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舜典》(32):选官的三个标准

 坚定前行 2019-07-07

二、 普及文明知识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月正”即“正月”。“元日”即“第一天”。所以“月正元日”就是“正月一日”。我们前面解释“正月上日”时讨论过这个时间点,应当是冬至日这一天。而冬至日在现在的阳历12月21—23日之间,与我们现在的元旦节很接近。

“格”字的甲骨文为一脚印受到约束的形状,本义为脚出受阻而停止的意思。引申出法式、制度、止等义。这里指虞舜登基后所宣布的法律。也就是前文所述的“象以典刑……惟刑之恤哉!”

“于”连词。

“文祖”就是观天室,也就是帝舜们工作的场所,相当于后世的“朝廷”。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的意思是:“在新年(冬至日)的第一天,帝舜在朝廷里宣布了新政的法律。”

宣布新政是掌握政权的标志,所以这里的“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也就是前文“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的后续动作。“受终”是接受权力的转移。“格”则是正式使用权力。

“询”字从“言”,从“旬”。“旬”字的本义就是十天。所以“询”字的意思为:“讲述时间知识”。现在字典上的解释往往将“询”与“咨”视为同义词,如《玉篇·言部》说:“询,咨也。”其实,“咨”是提问,“询”是解答。千万别弄混了。

“询于四岳”的意思是:“到四岳去讲述历法、时令的相关知识。”

“询于四岳”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巡守”。这一句与“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都是在复述前文。复述的原因是为了表下一句的“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辟”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尸”,从“O”,从“辛”。“尸”字是一个呈蹲姿的人,表懒散之义。现在一些贫困地方的农民还是喜欢蹲在房檐下晒太阳,正是其写照。“O”可不是这蹲着的懒人生的蛋,而是代表太阳。是“辛”带来的,金文“辟”字的另一种写法“   ”看得很清楚。“O”字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辛”字下加了一个代表天道规律的“十”字。而“辛”字实际上是由“上(一)”字加一个倒立的“大”。意思是“来自于上面的大人”以此,“辟”字的本义就是:“将天道的规律传递下去,促使原本不愿生产者行动起来。”引申为法度、国君、官吏、惩罚、治理、彰明等义。

“四门”即四方,是表示全部、所有地区的意思。

“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之光。引申为明了,明白,分辨等义。

“目”即眼睛。

“达”字的繁体写作“”。甲骨文却与简体字同,从“辶”从“大”。“辶”是长途行走的意思。“大”即大人。所以“达”字的意思是:将大人的指示传递到远方。金文“达”字写作“   ”,“大”字下加一“羊”字,表明这远方是指的是牧羊地区。

“闻”字的甲骨文写作“   ”。一个头挂大耳朵呈跪姿的人捧着书状物在倾听。跪姿表服从。张耳表倾听。“闻”字的本义就是“接受来自于上级的教导”。

以此,“辟四门,明四目,达四闻。”的意思就是:“将天道的规律传播到四方所有的民众中去,使原本不愿意施行农耕的人全都行动起来。使他们全体明白天道的规律。使他们全体接受到文明的教育。”

这一句话进一步表明了帝舜巡守的目的,就是去普及天文时令方向的文明知识,就是去推行农业的发展。

三、 选官的三个标准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咨”:落后者的问题。

“牧”字我们前面释“觐四岳群牧”时讲过了。其本义是:“教人识别牛星宿等星象”或“教人认别牵牛等星象者”。这里指包括四岳在内的十二州的领袖。

“咨,十有二牧。”的意思是:“落后地区的群众有问题啊,十二州的各位领袖们。”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尧舜禹时的行政区域问题,并得出结论说:帝尧时的初创阶段只是在四方各开辟了一个教育基地,称之为“四岳”。帝舜时期又在此基础上各方新增了两个基地,加原有的“四岳”,统称为“十二州”。帝舜在这里说的:“咨,十有二牧。”就是在招呼这十二州的领袖们,表示下面的话是对他们讲的。

“曰”就是“说”,表明这是某人所说的话。在《尧典》和《舜典》中,一般都会把发言人批出来,如“帝曰”、“佥曰”等。但这一句是个例外,没有批。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这一句不是某一次会议的纪录,而是对帝舜多次要求的汇总,所以不批。或者说,这是帝舜对下面官员的基本要求。出自于舜,却不是某一次发言。

“食”:粮食的通称。

“哉”:“使用戈(武力)来推行太阳的运行规律。”

“惟”字刚讲过,是古代各级官员的代称。

 “时”: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时节。

“食哉惟时”的意思是:“食物的获取需要强力推行时令知识,需要基层官员们去思考季节的变化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柔”字从“矛”,从“木”。本指植物初生时露出尖尖小叶时的状态。初生柔弱,所以引申出了温和、柔顺、使弱、安抚等义。这里用本义。

“远”字的繁体写作“”。金文写作“   ”。“太阳(O)还在很远(辶)行走(止)”的意思。“止”是人的脚印。上下两个“止”字是表行进之义。

“能”字的金文像一个高大的人(匕)用手按着另一个小个的人(匕),传授与云(厶)和月有关的知识。

“迩”字的繁体写作“”。从“辶”,从“尔”。这个“尔”字很有些来历,其演变过程及含义需要用更大的篇幅才讲得清楚,所以我们暂时不展开,留到讲《连山》时再来解密。我们现在先参照前面解释过的那句“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中的“弥”字来理解。

“弥”字的金文写作“   ”。其字从“人”,从“日”,从“手”,从“矢”。其中“人”字的腿很长,象征行走很远。双手所捧的是象征王命的令箭。“日”则是令箭所要传达的内容。所以“弥”这个字的本义是:“将有关季节时令的王命传达到遥远。”这里的“迩”字与“弥”字的字义十分相近。长腿“人”字(不是“弓”)换成了“辶”。都是表长行之义的。

以此,“柔远能迩”的本义就是:“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季节到来之前很久,就能够通过我们所传授的天道知识推算出耕种的准确时节。”

“惇”字从“心”,从“享”。其中“享”字的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古代测日的场所宗庙之形,也是当时的朝廷。因此,“惇”字的本义就是“心想着观测天道的方法”或“心系朝廷”。

“德”:“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断准确者”。

“允”:“思考气象的服从者。”或“具有天文历法及气象知识的服从者。”

“元”字从“二(上)”,从“人”。指来自于上面的官员。

“惇德允元”的意思是:“心系朝廷、料事周全、熟悉天文时令者,才可以被选拔出来担任下派的官员。”

“而”字的金文写作“   ”。本义指地下的根须。这里作连词用,表示承接。

“难”字的繁体写作“”。从“革”,从“隹”。“革”字的金文写作“   ”,双手持着上面的“廿”与下面的“十”,重新分配利益的意思。“隹”指基层官员。以此,“难”字的本义当为:“重新分配利益的基层官员”或“变革的基层官员”。指由上下派至受到惩罚及处理的地区去重新建立组织的官员。他们所面临的局面当然阻力不小,所以引申出了困难、感到困难、畏惧等义。这里用本义。

“任”字的甲骨文写作“   ”,一个“人”字背着一个“工”。金文写作“   ”,“工”字变成了“壬”。“壬”字的结构是上下两横表天地,中间为象征太阳及其轨道的“十”字。所以,“任”字的本义为:“肩负着推行太阳运行规律的责任”。引申为承任、负担、责任等义。

“而难任人”的意思是:“然后,这些去变革的官员们,才能肩负起推行时令知识以教化当地民众的责任。”

“蛮”字的繁体写作“”金文写作“   ”,没有“虫”字底,而是“言”字中那个来自于上的倒写“大”字的两臂各挂一个“糸”字。“言”即说龙、说天象。以此,“蛮”字的本义当为:“通过讲述天道的规律而取得联系”。

“夷”:“需要校正其行为的领袖”。

“率”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丝织品中绞出水来之义。这里是比喻通过对时令知识的掌握而获取适宜于耕种的春雨。

“服”字的甲骨文写作“   ”。“推(又)人(人)上船(舟)”的意思。车与船都是古今的重要交通工具,较人徒步而行要快捷得多,所以,“车服”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促使人进步”。

“蛮夷率服”的意思为:“通过交流与之取得联系,从而达到校正部落首领们不正当的行为。使之通过努力而获得农耕所需春雨的知识,从而促使其取得长足的进步。”

“蛮”与“夷”原本都是动词,但却都被后人借来作为带有贬义词的名词用了:以“蛮”作南方民族的贬称,以“夷”作东方民族的贬称。其中“蛮”字下面还加了一个名声一向不好的“蛇”的本字“虫”字底。现在的译文也基本上都是将其译成了边远部族。

整个这一段,主要是讲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性及选拔官员的三个条件:惇、德、允。“惇”就是要服从朝廷;“德”就是要思维敏锐、料事周全;“允”就是掌握相关的天文知识。或者说,所任命的官员一是要忠诚;二是要有智慧;三是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这三条标准在现在看来,依然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