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它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陕西银监局聚焦金融扶贫攻坚工作,积极引领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扶贫小额信贷为着力点,以模式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为突破点,以产业扶贫为带动点,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日举行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陕西银监局副局长刘政介绍了陕西银行业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举措。 陕西银监局副局长 刘政 截至2017年9月末,陕西省56个国定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2871.5亿元,较年初增长1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全省存量贫困户个人贷款31万户、194.9亿元,余额较年初增长28.2%,高于全省农户贷款增速12个百分点。 多管齐下 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刘政告诉记者,面对发展农村金融、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大背景,陕西银监局主动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带头作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扶贫信贷工作机制,狠抓扶贫领域金融支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政策引导。陕西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要求,结合省内扶贫工作实际,明确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要点,积极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是细化工作机制。把扶贫信贷列入专项工作,包括单列信贷资源、单独研发信贷产品等等;实行银行、政府双包干责任制,责任到人,接受群众的监督。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的考核机制,建立“双基联动”机制,保障金融扶贫工作的科学规范运作。 三是强化监管措施。向金融机构高管传达监管意图,对金融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汇报解决问题。同时,省银监局和辖内银监分局联动,建立监管直接联系点,快速获取信息,推动监管工作高效进行。 四是明确支持重点。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积极引导辖内银行金融机构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及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国开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 吴始炜 政策倾斜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深度贫困地区,历来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陕西省的11个深度贫困县都集中在川陕革命老区。让老区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享受更多信贷帮扶政策,是陕西省银行业机构扶贫工作的重心。 刘政介绍说,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存贷比较低、基础金融覆盖率不够高、产业基础薄弱以及金融体系不完整等种种问题,陕西银监局制定了《陕西省银行业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六条措施》,通过制定“不低于一般贫困县的存贷比、贷款增速和贫困户贷款增速”的任务目标,执行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强监管激励以及新型的支持模式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提升脱贫攻坚质效。 截至2017年9月末,辖内深度贫困县存贷比达50.4%,高于国定贫困县1个百分点;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增速为18.2%,高于国定贫困县8个百分点。 刘政指出,除传统的信贷政策支持外,国开行陕西省分行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完善、优势特色产业亟待开发的现状,从农业产业、医疗、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方面入手,着力提供优质高效的特色基础金融服务。 国开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吴始炜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向全省易地扶贫项目整体授信437.5亿元,约77.9亿元的贷款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中,其中,35%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国开行作为支持高速公路发展的主力银行,累计向陕西发放2400亿元交通扶贫款项,占全省高速公路贷款总额75%的份额,覆盖了52个贫困县的互联互通;推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迄今已近十年,所发放助学贷款总额占陕西省的99%,基本上做到了应贷尽贷。 精准发力 创新小额信贷支持模式 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引领贫困地区群众走上小康之路的关键所在。但是,长久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让不少贫困户和小微企业脱贫致富的梦想难以成真。 “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是精准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是银行业机构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因此,对符合条件的有效信贷需求要应贷尽贷。”刘政强调。据陕西银监局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辖内银行业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9.5万户、42.3亿元,环比增长84.9%;当年信贷计划完成117.5%,整体上提前完成全年信贷计划;申贷获得率达99.2%,处于较高水平。 刘政告诉记者,为了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陕西省银行业探索出了新的授信方式和融资模式,有效帮助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光伏产业的发展。 具体有三种授信方式。一是对有能力、有技术、有条件的贫困户,直接发放贷款支持其生产;二是对具有规模效应产业的贫困户发放贷款购买生产资料成立合作团体,进行集中经营;三是对虽有意愿但发展基础、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贫困户,利用生产、流通、销售、分配等环节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向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由其带动贫困户发展。 两种融资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陕西银监局指导省联社对企业贷款实行“级差授信办法”,带动越多,授信金额越大,条件越优惠。二是实行“投贷联动”融资模式。其中“投”是指支持引导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参与扶贫产业投资基金,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长期、低成本股权融资。“贷”是指引导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机构,向产业扶贫基金投资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严控风险 确保资金用途合规 “风险防控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必须做好风险的防控”。刘政表示,陕西银监局将严格按照近期银监会、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扶贫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 首先要严把准入门槛关,面向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和技术能力、有一定还款来源、信用状况良好的贫困户发放贷款。 其次,风险防控程序要尽职。严格履行监管部门及银行内部制定的尽职标准。从银行发放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再到贷后管理都要按标准严格执行,除了要遵守一般规定外,还要执行《通知》中的“双调查”等,严格履行风险防控程序,做到尽职尽责。 再次,贷款用途要合规。刘政表示,银行在设计产品、审批贷款时,要严格把握贷款用途,确保扶贫小额贷款规范、合规使用,保证资金安全。 最后,有效分担风险。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政府、保险、担保、银行之间建立风险共担的机制,有效分散风险。他介绍,在陕西银监局推动下,陕西省实行由政府和银行按照7∶3的比例承担风险。 “下一步,陕西省银监局将积极推动金融扶贫改革创新,继续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引领作用,丰富扶贫金融产品服务,优化金融扶贫发展环境,促进扶贫小额信贷的健康有序发展,打造金融扶贫的新样板。”刘政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