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明在史书上没记载吗?错,“长江”的名就是它的最大遗产

 五星辉煌 2019-07-07

良渚玉琮

7月6日,中国考古界传来重大喜讯——“良渚古城遗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明是上世纪30年代发现,经过数十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最终确认了良渚是中国最早迈入文明社会的地方。特别是,良渚在5000年前就创造出来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宏伟的莫角山巨型台址以及埋葬巨量宝藏的反山大墓,都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良渚文明似乎是中国史书上的空白。在大家看来,无论是古代史书,还是神话故事,几乎都看不到良渚留下的记录。

但是,如果把一些历史传说互相印证和串连,我们就会看到,良渚文明的身影其实一直隐藏在几千年的华夏记忆中。甚至良渚最大的秘密,如白天的太阳,一直展示在我们面前。

山海经中的帝江形象

第一把钥匙:神秘的帝江到底是谁?

我们知道,中国上古有一个五帝时代,分别是黄帝(帝轩辕)、帝喾、帝颛顼、帝尧、帝舜。然而,在一些古书中却出现过一个神秘的古帝名——帝江。

《山海经》中,将帝江形容成了一个奇怪的鸟,长着翅膀却没有头,六只脚四只翅膀,没有耳目口鼻,但却懂得歌舞。有学者认为,《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另外提到的帝鸿就是帝江: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江与鸿古字相通,帝江实际上是一个古代帝王。

历史上不少人曾认为,帝江就是黄帝,但二人在古书中记载的事迹和传承相差太多。不过,帝江和黄帝很可能是一个时代的。

要知道,黄帝时代另有一个“五帝”之说,那就是黄帝、黑帝、青帝、白帝和赤帝,这五个帝王曾经同时存在并互相征战,最后是黄帝胜出。

五帝究竟是谁,历史的研究分歧很大,但这个传说恰恰反映一个事实——四五千年前,中华古代文明是满天星斗状态,而不是一家独大。

黄帝战胜蚩尤和炎帝,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称雄,类似的“帝”也可能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北方地区等等区域。

良渚莫角山巨台的建设想象图

这就引出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物——共工。

《淮南鸿烈》曾记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事实上,共工不可能像一些史书说的,是颛顼或帝喾的大臣,在那种部落城邦文明时代,共工只可能是某个城邦文明之主。

更重要的是,共工的名字已经说明了一切。共,字源与句、皋、巨、后等相通,为古代的尊贵之意,用法如后羿、后稷、句芒、皋陶、巨野。

如“后羿”表明擅长射箭,“后稷”表明擅长耕田一样,“共工”则表明了“擅长工”。我们知道,共工是水神,那么这个“工”必然和水利建设有极大关系。

上古时代,哪一个新石器晚期文化擅长水利建设?唯有良渚。

颛顼大战共工

第二把钥匙:“共工怒撞不周山”和“颛顼绝地天通”

解开历史谜团的第二把钥匙,隐藏于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神话——“共工怒撞不周山”和“颛顼绝地天通”。

如果设想一下,这两个神话事件其实是一件事,那么很多历史谜团就迎刃而解。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鸿烈》)

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文子》)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吕刑》)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

“祝融大战共工”是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最后共工失败,大怒之下撞倒了连接天地的不周山,引发了天崩地裂的巨大灾难,成就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颛顼绝地天通”则是另一个传说,说的是颛顼(黄帝孙子)重新整顿天地间的秩序,命孙子重黎打断了原本相通的天地通道,令天地相分,人神不扰。

然而两个故事却出现了相同的主角——颛顼和祝融(重黎),而且都是打断了天地间的连接处。所以,“撞倒不周山”和“绝地天通”会不会根本就是一个事?

良渚文明因为独一无二的水利建设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共工”一族。那谁是颛顼和祝融呢?

小人书《女娲补天》

近年的中国考古学家,发现良渚文明的灭亡,与北方的龙山文化有明显关系。良渚文明消失后,在附近出现了带有明显龙山特征的钱山漾文化。一般认为,钱山漾文化是造律台文化(又称王油坊类型,位于河南东部到安徽的黄淮平原)向东南转移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么猜想,大约在4300年前,属于龙山文化分支的造律台文化,杀到了良渚文明的中心。造律台军队的指挥者就是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的儿子重黎,号祝融。

良渚的城址和水坝的位置图

良渚考古中,曾在古城晚期的城内运河网络中,发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尸体,表面多有砍伤痕迹。其中有两具尸体格外奇怪,骨骼经过锶同位素监测,测出这两个人是北方人,由于大米和小米所含锶同位素不同,导致南方人和北方人骨骼里的“锶同位素”不一样。这说明,良渚在灭亡前发生了惨烈的巷战,而且双方死亡者在最后一刻全都被大洪水冲到了河道里,而不是分散在城里。

这是什么情况?如果联系到不周山事件,是不是可以猜想——良渚人在黄帝族重黎(祝融)大军的猛攻下,鱼死网破扒开了位于山区的大坝—不周山,试图淹死造律台大军。大坝决口的结果直接终止了战争,良渚和造律台双方在现场有多少幸存者无法得知。但滔天大洪水对现场幸存者来说是震撼性的——天崩地裂,从而形成了神话性的记忆传承——共工撞倒了不周山。

小人书《女娲补天》

同时,“颛顼绝地天通”也有了解释。首先,良渚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祭祀礼制,这从良渚完备的玉器礼制可以看出。玉有六器:璧、琮、圭、璋、琥、璜,分别用于祭祀天、地、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周礼》)

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华大地之上,祭祀天地和四方的主导权,在良渚手上!良渚文明,拥有与天地对话的最高话语权!这就是古书所说的,黄帝时代“人神两界相通”的真相。

“共工撞倒不周山”与“颛顼绝地天通”两件事,线索就可以接通了。黄帝族首领颛顼,试图夺取良渚人在精神领域的领导地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战争虽然击败了良渚人,但却引发良渚人自杀性地决堤引发大洪水(怒而触不周之山),毁掉了良渚的中心地区。

颛顼一族最终学习了良渚的礼制,包括玉器文化和祭祀制度,成为华夏在精神领域的最高代言人。但是,玉器是死的,礼制是靠人来传承的。良渚文明的灭亡,导致礼制需口头传承的部分精华没有留下来。帝颛顼流传后世的礼制,只是良渚完整礼制的一个残缺版,所以自我安慰称“绝地天通,令人神不扰”。

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琮、玉璧,并不是什么单纯的珠宝,而是中华礼制的滥觞。这套礼制虽然不幸残缺了,但一直传承到了陶寺、二里头、殷墟、三星堆,乃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后。

良渚玉璧

第三把钥匙:长江为什么叫做“江”?

最后一把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长江。

有人想过没有,为什么长江叫做江?在古代,长江的名字就是“江水”,如同黄河叫做“河水”,淮河叫做“淮水”,洛河叫做“洛水”一样。中国的汉字,隐藏了很多几千年前的历史秘密,但是后人却很少去刨根问底。

例如“江”字,关键偏旁就是“工”。为什么以“工”为名?我们记住,上古时代的汉字,有没有部首无所谓,互相之间都是通假字。“江”就是“工”。

如果联系到“共工”,这个“擅长工”的帝王——帝江,一切线索就豁然串通。

长江之名,正是来自于“帝江”,帝江就是“帝工”,也就是“共工”。

长江晚景

良渚文明全盛时期的势力范围,辐射到了整个长江下游。共工的名字,就被用于命名这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江水”。

所以,长江的名字,才是良渚文明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