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重温 | 谁更善于洞察资源价值:有智有谋者为先

 Danliel88 2019-07-07

近期,《创业学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刊发了一则专刊征文通知。Trenton Alma Williams(印第安纳大学)、Eric Yanfei Zhao(印第安纳大学)、Gerard George(新加坡管理大学)、Scott Sonenshein(莱斯大学)和Deniz Ucbasaran(华威大学)等五位教授担任客座编辑,专刊征文主题为 “以小博大:智谋在创业中的角色Getting More for Less: The Role of Resourcefulness in Entrepreneurship”。在征文通知中,五位教授这样定义和描述“智谋Resourcefulness”:智谋是一种资产,这一资产能让个体长于以小博大,即采用新颖且聪慧的方法来引入、整合与配置资源。

这一话题非常贴近创业现实,创业者的智谋不仅在于如何在资源匮乏下去整合与获取其他创业必需的资源,更在于如何识别并看到潜在的资源价值以及如何开发和配置这一价值。跨越时空,在经典的奥地利学派看来,一旦个体看到了被其他个体所忽视的资源潜在价值,创业机会就因此而产生,个体就会采取行动去开发这些机会。如果事实证明,个体的资源价值判断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收获创业租金,反之,则会面临机会损失(Kirzner, 1979, 1997; Casson, 1982; Rumelt, 1987)。无论是从创业成败还是起源角度来看,如何看到被别人所忽视的资源价值、甚至是赋予资源新价值,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事实上,在本世纪初,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争论曾经非常热烈。在其中,Jay Barney、Sharon A. Alvarez、Lowell W. Busenitz等学者是这一讨论的中坚力量,他们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来阐述这一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洞察力,但不知道是何原因,在后续十多年里,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取得进一步进展和深化,有关创业资源的研究大多数聚焦创业者如何获取创业必需的资源展开,近期《创业学杂志》刊发的这一专刊征文通知,尽管姗姗来迟,但意义非凡。

今天,我们来看看Sharon A. Alvarez和Lowell W. Busenitz两位教授合作于2001年在《管理学研究》Journal of Management杂志刊发的题为“基于创业的资源基础理论(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一文,对于这篇论文的价值,你可以认为它是用资源基础理论的框架来解释创业,你也可以认为它是基于创业现象来丰富和发展资源基础理论,但无论你怎么看,站在研究问题的角度,这篇论文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创业成功意味着资源组合有价值并获取了竞争优势,这一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组合究竟从何而来?进一步转换成实践问题的表述就是,创业者如何洞察并赋予资源(新)价值,并在竞争中实现和保护这一(新)价值?

这篇论文讲述理论故事的框架和逻辑非常清晰,从资源异质性(优势获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说起,进一步将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纳入理论发展,考虑事后竞争限制、不完善的要素市场流动性以及事前竞争限制,逐一论述了哪些因素让创业者洞察并赋予资源新价值,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和保护这一(新)价值。

创业者认知的过程有助于产生被他人所忽视的资源价值判断,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创业者之“智”,是否能遵循不同于常人的认知过程形成认识和判断。与管理者认知更强调基于事实的认知过程不同,创业者的认知过程更加依赖于有限的关键经验和信念,正如大前研一所言,管理者精确计算但总是错误;创业者粗略估计但总正确。这一事实在极端情况下,就会看到创业者所表现出来的固执和偏执。

创业知识(注意:这里的创业知识不是有关如何创业的知识,而是个体具备的与资源价值判断有关的知识)是影响资源价值判断前瞻性的关键,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创业者之“谋”。创业知识是有关如何获取价值被低估资源以及配置和开发这些资源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思考能力。Kirzner(1979)进一步区分了创业知识和知识专家,尽管有些知识专家会变成创业者,但创业者往往比知识专家更清楚其知识背后的机会价值,知识专家具有的是特殊化知识,而创业者具备的是如何组织和整合特殊化知识的知识,两者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但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创业者之“谋”,就在于如何组织和整合特殊化知识的隐性知识。

“智”与“谋”的组合告诉我们,并非所有在创业的人都是具备创业素质的创业者;并非所有的新企业都是具备创业特征的创业企业。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阅读Sharon A. Alvarez和Jay Barney教授2005年在《管理学研究》Journal of Management上发表的论文“创业者如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组织企业?(How do entrepreneurs organize firms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在文中,有关创业企业和非创业企业的理论区分和讨论,对于创业研究的情境嵌入设计非常有价值。

必须要做出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智慧或聪慧,而是指善于正确利用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认知过程的技能,也就是在研究中强调的认知偏差,简而言之,就是在思维层面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善于另辟蹊径。同时,这里的“智”也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本身,与个体所面临的情境有很大关系,情境特征有可能会诱发每个人所具备的“潜智”。这里讲到的“谋”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运筹和布局,而是指将不同属性(一般与特殊)资源进行组合的能力,创新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组合。

基于资源价值判断来源的隐秘性和不可模仿性,一旦事实证明创业者的资源价值正确,就会给创业者带来短期竞争优势,站在第三者角度,或者感叹为何我没有看到,或者后悔为何我没有采取行动!但在长期来看,在战略上营造事后竞争的限制条件,关键在于创业者的“快”与“持续改进”,并在这些行动中进一步将资源组合背后的价值逻辑复杂化,在战略上形成稳定的互补效应、同时对外进一步展示因果模糊性。快速行动,是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的首要素质,因此可以发现在高成长企业中,从想法到新企业生成的时间往往非常短,为什么要“快”?一是,“快”有助于塑造资源价值的时间压缩非经济性,在同等量时间中付诸更多、更丰富、更多元的行动;二是“快”有助于促进资源价值组合中的学习效应产生战略适应力,与行动迟缓的生物相比较,行动敏捷生物的寿命不一定更长,但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分布更加广阔。持续改进,意味着挑战自我而不是与他人竞争,并非所有的创业的人都具备这一素质,但具备这一素质的人无论是否创业,都具备了创业者的素质。持续改进的焦点在于基于自我的顾客互动,而不是基于竞争的行动调整。

创业者如何洞察并赋予资源(新)价值,并在竞争中实现和保护这一(新)价值?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如何洞察互联网这一资源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又如何将其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塑造?经历2013年至今互联网企业狂欢之后,冷静思考、谋求规律很有必要。

站在学术研究角度,创业研究领域兴起的创业认知和决策研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基于创业行为的解释和探索诱发出的新问题,而在于这些因素可能与创业实践以及研究的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重要关联。简单一句话,大公司看似求异但结果往往是求同;创业者看似求同但结果往往是求异,而这一切,环境重要,但人更重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