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舜典》(22): “巡守”制是通过校准历法来立威

 坚定前行 2019-07-07

第七节 “巡守”制是通过校准历法来立威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

“五载”即五年。

“一巡守”就是“巡守一次”。这一次也就是一年。

“群后”的意思是“牧羊部族领袖中实施农耕者”。指前文“班瑞于群后”的那些进过学习班,己经掌握了相关天文知识,并获得了帝舜授权(班瑞)的领袖们。

“四”是“五”减“一”的差,也就是指“五载一巡守”之外的那四年。

“朝”字的本义是:观察太阳的运行周期之义。

以此,“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这句话可以译为:

“(帝舜)每五年到四岳检查校准一次。其余的四年时间里,由获得了相关天文知识及授权的领袖们自己对太阳的运行规律进行观察。”

这句话不难理解,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译本,却基本上都译成了如下样子:

“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五载一巡守”的差为“四”,而“岳”也有东南西北“四”处,以此容易相混之外,问题主要就出在大家对“朝”字的理解上有分岐。

《说文》:“朝,旦也。”

《尔雅·释言》:“陪,朝也。”

《字彙·月部》:“朝,晨朝也。人君视政,臣下觐君,均贵于早,声转为朝也。”

《广韵·宵韵》:“朝,朝廷也。”

我们现在一般都是依他们的这些解释在使用这个字。所谓“旦”,就是日出地面、太阳升起的时候,俗称早晨。依祖制及惯例,过去的皇帝每天都得“日出而作”,卯时点名议事,称为“上朝”,所以也将臣见君称为“朝”,也将君臣们议事的地方称之为“朝廷”。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朝”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就会发现,“朝”这个字的本义既不是“旦”,也不是“臣见君”,更不是“朝廷”。

“朝”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   ”,从“日”,从“|)”。其中的“   ”这个字,我们在前面释“五”、“十”及“帝”这几个字时,曾详细讲述过。它就是甲骨文“五(X)”与“十(|)”的合体。“五”字的意思是指古人在不同季节里的午时竖杆所测到的影象。“十”字的写法为“|”字的中间加一象征太阳的“·”,意思是太阳的运行轨迹。所以“朝”字左边旁的意思就是:“午时的日影周年变化规律”。“朝”字右边旁的“|)”则是由“十(|)”字及竖杆测影时所测得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当日变化影象“)”组成。意思也就是:“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以此,甲骨文“朝”字的本义当为:“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及周日运动规律。”

这个甲骨文“朝”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日影变化规律,但有点复杂,所以后来又被简写成了“   ”:将“日”字写成了“口”,“*”字从中间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写成了“)”。这个字虽然有些简单,但并没有丢失“朝”字的本义。

“朝”字的金文写作“   ”。与甲骨文相比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左边由“*”字分成上下两部分的箭头相对状,均变成了小草状,与“生”字的甲骨文“   ”、“   ”相似。(“生”字下面的一横是表地,一竖也是古文“十”字。你仔细一点看,就会发现这一竖中有一个象征太阳的小圆点,后来才随着“十”字字形的变化而改为一横。)二是右边的“)”形变成了“川”字。或者说,金文“朝”字的意思变成了:“太阳与植物生长及雨水的季节关系。”

甲骨文至金文的变化,可不是误读,而是文字的一次改革。甲骨文“朝”字强调的是太阳这个观察对象本身的规律,而金文“朝”字注重的是进行这项观察活动的目的。后来将“朝”字进一步改成“水”字旁写着“   ”,才是误读。“川”字的意思是:“天降雨水的规律”,它即不是指普通的“水”,也不是指天降的雨水,而是指天降雨水的规律。强调的是规律,是“水道”。至于我们现在所用的“朝”字从“月”,就误读得更远了。这误读也不知是谁,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对太阳的观察需要从日出开始,所以“朝”字引申出了“旦”之义。过去的观察主持者是帝王,又引申出了“上朝”、“朝廷”、“臣见君”等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观察的相关事务交给了专门的机构,帝王的主要事务与天文分离,从而使得“朝”字的本义也被这些引申义及误读义所取代了。这种取代应当发生于秦汉之后,而《尧典》肯定是先秦的文章,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一句“群后四朝”时,还是要用“朝”字的本义来理解。依本义解读,“群后四朝”的意思当然就是:“(在其它)的四年时间里,由‘群后’们自己对太阳的运行规律进行观察。”而不是“诸侯在四岳朝见。”

这一句话还有一个问题:帝舜为什么是“五载一巡守”,而不是四年,或六年呢?这可能就是帝舜这个大师傅留的一手。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猫教老虎”的故事:

猫与老虎本是表兄弟。但猫却没有老虎一般的好身体,生下来就小巧,长得太寒碜,所以常常受到动物们的欺负。于是猫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老虎见猫的身手不凡,就向猫拜师学艺,并很快就学会了猫的捕食技巧。但老虎出师后,觉得曾拜这小家伙为师有些难为情,就想将猫吃了,免得日后被动物们笑话。就在老虎凶相毕露,扑向小猫的一瞬间,怎料猫向上一窜,三两脚就登上了树端。老虎在树下急得大叫:“你怎么没有教我爬树?”猫呵呵一笑:“这可是我保命的招数,如果教了你,我现在还有命吗?”猫只教了老虎捕食的技巧,却没有教老虎逃命的秘诀,为自己留了一手,所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帝舜也想留一手,于是定下了“五载一巡守”的规律。这留下的一手就是对天文的校准权。

地球每年的公转周期(一回归年)不是整数,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5.5秒,也即365.2426天。如果我们以365天为每年的周期,差不多每四年时间就要多出一天。或者说,到第五年时,对分至日的观察结果就不那么精确了,需要调整。我们现在的历法采用的是润年,也就是第四年增加一天时间。尧舜时期的天文由尧舜所在的中央机构负责具体的研究,四岳的诸侯们只是依舜所下发的部分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精确度是很不够的。帝舜的“五载一巡守”,应当正是对其进行校正,同时也因其校正而可以确定中央的权威性。

事实上,帝尧时期的历法为前文所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也就是一年为366天,五年时间里所积累下来的误差会更大。而且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还涉及到阴历(月亮运行周期)与阳历(太阳运行周期)的协调等等更多的复杂技术。所以要“以闰月定四时。”才能“成岁。”这也正是帝舜巡守的主要任务所在。

中原部族之所以能能够掌握中央政权,从而统治四方的游牧部族,就在于他们最先施行了农耕文化,就在于他们最早发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黄帝至帝舜时期的领袖们之所以被推举为领袖,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文及农业知识最为丰富和精湛。而“巡守”制就是通过校准历法来建立权威的关键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