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 “十四陵”,景泰蓝

 禅艺会 2020-09-22

盛夏,是气象变化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段。雷声忽远忽近,雨势飘忽不定,一如难以掌控的命运。好在我已婉拒指派性采写,避开邀请类应酬,以“无目的散游”方式,去颐和园苏州街品茶听评弹。淅淅沥沥之时,饱享一泓水气、一缕爽风、一款名茶、一支名曲……我微闭双目,静听山林野禽鸣啭。 

忽然,揽涛楼多宝槅有一款景泰蓝摆设吸引了我——容山堂掐丝珐琅彩银质茶壶。

看到景泰蓝,我想起500余年前的景泰帝。

就北京而言,1448年-1456年,曾经历一段触目惊心的外敌入侵与皇宫内斗。明军在怀来土木堡被瓦剌军围歼,英宗被俘,瓦剌统帅也先以护送英宗回京为名向北京进军,明朝岌岌可危,北京风雨飘摇。

 

幸好朱祁钰在朝臣的拥戴下即帝位,景泰元年自此而始。继而重用于谦等忠臣,惩办王振等奸佞余党。在于谦指挥下,军民同仇敌忾,瓦剌军溃败而去,由此大明得以绵延。

 

景泰帝励精图治,政绩凸显。本可成为一代明君,却在“夺门之变”中被英宗所废,不久病逝。昌平天寿山的陵寝也随之被篡位者拆毁。惜哉!看重文化建设的景泰帝——即位之初,曾命大学士陈循等人,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类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名《寰宇通志》。景泰帝挥笔作序,颁行天下。全书共119卷,详细记述了县、州、府、郡的建制沿革、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是一部完备的明代史志。景泰帝8年主政,改良了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大力推广。后世将这种工艺品命名为“景泰蓝”。北京既是景泰蓝工艺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因此景泰蓝与雕漆、玉器制作、象牙雕刻并称北京的四大工艺……追怀到此,又是一轮急雨袭来……

面对潇潇夏雨,我想起10年前探访景泰帝安息之处的经历。那日,我带着采访选题撑伞西行,来到距颐和园北宫门不远、北京西山脚下,有“十三陵外又一陵”、“北京十四陵”之称的景泰陵。

被排斥于十三陵之外的帝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于位置偏僻、古建凋敝,又坐落在部队干休所内,故此少为人知。但见一条被雨水浸湿、两侧盛开野花的小路直通皇陵深处。仰天探看,风雨初歇。我独自在残垣断壁之间漫步。虽感到有些孤寂,却喜无人干扰、景貌独享,一任如潮的思绪,在历史礁石上迸溅出浪花……

与十三陵相比,这座皇陵面积不大,加上屡遭毁损、盗取,古建筑早已所剩无多,仅有御碑亭、石碑、棱恩门以及残破的宝顶、封树、宝城围墙。棱恩门内的两片土地,已被人们辟为门球场,草坪中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泰陵”纪实碑。陵寝部分建筑,显露着近年被修缮过的亮色。 

数百年来在典籍中被轻描淡写、长年淡出人们视野的景泰陵,当时,仍未摆脱苍凉冷寂、满目萧然的景象,像是被家族遗忘的弃儿,在暗泣、在自怜、在企盼……

英宗之后,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帝朱见深面对群臣,开始为叔叔鸣不平:“向者,朕叔郕王践祚,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继有年。及寝疾临薨之际,奸臣贪功生事,妄兴谗构,请去帝号……”说到此,这位在大明天子中最具宽厚性格的君主,决定为叔叔朱祁钰举办加谥仪式,谥号为“龚仁康定景皇帝”。并把京西金山脚下“郕王墓”扩建为皇陵。我在搜寻相关史料时清楚记得,历史记述者,把当时景泰陵的设施记载得较为清楚:“修葺后的景泰陵计有享殿三楹及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祠祭署,并广植松柏,着专人看守。明嘉靖年间,把绿琉璃瓦改为黄色,以符合帝陵之色。”(明史·皇陵纪事)

读书游走两不误的清乾隆帝,那日散游时,在此挥毫书写《题明景帝陵》一诗。我在景泰陵碑亭里的“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石碑阴面,见到这首御制诗……

我正在读诗,一场风雨再次漫空而降,雨丝飞进了碑亭。那附着在碑面上的水珠,莫非是景帝悲凉的泪滴?

那日,我深感有作为的景泰帝,不该被遗弃在“西风近、霜叶寒”的京西山脚下!不该被众多来者所淡忘。幸好1979年,遗存的文物正式受到重点保护,陵寝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日,我面对“十四陵”,曾联想到景泰蓝。始创何年难以查证,兴盛于明景泰年无可争议的珐琅艺品,也曾被国人当作一种美饰和美器来炫耀,曾在海内外显赫一时。现今,像景泰蓝这样以帝王年号称谓的高仿古物其实不少,如宋代太祖棒、明代宣德炉、清代康、雍、乾“清三代”的青花瓷……件件辉煌至今,盛誉不衰。唯有景泰蓝是“盛极而衰”——君不见,景泰蓝传统工艺流程,早已被国外机械化替代,手工艺绝活儿又面临断档失传,一代名品的光辉历史,正逐渐被后人淡忘,其价格,自然也随之大跌大落,与景泰帝朱祁钰“帝王之路”,有相似之处!

记得那日,我正在漫无边际地乱想,一位急步走来的老人也来碑亭避雨,说儿子是北京市政协机关的司机,几天前,车载北京市几十位政协委员考察景泰陵,文化名人舒乙在浏览后激动表示,这段历史是明朝最有趣的一段历史,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没想到景泰陵的现状如此令人忧虑。

老人向亭外环指:“舒老的话,市领导高度重视。这座皇陵很快会面貌一新……”

追想到此,我倚着茶楼的“女儿靠”,向颐和园西北、景泰陵方向远眺,也不知景泰陵是否受到青睐、还原旧貌?

视线中、耳膜内,未有所答。惟有水街迷蒙、雨帘摇曳,天地间如梦如幻。桌上一壶新茶余味悠悠,眼前河水闪动泡影……

展读

【随笔】五台石雕

【随笔】雪魔芋

【随笔】常州风雨,梳篦何在?

【随笔】鼎湖上素,余味悠悠

【随笔】一扇风,万里情

【随笔】爱莲新说

【行者】草与秸,华丽转身

【行者】古刹·名泉·品思

【行者】古刹名斋

【行者】焦山,千古文风

【行者】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雨中,景山读景

【行者】观荷心语

【行者】仲夏,尼山行

【行者】 绍兴暮雨,一寺一叹

【行者】 大佛座下,茶与诗

【行者】 内画情

【行者】 灵悦寺,古合欢

【行者】 龙泉寺,“魏老爷”

【行者】 金山,感叹中升华

【行者】 走近山寺,寻名桂

【行者】 夜游江心寺

【行者】中秋,芦苇在对述……

【行者】大觉寺,茶随禅意

【行者】伞情

【行者】“米氏云山”一陶然

【行者】菊香街,夜徘徊

【行者】武夷月色,伴岩茶

【行者】千年“筷意”,几多情?

【行者】招隐寺,鹂声悠远

【行者】湘粤,锦绣在绵延

【行者】水街,茶中有悟……

【行者】深秋,思悟美菊

【行者】红螺寺“听秋”

【行者】凌霜叶,参透禅意?

【行者】云之南,感“圆通”

【行者】书院,回荡千古雄辩

【行者】冬雪禅林,深情回首

【行者】浣花溪·薛涛笺

【行者】老门楼,梦中寻

【行者】古隆中,雪晨遐思

【行者】雪夜,迷茫古驿城

【行者】石塘夜,访名纸

【行者】品粥思古

【行者】银山奇美,塔林高深

【行者】花凌波,意超然

【行者】何园意境

【行者】腊八,那一泓温馨

【行者】谁似一盆兰?

【行者】清素之美

【行者】曹氏风筝,无尽遐思

【行者】古刹育梅

【行者】报春使者

【行者】中外红茶,一品三叹

【行者】忆梅,仰大隐

【行者】古渡烟雨、企望如潮……

【行者】拿什么解析你,观赏鱼?

【行者】遥祝珍虫  和谐吟唱

【行者】婺水之源:花聚金,茶凝翠

【行者】江南夜航,清素如锦

【行者】蓉城,那片锦澜

【行者】成语之都,史迹多趣

【行者】新安江,诗情在摇曳

【行者】红艳杜鹃,古今吟唱

【行者】古桥名刹,吃茶去

【行者】广济寺品砚

【行者】 雨夜,杏花村抒怀

【行者】 心中自有“桃花源”

【行者】羑里城,春雨如烟

【行者】烟雨船点,史话悠悠

【行者】雪裙仙子

【行者】鸟啼鸣,我感悟

【行者】乌江畔,烟雨飘

【行者】浣沙溪畔,诗意凄美

【行者】竹院雨,莼羹鲜

【行者】雨村山径,独徘徊

【行者】山中有清味

【行者】墨迹留香,幽梦得悟

【行者】清素煎饼,歌赋为伴

【行者】江城,品诗词、探疑云

【吉日】屈子故里,粽子情

【行者】千古碑刻,一段传奇

【行者】名山古松,几多感应?

【行者】古海棠,几多吟唱?

【行者】睡莲小记

【行者】危崖“社区”千古谜

【行者】美哉!根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