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吵闹?怎么办?吓唬?威胁?这样做才有效

 探知社 2019-07-08

昨天在车站等车,周围人来人往。车站边的副食店有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大约五六岁,站在柜台边,撅着嘴,母亲焦躁地说着什么,可孩子依然固执地不理睬。然后,母亲离开孩子朝车站走来,边走边说:你太不听话了。不听话我就走了啊,不要你了。

孩子见妈妈离开顿时大哭起来,母亲见状更加气恼,转回身冲到孩子面前边责骂边拽着孩子往外走。

我们做父母的对于这样场景都很熟悉吧?孩子有时看见一个玩具或某种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当得不到时,有的孩子就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这个时候,我们父母经常的做法一是哄骗,二是讲道理,三是威胁,四是暴力,五是妥协,六是转移注意力。这些办法有时会起作用。有时却无济于事。

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是适当的呢?

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多都感性的,讲道理有时很难奏效。哄骗在第一次使用时可能有效,用多了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信任,再遇到类似的事孩子就绝不会听我们的了。有很多母亲喜欢用威胁的方式,而且几乎每次用都有一定的效果,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后遗症是无法预料的,有的孩子长大后就学会了在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时,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以死相威胁。到那时我们做父母的就追悔莫及了。暴力的方法不局限于动用武力,也包含了语言和冷暴力,无疑这是不可取的。妥协也是一样。转移注意力只能暂时让孩子的注意力离开,有时可能也无效。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呢?

一个人的情绪的产生,主要源于对事物的想法,而一旦有了情绪,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事情。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并弄清楚孩子此时是一种什么情绪,难过?生气?愤怒?委屈?或者别的什么,然后给予孩子相对准确的共情,让孩子明白妈妈是看见了他的,明白他此刻的心情和情绪,以此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为下一步做准备。

当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共情后,再与孩子一起讨论孩子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想买芭比娃娃,而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探讨这个娃娃与家里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一样的地方,讨论时我们将主要关注点但在相同点上,并设法让孩子自己找出娃娃间的共同之处,当孩子能够这样做时,往往预示着他想要的想法已经有所松动。

如果我们再加以引导,一般情况下,孩子回放弃当初的想法,并很开心回家玩自己芭比。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经历这样的事情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他人情绪,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