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登基,史称魏孝静帝;公元535,宇文泰毒杀魏孝武帝元修,拥立元宝炬登基,史称魏文帝。至此,东西魏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高欢拥立元善见登基之后,依然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但河北地区再也没有哪一股势力敢与高欢公开作对了。 此时的高欢,更像赤壁之战前的曹操,而非灭蜀之后的司马昭。没人敢公开与高欢作对,不代表大家都服气。 比如说高乾的三弟高敖曹,人送外号“小项羽”,早在高乾决定与高欢联盟的时候,高敖曹就一再表示不服。后来,高欢命自己的儿子高澄,以拜见长辈的礼节去拜访高敖曹,最终才摆平了这件事。 敖曹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高敖曹时在外略地,闻之,以乾为妇人,遗以布裙。欢使世子澄以子孙礼见之,敖曹乃与俱来。——《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但这种摆平,也只是暂时安抚住了高敖曹,不代表高欢真正降服了高敖曹。事实上,高敖曹一直是“降汉不降曹”的状态:和你高欢一起扶持北魏?可以。你高欢想称帝?没门! 五年前,当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矛盾公开之后,高敖曹的哥哥高乾曾在元修和高欢之间搞投机,高欢借元修之手除掉了高乾。后来,高欢一见高敖曹就放声大哭:“你大哥死得好惨啊!” 欢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资治通鉴》·梁纪十二 元修听到高欢说这种话,当时就急眼了:“高乾到底是怎么死的,你心里没点数吗?别想把黑锅甩给我!” 朕既闇昧,不知佞人为谁。顷高乾之死,岂独朕意!——《资治通鉴》·梁纪十二 当时的鲜卑人普遍轻视汉人,但是唯独惧怕高敖曹。高欢平时向将士们发号施令时常用鲜卑语,但只要高敖曹在,就一定会改用汉语。高敖曹有一次前往高欢的府邸,不经通报便要闯入。守门人不让他进,高敖曹当场开弓射死守门人。高欢知道后,也不敢怪罪高敖曹。 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欢号令将士,常鲜卑语,敖曹在列,则为之华言。——《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敖曹尝诣相府,门者不纳,敖曹引弓射之,欢知而不责。——《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有这样一个猛人在身边,高欢做事时依然要小心翼翼,否则一步踏错,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但到了公元538年,高敖曹在与西魏作战时阵亡,他之所以会落个如此下场,是因为高欢一系在背后下了黑手。 高敖曹与侯景等人围攻金墉(洛阳西北),宇文泰率军救援。高敖曹率军迎战,却被宇文泰集中兵力猛攻,于是只得败逃至河阳南城。 东魏侯景、高敖曹等围魏独孤信于金墉,太师欢帅大军继之。魏人尽锐攻之,一军皆没,敖曹单骑走投河阳南城。——《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河阳太守是高欢本家侄子高永乐,与高敖曹素有旧怨,所以就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城。高敖曹又要求城上放一根绳子下来,也没人理他。高敖曹气得拔刀砍门,还没等他把城门砍开,追兵就到了,高敖曹因此被杀。 守将北豫州刺史高永乐,欢之从祖兄子也,与敖曹有怨,闭门不受。敖曹仰呼求绳,不得,拔刀穿阖未彻而追兵至。——《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从表面上看,高敖曹之所以会兵败身亡,完全是因为高永乐蓄意谋杀。但高欢在事后追究责任的时候,只是打了高永乐二百军棍。 高欢闻之,如丧肝胆,杖高永乐二百。——《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二百军棍有多厉害。军队行刑的军棍,如果认真打,我估计十棍就能把人打死。二百棍如果用尽全力,高永乐当场就要被打成肉泥。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明朝的廷杖,看看有多少人被当庭杖毙。 可高永乐被打了二百棍,不但没有生命危险,反而还能跟高欢正常交流,这叫什么责罚? 高永乐公报私仇,导致高敖曹被杀。从法理上讲是死罪!怎么可能打二百杖就了事?更何况,高敖曹不是普通人,他是敢与高欢呛声的军政大佬。 高敖曹在临死前对追兵说:“我这条命值一个开国公”,可在高欢那里,只换来了高永乐的二百军棍。这本身就证明,高欢一系与高敖曹的关系,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和睦。高永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下黑手整死高敖曹。 当宇文泰得知高敖曹去世的消息之后,表现得欣喜若狂:直接赏赐了万段布绢。这笔赏赐不是一次性发放,而是逐年发放。一直到宇文氏所建立的北周灭亡之后,这笔赏赐还没发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笔赏赐有多丰厚。 泰赏杀敖曹者布绢万段,岁岁稍与之,比及周亡,犹未能足。——《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可从高欢的角度来看,高敖曹阵亡的消息恐怕是喜忧参半的:喜悦很好理解,因为在高欢的统治范围内,少了一名强力竞争对手;忧虑也不难理解,因为高敖曹是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如果高敖曹活着,高欢或许能驾驭他,但是高欢的儿子基本不可能驾驭他。 高敖曹远比侯景更强悍,史书上关于高敖曹桀骜不驯的例子非常多,侯景在高敖曹面前只能黯然失色。高欢的儿子高澄,在面对侯景时尚且害怕不已,如果面对高敖曹,我估计高澄只能安心当傀儡。 随着高敖曹的去世,高欢对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打击和削弱也开始变本加厉了。在这种背景下,高敖曹的二哥高慎选择了叛逃出镜,投降宇文泰。史书对此的说法是:高欢的儿子高澄经常调戏高慎的女人,高慎不愿意戴绿帽,所以选择了叛逃。 仲密后妻李氏艳而慧,澄见而悦之,李氏不从,衣服皆裂,以告仲密,仲密益怨。寻出为北豫州刺史,阴谋外叛。丞相欢疑之,遣镇城奚寿兴典军事,仲密但知民务。仲密置酒延寿兴,伏壮士,执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高敖曹兄弟四人,老大高乾和老三高敖曹被杀,老二高慎叛逃,老四高季式却没有跟随二哥一起叛逃,反而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高欢。高季式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跟高慎划清界限。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报之;季式走告欢,欢待之如旧。——《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高季式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无路可退。留在东魏固然会被高欢打击,但逃到西魏宇文泰那里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君不见魏孝武帝元修,就是逃到西魏之后被宇文泰毒死的。 跟着高欢混,前路或许会越来越黯淡,但逃到宇文泰那里,恐怕连前路都不会有。 在打击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同时,高欢对于其他元老重臣也展开了打击,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服,只有高慎选择了公开反抗。 高欢在接到高季式的密报之后,便停止了对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打击,并命儿子高澄娶了高慎的女人。在我看来,这个举动是为了方便收编高慎的遗留势力。所谓高澄调戏高慎的女人,逼得高慎投降西魏的说法,大约也是据此附会而来的。 仲密妻李氏当死,高澄盛服见之,曰:“今日何如?”李氏默然,遂纳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高慎叛逃事件引发了极大的动乱。在高慎出逃之后,宇文泰亲自率军接应。而高欢在摆平内部纷扰之后,也亲自率军出征。东魏和西魏展开了一次空前惨烈的大会战。 在这场惨烈的会战中,宇文泰差点被杀,高欢死里逃生。 欢使彭乐追泰,泰窘,谓乐曰:“汝非彭乐邪?痴男子!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何不急还营,收汝金宝!”乐从其言,获泰金带一囊以归。——《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欢失马,赫连阳顺下马以授欢。欢上马走,从者步骑七人,追兵至,亲信都督尉兴庆曰:“王速去,兴庆腰有百箭,足杀百人。”欢曰:“事济,以尔为怀州刺史;若死,用尔子!”兴庆曰:“儿小,愿用兄!”欢许之。兴庆拒战,矢尽而死。——《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欢气殆绝,河州刺史刘洪徽从傍射胜,中其二骑,武卫将军段韶射胜马,毙之。比副马至,欢已逸去。胜叹曰:“今日不执弓矢,天也!”——《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一场战斗打到这个程度,双方的主君全部死里逃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东魏还是西魏,对于高慎叛逃事件都极为重视。 如果高慎叛逃事件真是由高澄引发的,那高欢绝对不会轻饶高澄,这篓子捅得也太大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慎叛逃事件只是高欢打压和削弱元老重臣的产物。绝不是高慎和高澄因为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 高慎叛逃事件发生之后,高欢本打算杀掉高澄的头号亲信崔暹,给元老重臣一个交代,也给自己找一个背锅的人,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欢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将杀之,高澄匿暹,为之固请。元康为之言于欢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大将军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尔,况于它人!”欢乃释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随着高慎叛逃事件的发生,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轰然倒塌,高欢在集权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他会停下脚步吗?不,他只会加速前进。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