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最早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具有三重含义:1、诗体(骚体):战国时期楚国之新诗体;2、作品:楚人及汉代人沿用其体之作品;3、书名:汉人对楚国人及汉人缩写的诗歌辑选而成之书. 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收入到有关楚辞的书籍中,如刘向《楚辞集》、王逸《楚辞章句》(这本书是对第一本书的注释) 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原文化的影响,楚地民歌、巫风文化、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的影响。 除此而言,“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讲,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体诗。从总集名称来讲,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学习楚辞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浪漫精神。譬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沅水旁边有白芷,澧水旁边有泽兰,而我身边没有你,想念你啊又不敢说。表达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之情,后世“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楚辞中九歌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这是一种经不起时光的无奈。屈原一生想要为国家效力却不得志,一种政治感慨和惋惜。古代文人的感情总是这样深沉含蓄。此句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叹惋,而是以日月为体,互相交替,然后草木凋零,四季轮回来表达出时光易逝。美人迟暮表示自己年老抱负却没有实现。为什么会没有实现志向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是贪图享乐的王权贵族执政,想要凭一己之力对于楚国的建设与改革可能吗。就像《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但是屈原最后却选择了投江,这是壮举还是自贱呢。 最后我们经常提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追求真理的同时,我将永远一直探索,找出答案。这是几千年前的精神同样在现在也适用。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朽的爱国典范。汉初,遭遇和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就极刑而无愠色”,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另外,还有多少离谗忧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屈原的精神,表达了对屈原无限敬仰之情。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认为屈原是永远不朽、流芳百代的。杜甫作诗有“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的主张,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的喜怒哀乐全系于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是爱国主义诗篇。杜甫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继承者。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宋代爱国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由屈原到杜甫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的作品慷慨激昂、感天动地,是时代的最强音。从汉唐到明清,悼骚、感骚、拟骚之作不胜枚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屈原其人其作的影响。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也借注解楚辞作品表达他对明代覆亡的悲痛心情。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对屈原也是无比钦慕、推崇备至的。鲁迅认为屈赋“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他甚至将屈原的辞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己作品题记。郭老写过十多篇屈原研究论文,对屈原评骘极高,其剧作《屈原》更是体现了对屈原的崇高敬意。当代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与屈原也有类似的继承。 总之,楚辞和它的伟大作家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罕与匹俦的。它所开创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千百年来一直是并且永远是一切优秀作家通往理想境界的成功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