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别人听你的话?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实用心理学
每晚21点,用专业和温暖伴你一起成长。

【 蘑菇心理  第964天 】

  

文 |实用菌

 01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影响别人的情况。

比如表白就是一种影响,让喜欢的那个人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你在一起。

比如身边要好的朋友不开心时,你去安慰一下也是一种影响。通过你的介入,让对方从难过变得平静一些。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影响别人的主要方式是靠说服,也就是围绕着事情本身讲事实,摆道理,认为逻辑越正确,看问题越深刻则越有说服力。

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

有时候明明很简单易懂的道理,讲给别人听后,别人就是不接受。

这点在父母和子女沟通的时候经常出现,父母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在传授一些自己的宝贵经验,但孩子就是非常抗拒,认为是一种唠叨,或者是说教。

02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说服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放进别人的头脑中,让别人“听从”自己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意识上的“入侵”。

所以,当一个人觉得有人想说服自己的时候,心理上会有一种本能的警惕感,这就导致了内心的抗拒。

对此,《经验式治疗》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面对一个简单的事情时,知识和建议或许会有效,但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状态,比如某种做事的方式,仅凭道理是不够的。

比如责任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有的父母会经常和孩子讲责任心的好处,不断地谆谆教诲。大部分孩子在意识上也知道负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优点。

但是,他们会因此就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吗?

很多时候并不会。

这就像很多成年人,都很清楚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我们会因此就不熬夜了吗?

好像也没有。

03

要让一个人的行为或者状态发生改变,仅凭道理,凭头脑上的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验式治疗》一书中,把这个因素称之为觉醒式经验。

所谓觉醒式经验,就是现实生活的体验。

一个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体验过,并切实感受某个道理确实是有帮助的,是能够为自己带来一些价值的时候,才会真正地觉醒,并接受和认同这个道理。

简单来说,只有一个道理转化成属于个人的经验时,这个道理才会真正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成为其自我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转化呢?

在这里我们还以责任心为例子,要让一个孩子变成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做。

04

第一步,想法。

首先要确认孩子是否知道责任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详细解释清楚。

第二步,概念体现。

让孩子意识到:我可以负责任。

这里开始就需要生活经验的介入,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让孩子照顾家里的宠物。

这些日常生活中独特的经验会诱发孩子的责任心,让TA意识到我可以担负一些责任。

第三步,强化信心。

孩子初次做一些家务,或照顾一个宠物时会遇到,这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或者给予一些帮助,让孩子有信心完成要做的事情。

这个过程会提升孩子的信心,并帮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意识:

我会是一个有负责任的人的。

05

第四步,经验确认。

当孩子最终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时,内心就会形成一个经验认同:

“啊哈,我是负责任的。”

第五步,身份认同。

某一个任务的完成会给孩子的自我意识带来觉醒,但仅仅一件事是不够的。

孩子还需要在生活中多参与一些能培养责任心的事情,只有经过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后,才会建立一个新的身份认同:

“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所以,真正的改变都是基于一种身份认同。

当我觉得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时,做事时认真负责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时候,父母不去督促,孩子也会自觉地这样去做,因为TA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在为父母在做。

这就是影响他人的关键,重要不是告诉别人某个道理是对的,而是让对方在生活体验中自己意识到这个道理。

一个人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会自发地认同。

而当一个人从某些经验中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时,就会成为这个道理的捍卫者,这样的改变几乎是永久性的。

在你的个人经历中

说服或影响别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

福利来啦!

免费赠送书籍啦 --《经验式治疗》

特别鸣谢:

感谢合作方时代光华贰阅心理的大力支持

获得赠书方法:

1、活动时间:2019.7.7-2019.7.9 晚上9点。

2、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关于【我觉得影响别人最有效的方法】为主题的留言,要求写的走心哦。

3、截至活动时间结束,精选留言点赞数排在前名的小伙伴获赠图书《经验式治疗》一本。

4、参与条件:未曾获奖过的小伙伴均可参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