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公园位于古城东部,南宋方塔之下,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占地1.21公顷。方塔为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宋古井、明银杏并为园中三宝。方塔公园将传统园林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科技相融合,全园仿宋风格建筑,绚丽多姿,与同址相邻名人馆、碑刻博物馆汇合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古城历史文化内涵。 历经八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古城东部的方塔,以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建筑形制与艺术风格,成为常熟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名驰遐迩,也成为全市人民引以自豪的古城标志和中外游人瞩注的景观。 一 方塔初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距今已有八百七十年。当时,已有一座“崇教兴福寺”,故塔名“崇教兴福寺塔”。因其平面呈方形,俗称方塔。塔位于寺的中轴线上,其前为山门,后为大殿,其间还有方丈室、斋堂、雨香堂、药师殿等建筑。清光绪庞鸿文修《常昭合志稿》记载:“咸丰十年,寺毁而塔巍然独存。……僧天元于塔东南建屋三楹。”到了民国初年,佛寺仅存的这一遗构亦已荡然无存。塔院场地瓦砾遍布,杂草丛生。 1977年,建办于塔院空场辟建方塔公园,是为建园之始。公园正门开在塔弄,南向。园以方塔为主景,但局促窄小,因塔的西侧为县二中(前身为中山中学),北侧为灯光球场,故公园规划建设主要在塔的东部与南部,略有亭台绿地、茶室轩屋、假山花树等,其中移建有名为“展翅”“舞袖”的湖石假山,并有南宋古井等,林木清嘉,环境宜人,地处闹市,成为人们游览休息佳地。 二 全园景观,划分为三个区,即以方塔为对景的南区、东区与北区。南区为继续保持南入口中轴线两侧的花木观赏景观区。东区则以东部中轴线两侧,采用对称为主布置建筑、绿化景观,而其东南向局部则自然式布置曲廊、游览路与绿地。由东大门入园后,即为左右对称以走廊相通的紫霞轩与青云轩,轩前为绿地,由轩中可眺望方塔,这一组景气势匀称而大方,在布置上承继了突出塔前中轴线的布局原则,颇有类似圆明园等古代皇家园林的文脉神韵,与方塔这一伟岸高耸的古建筑在气氛上显得很相宜。北区因位于方塔东北部,斜对方塔,布局采用的是江南古典园林曲折多变、诗情画意的手法,该区以水池为中心,架以曲桥,环池布置曲廊、轩亭水榭、山石花木,池北将明代古银杏纳入景点,池西为“问泉堂”茶厅及厅后小院,厅前有著名的宋代古井景点等。 综观全园布局,既有东、南两区依托中轴线取对称布局为主、以气势宏丽取胜的游览景观区,又有北区以秀雅幽美见长的江南传统园林景观区,因地制宜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深厚丰富的建筑文化底蕴。 三 方塔公园向以宋塔、宋井、明银杏为“三绝”。除方塔外,这次在改扩建中对古井与明代银杏分别着重进行了景点四周的组景艺术处理,以使它们在空间景观上更加鲜明突出。其中,南宋古井通过以花木、假山点缀,与其正对的问泉堂相映衬,形成“问泉古井”景点。明代银杏则以东南水景与其左右的水榭、廊轩等相映衬,并通过古树环境绿地的组织,形成“古木银荫”景点。 方塔公园由于向东扩建,其东部正对环城东路,因此,以东门作为园的主入口,并在主入口与环城东路之间的主通道上设置了一座气势轩昂的四柱三门式金山石牌楼,成为东大门入口的导向标志。古朴典雅的牌楼正面左右两根石柱上镌刻着由邑人、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撰写的楹联:“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圆照祗林新拓万人来”。石柱背面镌刻着由其撰写的另一楹联:“汇 浮图与博物於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由苏州金庄工艺石雕厂刻制。意涵古今发展,笔法挺秀雅健,益使园林增色。越牌楼前行,迎面便是五开间歇山式入园大门,斗拱高昂,飞檐凌空,红栏白墙,绚丽生动。大门上方悬额“方塔公园”四个大字,系集著名书法家翁同龠禾的手迹。进门是一堵雕刻精湛的大型砖拱照壁,构成照壁引胜,过照壁便是巍峨高耸的南宋方塔,景色如画。 从园东正大门入园,循廊右行,可到青云轩,这里濒池临岸,向西仰视,高塔凌云,北望则池中曲桥卧波,对岸水榭平台,遥相呼应,风光楚楚。再向北,可到一轩亭,亭西向,正对池上曲桥,对岸为问泉堂,由亭轩观望,则厅廊错落,林木深秀,分外好看。复前行,可到位于池东曲廊中部的小轩,由此近观则一泓碧水,顿觉心旷神怡,遥视西南则古塔高耸,塔影倒映于池水中,塔影清波,景色绝胜,这里已成为观塔的绝佳处。续向北行,至曲廊的尽端处便是池北的临水厅榭。这里是以幽静见长的游览区,由此南观则曲桥碧水,轩亭耸岸,秀美如画。向南可循长廊南行至紫霞轩,轩处方塔正东稍偏南,与地处东偏北的青云轩相对称,与方塔构成三点遥相呼应之势。每当旭日东升,由轩中观塔,云蒸霞蔚,壮美无比。复循廊曲折而南行,可见廊北绿地新植的竹丛,疏朗有致,生机盎然。行至曲廊尽端,为与廊相接的重檐式方亭,古朴挺秀,地处园南中部,遥对正北的“向泉堂”,与方塔成东南对景。亭西为园中原有丛林小岗,这次改建除加以保留外,已对山形加以整理,更觉曲折有致,富有城市山林之感,构成“南岗耸翠”的动人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