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荀子》第十二章 《君道》六 (峻岫) (原文) 道者,何也?曰:君子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四统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谓匹夫。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省工贾,众农夫,禁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 什么是“道”?道家有道家的说法,儒家有儒家的说法。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经》]其实“道”就是,宇宙法则,自然规律。《老子想尔注》也把“道”说成是“太上老君”。所谓的“太上老君”,就是左右宇宙,主宰世界的那个神。神是没有的,宇宙法则是有的,自然规律是有的。而儒家的荀子,则把“道”说成是:“君子之所道”。那么什么是“君子之道”呢?回答就是两个字:“能群”。这两个字该怎样解释呢?就是:“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所谓“生养人”,就是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谓“班治人”就是有条不紊地精心吏治;所谓善“显设”就是选拔重用人;所谓善“藩饰人”就是划分等级,重视秩序,并加以服饰方面的区别。总而言之,“君道”,就是懂得人的重要性,懂得领导艺术,懂得法制和秩序。关键是懂得“人道”,懂得民生,懂得法制,懂得看人,选人,用人。“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与你亲近;能有条不紊地治理天下,社会就会安定;善于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人人高兴;按法律制度进行治理,人人都感到光荣。“四统者具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四统”就是指:生养人,班治人,显设人,藩饰人这四个方面。“四统”做到了,天下归心,人心所向,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有战斗力。相反“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那些不能让人民休养生息的,百姓不亲;不能有条不紊地治理天下的,百姓不安;凡是不能选拔人才,重用人才的,大家不高兴;那些对人才不加区别,人才不会感到光荣。“四统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谓匹夫。”“四统”,就是领带艺术,就是“君道”。这四个方面没有做好,天下就会亡,不懂得领导艺术的“四统”,就是个匹夫,不配当领导。所以说:“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这个“四统”就是“君道”。“君道”存,则国存;“君道”亡,则国亡。“省工贾,众农夫,禁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所谓生养人,是指不要浪费财力物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禁止盗贼,除去奸邪,发展生产,搞好民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所谓“班治人”就是分官设职,遵守官制,按法度办事。“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就是按德才评定等级,量才录用,按能力授官。“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所谓“藩饰人”就是从着装方面加以区别,穿什么制服,带什么帽子,配什么标识,享受什么待遇,以示区别,以示责任,以示能力,以示位置高低,以定进退次序。 荀子说的“君道”,实际就是领导艺术。简单的说,领导艺术第一条,就是爱护人;第二条就是,分官设职,分工负责;第三条就是选贤任能;第四条就是,加以区别,从装束上一看就知道是文官还是武将,是官员还是衙役,是富贾还是大夫。管理就是管理人,领导的艺术,就是“服众”的学问。要想“服众”就必须坚持“四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