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镜出土实物较少,传世品大多无确切年代依据和相关材料背景。如梁上椿《岩窟藏镜》所录战国秦镜。因此有人误认为秦镜就是秦代铜镜,其实,秦镜是指秦人铜镜。秦人历史悠久,先祖轩辕黄帝被认为是镜的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秦朝建立后,确定了铜镜名称,不再称“鉴”,出现了巨型“秦王照胆镜”。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把先秦铜镜统称为“秦式镜”,并沿用至今。 存世秦镜约百余枚,有墓葬发掘品和传世品,发掘品主要来自西安半坡、咸阳塔儿坡和黄家湾、陇县店子、凤翔高庄以及西安市区的秦人墓葬,但数量较少,有人认为秦人不重视铸镜,铸镜规模不大;另一种观点是秦国辖地范围局限于关中地区,铜原料来源受限制,加上连年战争,秦国青铜制造业规模不大,只能满足少量需要,铜镜自然就少。 秦镜特点 秦镜出土位置多在尸骨头部、肘部、腰部、腿部周围,有的用丝绸包裹,放在奁或盒内,取照幽冥之义。形状多为圆形,早期镜体较薄,以素镜居多。按纹饰可分为11大类:素面镜、弦纹镜、蟠虺纹镜、夔龙纹镜、卷云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羽状地纹镜、狩猎纹镜和兽纹镜。素面镜、弦纹镜和卷云纹镜是秦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其他纹饰镜借鉴了楚镜风格,但秦人对纹饰加以改造,融入自身的审美元素,呈现出简单、大方、自由、不对称特点,卷云纹镜仅见于陕西秦墓,是秦人独特纹饰;有云纹地纹的秦镜基本上都是秦代铜镜,是秦人统一过程中出现的创新镜式。其特点: 一、全素镜、弦纹镜居多,占半数以上,是我国铜镜的原始形态。全素镜形制以圆形较多,偶见方形,镜身薄脆,形体较小,直径多在7-10厘米,厚度0.1~0.2厘米,质地较粗,边缘无做作,镜面中间薄,边缘略厚,镜面大于镜背、应是铸造过程中制范、浇注、冷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弦纹镜是秦镜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均为圆形。按纹饰可分为4式:全素镜、一圈细凸弦纹、二或三圈细凸弦纹以及二或三道粗凹弦纹,最多有五周弦纹,其中一周少见,时代约为春秋晚期,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下;二周弦纹最多,为细凸弦纹,且只见于秦墓,楚墓没有发现,应该是典型的秦镜;三周弦纹较晚,呈宽带状,多见于战国中晚期至秦代墓葬,沿用到西汉初年,形体较大,直径多在10厘米以上,制作比较精美。按钮分为4型:三角小钮双弦纹镜、双弦纹钮双弦纹镜、桥形钮双弦纹镜、三弦钮二周细凸弦纹镜或三周宽带弦纹镜及钮座外无弦纹镜,4型弦纹镜前后有承袭关系。 二、质地厚重、形体较大。与楚镜相比,秦镜明显厚重,如凤翔高庄蟠虺纹镜,直径9.9厘米,厚达1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连弧蟠螭纹镜重124克、菱格蟠螭纹镜,直径13.9厘米,重154克。西户高速公路(荆寺二村)4号墓蟠螭纹铜镜,直径13.6厘米,重143.2克;尤家庄8号墓出土的纯素镜,直径14.65厘米,重272克。而《岩窟》所录的相传出自西安的菱纹镜直径11.2厘米,重192克,而其他地区同类镜重量都在112克以下。 三、秦镜纹饰的显著特点是以水波纹、云纹和勾连雷纹为地纹,布局不讲究对称平衡,内外区无明显划分,图案简约,质朴大方。卷云纹有时也用作主纹,如凤翔高庄水波纹地卷云纹铜镜、塔儿坡以卷云纹、叶脉纹和短竖线为主纹的铜镜。 秦花纹镜是在弦纹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咸阳黄家沟出土的蟠螭纹镜,主纹蟠螭以宽平凸起的单线条勾勒而成,凤翔高庄蟠螭纹镜则是用双线条勾勒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连弧夔龙镜和连弧纹镜的主纹和地纹都是用双线条勾勒的,开汉代蟠螭纹镜之先河。 蟠螭纹、夔龙纹、凤纹都是秦人借鉴楚镜的纹饰,加以改造,呈现出了浓厚的秦文化特色,无论是造型还是布局,都与楚有很大不同。另外,有秦人特点的纹饰还有环纹、羽毛纹、鳞纹、涡纹、三角雷纹等,一般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组合在一起。 四、从镜钮上看,秦人独有的形状包括扁细钮、双弦钮和四弦钮,楚镜中没有。其中扁细钮只见于战国中期,应是对本地镜钮的继承,如陕豫地区商周、春秋铜镜多为方形钮或橄榄形钮,可以看作最早的秦镜。 五、秦镜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可见,素地弦纹镜一直贯穿秦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与花纹镜并行,成为秦镜中最具特色的镜类。从质地来看,制作不精,铜质成分不稳定,铜色一般呈青灰或黄灰色,含铜量高,含锡量较低,含铅量不固定,因此胎质较软,铜色泛红。但自战国以后,含锡量逐渐提高,成分比例渐趋合理。 识别特征 判断秦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秦镜独具特色,特征鲜明,上承史前、商周,下启汉唐,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自成体系,成为与楚镜并列的两大镜系。有些制作讲究,纹饰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