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结构复杂且具有负重功能,导致其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已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ACL损伤已成为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今天早读为大家带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治详解,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般人群:3.33‰*年(USA) 全美每年ACL发病超过10万人; 在校学生:3.24-3.51%; 其中5-7.5万接受ACL重建手术; 运动员(中国):4.3 ‰ 运动项目:足球(soccer),篮球(basketball),摔跤(wrestling),柔道(judo),武术(wushu) 女 : 男 2~8 : 1 性别差异:国外文献统计ACL损伤男女比例可达1:1.4~9.5,主要与解剖特点差异、激素水平和运动方式等有关。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起自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半圆形凹陷处,然后经前内侧通过股骨髁间凹插入并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与外侧半月板的前中部相连; 股骨附着点位于股骨外髁的后内侧部,胫骨附着点位于胫骨髁间棘前侧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


ACL走行比较陡直,倾斜角度至少应与Blumensaat线(股骨髁间窝皮质线,指股骨后侧面和ACL胫骨附着点之间的连线)相一致; 根据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的位置将其分为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AM)和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PL)两部分。


ACL功能示意图 






X线检查:Segond征 

核磁共振MRI 直接征象 ACL形态消失,各个平面中均未见显示 ,并可见不均匀高信号影(提示水肿与出血)填充股骨髁间凹 。 ACL基本形态存在,但是不连续 。 ACL走行异常:矢状面上,ACL纤维不能平行于Blumensaat线(股骨髁间窝皮质线)。 ACL水肿增粗:增粗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宽 ,并伴随信号增高。 ACL形态消失,并可见不均匀高信号影填充股骨髁间凹。(图)




间接征象 胫骨前移位:股骨外侧髁中部矢状面上,胫骨后缘皮质垂直线位于股骨外侧髁后缘皮质垂直线的前方7mm以上 。 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征:矢状面上,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缘垂直线位于胫骨后缘皮质垂直线的后方 。 后交叉韧带(PCL)角:矢状面上,PCL向后弓形态改变,后交叉韧带近端部分与远段部分所形成的夹角,当角度<105度时,提示ACL撕裂。 胫骨前移位:胫骨后缘皮质垂直线位于股骨外侧髁后缘皮质垂直线的前方7mm以上 。(图)



间接征象 股骨外侧髁凹陷征(Notch征):股骨外侧髁凹陷加深加大或局部骨挫伤改变 。 空髁间窝征:冠状面上,股骨外侧髁内侧面ACL附着点空虚 。 后交叉韧带(PCL)单层显示:单层冠状面图像显示完整的PCL。 外侧副韧带(LCL)单层显示:单层冠状面图像显示完整的LCL。(图)

ACL部分撕裂 目前,对于ACL部分撕裂的定义仍有争论 : a.ACL前内侧束或者后外侧束撕裂。 b.将ACL重新分解为三个功能解剖单位:后外侧束、前内侧束及中间束,认为其中任何一个撕裂都可称为ACL部分撕裂。 c.以ACL纤维撕裂的百分比来定义部分撕裂,其包括撕裂韧带直径的1/2或3/4。 d.ACL撕裂范围小于50%为部分撕裂。 临床意义:ACL完全撕裂的患者需要进行韧带重建手术,而对于ACL部分撕裂的患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并且通过逐步的康复训练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但是,一定数量的ACL部分撕裂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撕裂,则需要进行重建。因此在伤后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则取决于如何精确诊断损伤的程度。
ACL部分撕裂MRI征象 MRI诊断ACL完全撕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准确诊断ACL部分撕裂却相当的困难,尤其是较为严重的ACL部分撕裂的MRI征象与完全撕裂难以区分。 ACL部分撕裂MRI征象可有:ACL内部信号增高、形态异常以及不连续。 斜冠状位薄层扫描:左图显示ACL的前内侧束断裂,右图显示后内侧束连续。(图)



KT-2000关节松弛度测量仪 I度: 3mm~5mm 部分撕裂; II度:5mm~10mm 断裂; III度:>10mm 多韧带断裂
后十字断裂:胫骨后塌,向前活动较多,但有强抵抗。 内侧副韧带断裂:侧搬试验阳性。 髌骨脱位:恐惧试验阳性。 胫骨平台骨折:X线可有帮助,但要仔细观察。
适应症 有明显前向和旋转不稳症状的病人(不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合并其他韧带损伤的病人(侧副韧带、后十字韧带,半月板损伤、尤其可缝合的病人); 止点撕脱的病人(止点固定); 年轻,活动欲望较强的病人,对于年龄较大的、可很好保护患肢的患者可保守。
移植材料:自体组织(髌腱B-P-B,髂胫束,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半 膜肌腱等)、异体组织(跟腱、髌腱、半腱肌腱、股薄肌腱、胫前肌腱 等)、人工韧带等。 骨道制作:经胫骨、外到内,辅助入路等。 固定方式:界面钉、Endobutton、Rigidfix、wash、门型钉、 Intrafix,肌腱结、骨档等。 骨道数量:单束2骨道,双束3骨道、双束4骨道、骨道定位方式不同等 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髌腱中1/3(B-P-B)单束重建 最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