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舜典》(17):帝舜的治国线路图

 坚定前行 2019-07-07

第十二章 帝舜的治国线路图

第一节 “巡守”的要点是普及时令知识以复耕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前文说:“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本节就是来具体解释如何“觐”,如何“班”。

古代有很多种纪时的方法,“岁”就是其中的一种。《尔雅·释天》说: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意思是说:岁、祀、年、载是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对年的不同称呼。但《尧典》中有“岁”,也有“载”,可见《尔雅》说的并不完全准确。郭璞的解释则更合理一些:

“(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他以为这四种称呼是因为所观察的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其中“岁”是根据木星的运行周期而定;“祀”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的周期而定;“年”是根据庄稼的收获周期而定;“载”是根据万物的生长周期而定。

这里所说的“岁”就是对木星运行周期的观察,也被借用为木星的名。木星的运行周期为二十八年多,基本上对应于二十八星宿,或者说每年在二十八星宿中运行一宿(或一次)。这个周期属于前文所述的“天元”纪年系统,较为专业,是将日月星辰综合在一起观察的成果。

“岁”为周期的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我们除夕晚上的“守岁”,守的就是正月初一(春节)这个“岁”的起始点。因此,这里所说的“岁二月”也就是指我们现在的“农历二月”。

写到这里,我们得再说一下历法的问题。人们通用的历法主要有两种:阴历和阳历。阴历是以月亮的周期为准,阳历是以太阳的周期为准。“年”是阳历的时间单位,“月”是阴历的时间单位。由于“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缘故,阳历更能反映生物的周期性。但由于太阳的变化规律需要较为专业的测量工具和知识,而月相圆缺的变化规律更易为普通人所掌握,所以阴历更易于被人接受。为了谐调阴历和阳历,古人发明了阴阳合历,并采用了闰月的办法来解决两种历法的时间差。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就是阴历,而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属于阳历。前文“正月上日”及后文的“载”字指的阳历。而这里的“岁”是指阴历。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世界上现在通用的“公元”是以太阳的周期为准的,为阳历。但起始点“元旦”却选得不对,我国节气中的“冬至”时才是真正的“元旦”。时间在“公元”的12月21—23日之间,也就是“元旦”的前一周左右。这种不准确及“公元元年”的确定都与基督及其教义有关,是被人为改变了的。

“东”字的甲骨文写作“   ”, 左右两个括弧括住了太阳的春分点“七(十)”。本义就是:“囊括(或抓住)正阳时节”。因日出也为正阳,所以又被借用为方位词,表东方。这里是作方位词用。

“巡”字从“辶(辵)”,从“巛(川)”。“辶”是长途行走的意思。“巛”即“川”。我们刚解释过“川”这个字。它的字面含义是“流水的河道”,但又不是指普通的河道,而是指“形而上者之谓道”的那个东西。所谓“形而上者”就是看不见形体而又能真实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十个数字中“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数字所表达的季节性降水的规律。或者说,竖着的这个“川”字是指的那个由上而降下雨来的天河。这天河也就是时令及其相关的知识。以此,“巡”字的本义就当是:“带着时令的知识远行”。

“守”字从“宀”,从“寸”。“宀”即“六”,是观察天文的建筑,后泛指房屋。“寸”字的古文写作“  ”,一个指事符指向手腕处,本指中医望、闻、问、切时所切的脉搏处,也称“寸脉”或“寸口”。《素问·经脉别论》说:“气口成寸,以决生命。”意思是说:“寸这个部位是观察人生命迹象、健康状态的关键点位。”所以“守”字的本义则是:“重要的观察所”。

以此,“东巡守”的意思当是:“带着时令知识长途检查东面的重要观察所。”

“至”:到达。

“岱”字从“人”,从“弋”,从“山”。“弋”字的甲骨文写作“   ”。为甲骨文“七(十)”字的右上角向上分出一斜线,“春来分枝”的意思。“七”是春分的古称,所以“弋”是“春分这个时点”的意思。因此,“岱”字的本义为:“人们观察春分这个万物生发时点的山。”

“宗”:观测天体运行规律的场所

“至岱宗”的意思是:“到达了观察万物生发时点的场所。”

“岱宗”可不是山名啊,而是对“东岳”这个山名的解释。前面不是说“觐四岳群牧”吗?“四岳”就是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但这段解释中只提了南岳、西岳和北岳,没有提“东岳”。而从行文特征来看,“岱宗”两字正是占的“东岳”位置,或者说,“岱宗”是“东岳”的代称。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上到“四岳”这些老山顶去干什么的。就是找“弋”这个“春分时万物生发的时分”。“代”这个字之所以有“替代”的意思,也应当是源于“岱宗”对“东岳”一词的替代。

“东岳”也称“泰山”,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泰安市的那个泰山。“泰”字的古文写作“   ”。夹着“水”字的双手捧着一个上部加弧形“⌒”的“七(十)”字。双手上捧是恭敬、恭迎的意思。弧形“⌒”是表太阳运行轨迹。而“七(十)”是指春分。所以,“泰”字的本义当为:“恭迎春分时节的雨水到来”。

这个“泰”字是可以与“岱”字互训的,但“岱宗”本不是山名,只是解释“东岳”的功用。“泰”则可能是从“岱”字演绎而来的山名。现在也有人将“岱宗”当山名用,只能算是约定俗成吧。

“柴”字从“止”,从“人”,从“木”。本义为“档住人行走的杂木”。这是形容田地荒芜,杂草与荆棘丛生的样子。

“秩”字从“禾”,从“失”。“失”字的本义是己经在手上的东西又消失了。加“禾”字旁则表明这得而复失的东西就是“禾”。所以,“秩”字的本义就是:“土地不再耕种”。由这个字可知,耕种的方法曾经推广过,但没有坚持下来。

如果说“柴”字是指的没有坚持的状态,那么,“秩”字就是在说明这种状态的原因。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最为重要的应当还是播种时间如何确定的技术问题,这也是帝舜巡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的意思是:“田地都己荒芜。期待放弃耕种者能够通过上山来观察季节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农耕的正确时间,以使原始的落后者及因不知播种时令而粮食短缺者,通过在东岳的培训而成为合格的农业生产者。”

“川”、“肆”、“觐”、“后”这几个字都是脑筋急转弯题,需要转过弯来才能理解这句话。我们刚讲过了,所以不再重复。

由这句的“柴”、“秩”两字,我们可以大致知道,帝尧时期的农业推广是有成效的,但功亏一篑,人们没能准确掌握时令知识,造成收成的不理想,从而大量放弃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现在帝舜的“巡守”,正是为了帮忙解决此问题。这也应当是擅长于气象的虞舜被推选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