇观之,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跌宕,气势恢宏,表现出生气郁博的景象。显示出书法家极强的个性。字间连带自然,结字不求工稳,自然天成,而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遒劲的美感。

傅山生活的明末清初时代,正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傅山的一生由明清鼎革的1644年恰好划为时间相当的晚明和清初两个阶段。明末商品经济迅疾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处在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自由开放的时期,此时的文化艺术极富创造力,展现出一派多元的景象,也深刻影响着书法艺术的演变。明末诸多的书法家中,董其昌作为帖学的集大成者,博取诸家所长,形成秀美流变的书法新风,对其后三百年的书法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同时随着旧王朝的分崩离析,艺术思潮的风起云涌,又有众多书法家走出了另辟蹊径的艺术道路:如张瑞图于“钟、王之外,另辟蹊径”,书态奇逸,转折方劲,绝去媚妍;黄道周追踪钟繇书法,于清健中显出笔意的高古超妙;邢侗专师二王,其书雄强如剑拔弩张,奇绝如危峰阻日;与黄道周并称的倪元璐,“新理异态尤多”,苍古劲爽,风骨凌厉;王铎缘自二王,运笔八面出峰,以骨力和动势见长。他们屈曲绝强的书风与董其昌古拙秀雅的书法形成殊观,以鲜明的风格享誉书坛,更强调个性的自然流露,以书作直抒胸臆。傅山亦步晚明诸书家后尘,提出“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推崇秦汉碑版,书风怪拙而不失平正,劲利中含圆转。其“连绵草”书体更具新意,用笔连绵婉转,若干字似一笔而成,繁而不乱,间有跌宕起伏,疏密得宜,法度内蕴,富有拙朴飘逸的意趣。成为明末清初最后一位狂草大师。

鼎革后,晚明的影响仍有一段时期的延续,但随着新政权统治的逐步稳固,对文化的禁锢进一步加强。明遗民的逐渐凋零,学者文士对前朝的忠诚和依恋也随时间而消逝。文人更多转向经史研究,以获得对典籍和历史的准确理解,考证经史进而研究蕴藏大量史料资讯的金石铭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不牵扯政治的学术中,考据、金石、文字之学逐渐成为学术的主流。傅山虽然在政治上依然保持与新政权不合作的态度,对康熙举博学鸿词科以死相拒,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典范人物。但在学术风气的变化中,他也收藏碑版、研究金石文字、攻隶书、四处访碑寻迹,成为碑学思想最早的倡导者。傅山是兼具晚明和清初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他晚年的书法更是明末狂放的草书和清初开始萌芽的金石书法交织融汇的结果,观此《行草杜甫诗》八屏足可证之。

傅山曾在《训子帖》中提到,他年轻时醉心于赵孟頫的书法,年长后,意识到赵孟頫做为宋朝宗室而降元的道德问题,再看其书法,便觉“浅俗”、“无骨”,而毅然回归傅氏世代尊奉的典范颜真卿。傅山对颜真卿书风的热衷至老不衷。人品高下决定书品之高下,正所谓:“书,心画也。”透过傅山《行草杜甫诗》自如奔放的书法,赏者更应领会其浩然正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