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在他的诗里,写了360多个历史人物,为何他这么喜欢写古人呢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7-09

提起大诗人李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李白一生写了数不胜数的诗词,迄今能收录集结的诗歌作品就有上万首,用作品等身来形容一点都不算夸张。

李白的诗肆意洒脱、意纵神游,每一篇都似乎都是信手沾来,却又意境深远,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诗仙”的美誉。

李白的诗风格上主要以浪漫主义题材为主,同时也兼有了现实主义的情怀,纵观他一生的诗篇,我们无不为李白的慷慨激昂、汪洋恣意的豪迈人生多感动。在李白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里,除了能感受到他博大的英雄主义情怀外,也能看到很多历史人物的影子。

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子出现在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里,人数竟然达360人之多,有古代建立不休功业的古代帝王,也有著作等身的古代圣贤;有春秋时期启蒙大众的哲学大儒,也有运筹帷幄、连横合纵的谋略家,总之被李白写进诗的都是一些大人物,都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咖级网红。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为何李白在他的诗文里这么喜欢写古人呢?

要搞清楚李白喜欢写古人这个问题,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李白的经历,然后一边欣赏李白的诗歌,一边顺着他的笔墨追寻他书写古人时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吧!或者这样,我们才能完全理解李白书写古人的思想。

李白一生虽然写下了上万篇灿烂的诗篇,在诗歌创作上所建立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但命运的安排却让他在现实生活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从李白30岁说起吧!

在30岁的时候,李白因为写了一篇歌唱唐玄宗的诗歌,让唐玄宗喜欢的不得了,加之李白的大名已经在长安城的诗坛上如雷贯耳。在这种情况,唐玄宗就觉得像李白这样的人才不为大唐工作简直是政府的一种损失,于是就给李白发了一个微信,让他到长安来一下。

当今皇帝给自己千里传信,让他到帝都长安来,李白心情愉悦,二话没说就坐着高铁一路狂奔,高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这首《将进酒》来到了当时人人向往的首都长安。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前程,等待皇帝召见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至少一名副部级官员,有了平台,他就能一展自己的宏图志向,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在等待唐玄宗召见的时候日子里,兴高采烈的李白写下了“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诗篇,轻轻松松的表达着自己入仕之前的喜悦。可以看出李白有一肚子的话要给唐玄宗说,而且说的都是与大唐社稷兴衰有关的大战略和大事情。

有了这个心思,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想把自己一生奉献给大唐或者说唐玄宗的热血青年。李白后面虽然在工作中遭遇了很多不公正待遇,但他对大唐帝国的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此刻,他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上出身平民,又能为国效力,忠诚圣君的古人。他在《梁甫吟》写道:“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找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辑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聘雄辩,靓女缀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李白在这首诗里写了两个他可以对标和效仿的历史人物,前一段写的是屠叟,后一段写的是高阳酒徒。

屠叟也就是姜尚,姜尚就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子牙。诗句中“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写的就是姜子牙虽然是白发苍苍的暮年,但仍然壮心不改,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自己才30岁,怎么也不能输给姜子牙啊!希望自己能像姜子牙一样,永葆创业激情。

高阳酒徒就是骊食其,这个人是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账下的一个谋士,被刘邦派去山东说服齐国国王,以一张利嘴而得到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不战而屈人兵,为刘邦立下大功。

姜子牙因为“风期暗与文王亲”而开创了大周王朝的新气象,高阳酒徒骊食其则因为“长辑山东隆准公”才有了“入门不拜聘雄辩”的狂傲肆意的豪迈气概。

李白希望自己像这两个古人一样,满怀激情,只要能遇到一个欣赏自己又有大格局的老板,他也能建立姜子牙和骊食其一样建立同样的功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开出,李白当时虽然是三十而立之年的文艺青年,但他的知识面很宽,思想很成熟,绝对要比我们现在我很多明星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 他之所以在自己的诗里赞美姜子牙和骊食其,是因为在这两个人身上,都有李白自己的影子,寄托着李白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抒发了自己强烈的上进心。

不久,唐玄宗在办公室里召见了李白,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诗坛大V,唐玄宗心情非常激动,李白不但诗文精彩华丽,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这不正是大唐社稷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吗!李白也对唐玄宗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并提出了想找个工作为大唐服务的想法。两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社交媒体相互关注到第一次正式见面,李白的工作问题很快得到落实,去大唐翰林院做一名书记员。这个工作和职务是李白意料之外的事情,他觉得玄宗皇帝给自己定位太低,所以心里有点失望,后来仔细想了一些,便接受了这份工作。职务虽然低了一些,但怎么说也是政府公务员的身份,薪水也还不错,再加上是自己进入政府的第一份工作,也不能给自己定位太高,免得别人说你年纪轻轻就做了正处,我都混了半辈子才刚解决副处。

这样一想,心里也就高兴了很多,此时喜悦的心情只能用诗歌来表达一下啦!

于是,他又连夜写了一首长诗《古风》,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功成名就以后就早早退休,像战国时期齐国的鲁仲连一样,在人生的高光时刻,悄悄的退隐下来,做一个明智的人。你看咱们的李白同学多么单纯,在上班之前,就开始筹划退休以后的生活,思想也忒超前了吧!

他在这首诗歌里是这样推崇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眼。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齐国的鲁仲连比作海底的明月珠,称赞他“却秦振英声”,建立了不朽功业。

此后李白又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写道:“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鲁仲连,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走进体制内之后,李白才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原来是一潭死水,没有一点乐趣。这里的人每天除了上班混工资刷手机之外,剩下的就是溜须拍马、勾心斗角和拉帮结派的事情了。这和当初自己想要工作的场景出入太大了,这种工作哪是我李白想要的呢!

在大唐翰林院工作没有半年,李白当初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就烟消云散。翰林院同事也对这个放荡不羁,毫不自律的牛人意见满满,经常给唐玄宗打小报告,说李白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根本不是一个做实事的人,有点好高骛远,有点狂妄自大。小报告打的多了,唐玄宗也从微信好友里把李白拉黑,并在翰林院关于暂停李白同志工作报告上批示李白“非廊庙器”。这样一来,单位里的领导给李白穿小鞋的事情自然增多。

憋屈、苦逼、郁闷、有劲没处使等等坏心情一下子都拥挤在一起,这种日子真不是人过的,这种地方真不是人呆的地方,还不如像上海的流浪大师沈巍一样去捡垃圾呢!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白二话没说,连辞职报告都不打就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唐玄宗的大唐政府,走的时候也没有要政府12个月的失业补助金和最后2个月薪资。

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开始由盛而衰,走进了快速下滑的快车道,秉性高傲的李白虽然才高志大,却已经看出大唐帝国不会给他施展抱负和壮志的机会,心情极度低落,想到大圣人孔仲尼也有不得志的时候,也有郁闷的时候,他就有了一种时空穿梭般的共鸣。

在《赠崔朗中宗之》一诗里写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又在《生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一诗中说:“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这首诗里虽然是讥讽鲁国容不下孔子之事,实际上也是借题发挥,借孔子之事抒发自己对唐王朝的不满。

他在《行路难》中更加充满愤慨的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惆怅,他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在这首诗里,李白非常痛恨唐玄宗不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借韩信遭受胯下之辱被人讥讽和贾谊因改革朝政而遭汉文帝边缘化的历史人物遭遇,来表达唐玄宗不重用自己的不满。

工作没有了,李白浪迹天涯,过着诗与远方的生活,经常把自己喝大,写下了很多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对古人的向往却从未改变,依然在寻找机会,让自己成为那些伟大古人一样的形象。

在江湖上行走的日子里,李白每天会喝很多酒,把自己喝成了一个醉醺醺的流浪汉,但他心里还是有一种对不公命运的不屈和呐喊。

他在《古风》一诗里写道:“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在这首诗里,李白用秦始皇采药制丹寻求长生不老的事情来讽刺唐玄宗。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了让自己长生不老,就派遣徐福这个江湖术士到全国各地去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材,然后提炼成丹药供秦始皇服用。李白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这个行为颇为反感,觉得这个事情就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情,不管秦始皇如何做,最终的结局还是“金棺藏寒骨”而已。

在唐代道教盛行,唐玄宗时期更加有过之而不及,他自己曾在皇宫里设坛乞求长生不老,同时还在嵩山炼丹,还曾下诏让当时的方术张果到长安来负责自己长生不老的事情,而且对这个人“肩舆入宫,思礼苔厚”,给予了很多的恩宠。

为此,李白很是愤懑,对方士百般恩宠,对自己这个一心建功立业的人却毫不重视。

很多人会说,李白自己一生也在求仙访道,没有资格讽刺唐玄宗,更没有资格讽刺千古一帝秦始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求仙访道,其实是一种自我放逐,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他怀才不遇,痛恨现实,才有了想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寻找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在没有黑暗的仙境中寻求精神上的释放。这与秦始皇、唐玄宗追求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在寻找精神解脱和快乐中,李白常常借古人抨击现在的人,不管对方是何等地位和身份的人,他都会毫不留情的给予辛辣抨击。

在流浪江湖,纵情于山水之间时,李白也经常会想起过去的古人,那些功成名就之后退隐江湖的风流人物。

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一诗中,他写道:“光武有天下,严陵为古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余亦谢明主,今称宴蹇臣。”

在这首诗里,李白用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严子陵的关系,表达自己归隐的决心。严子陵和刘秀是故交,关系很不错。刘秀称帝之后,严子陵去洛阳见过一次刘秀,刘秀想把严子陵留下来给自己做事,但被严子陵拒绝,坚决不出仕,隐居在富春江。

因此李白在这里写下“谢明主”,是对唐玄宗认为李白“非廊庙器”的一种回答,在现实生活里处处碰壁之后,他决心效仿严子陵,也不再出仕,也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这个时期,李白在心里对严子陵这个人极为推崇,此后在《酬崔侍御》又写道:“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诗中赞美严子陵的清高和洒脱,也对隐居山林的思想有了直接的表达。

对于李白来说,归隐山林并不是他的初心,只能说是一种无力的抵抗。想做事情的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重新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种心态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浪迹江湖,纵情山水,这段时间也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他以自己洒脱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不屈,写下了成千上万篇的浪漫诗词。大唐政府虽失去了一个办事的公务员,却迎来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千古“诗仙”。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李白,大唐帝国的文化事业可能会逊色很多,中国可能就失去了一座浪漫主义诗词高峰。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聊李白后来的生活。

时间过去的太快,很快,李白从30岁的文艺帅哥,混成了60多岁的遭老头子。

公元755年,感觉自己一生还没有建功立业的李白又等来了机会。这一年,安禄山带着一帮少数民族士兵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去了四川,太子李享成为兵马大元帅,在甘肃组织力量准备平叛。在江西的永王李璘也趁机拉起兵马,计划从南面向中原和关中地区推进,试图在剿灭安禄山的行动占领先机,从而走向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

正在江西流浪的李白每天过着喝酒写诗的生活,但他太有名气了,是当时文化艺术圈子里的代表。永王李璘的账下正好缺少像李白这样的旷世之才,所以让人把李白请了过来,希望李白能给自己办事,搞宣传工作绝对是一把好手。

李白一看机会找上门了,何乐而不为呢!再不为大唐建功立业,自己恐怕以后没有机会了。于是60多岁的李白愉快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成为永王军中一个勇猛的宣传干部。

此刻,李白又想起了自己效仿的古人偶像鲁仲连,并作诗《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这样写道:“所冀旌头灭,功成追鲁连”。 可见李白对鲁仲连这样高风亮节的古人是一如既往的敬仰,想象着等待剿灭安禄山反叛之后,他就像鲁仲连一样继续退隐山林,从此不闻世间事。

李白为何在他的诗里会接二连三的写鲁仲连呢?为何对此人如此推崇备至呢?我们一起看看他想要表达意思以及鲁仲连的故事,就能明白李白的心境了。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句是描写鲁仲连的传神之笔,李白不但欣赏鲁仲连为国建立不休功勋的精神,更是推崇鲁仲连在功成名就之后放弃荣华富贵,甘做普通老百姓的胸怀和大格局。

据《史记》记载,鲁仲连设计帮助赵国破解了秦国的攻击之后,平原君想重重地封赏鲁仲连,鲁仲连根本不答应,平原君又置办了酒菜邀请鲁仲连一起喝酒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有要赠送鲁仲连一千斤金子。鲁连笑道:“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忧、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完这句话,鲁仲连就拜别平原君走了,此后终生都不见这个人。

李白作为一个文学大咖,想必对鲁仲连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对这位古人的人品和高尚情操也感染,内心深处就想成为这么一个人。

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伴随着他的一生,不仅受鲁仲连的影响颇深,而且受到老子等人的影响也不浅。

纵观大唐帝国,在思想文化战线尤其盛行庄子的学问,老子曾说:“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另外,李白也非常清楚功成而不退的处境,对“功成不退皆殒身”的古人表示惋惜,曾在《行路难》一诗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这首诗里,李白一口气写了很多历史上的古人,有伍子胥、李斯、屈原、陆机等等,对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不能激流隐退最终身死的下场看的清清楚楚,也对他们最终惨遭迫害而深感惋惜和遗憾。而对张翰见机行事,远走他乡的全身而退的做法赞不绝口。

后来,他又想起了帮助勾践复国的范蠡,在《悲歌行》一诗里这样写范蠡:“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认为像范蠡那样的功成身退,远离是非旋涡,才能离开谗言或灾祸。并指出范蠡归隐并不是喜欢五湖之水,而是因为洞察了勾践不能共富贵,只能共贫贱的个性后而辞官归隐,寄情于山水和美人。这样的人在他心里才是尽善尽美、善始善终的英雄。

就在李白设计着自己种种功成身退的场景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也被镇压下去。而此刻成为大唐代宗皇帝的李享开始清理自己的政敌,永王李璘成了首当其冲的清理对象,李白作为永王的幕僚,也被代宗皇帝关进大牢,成了一名即将宣判死刑的罪犯。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无人能及,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然而在政治上却像个小孩子,极度单纯和幼稚,不能像朋友高适那样精明的选边站队。

白发苍苍的李白在大唐的监狱里给自己的好朋友高适写信,表达自己对大唐的忠心,以及对代宗皇帝的尊敬,希望高适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能给自己美言几句,把自己放出去。

已经成为大唐丞相的高适,和李白、杜甫是关系很铁的朋友。三个人年轻出游时,在一张床上睡觉,盖一条被子,关系好到让人羡慕嫉妒恨。

但高适接到李白的求助信后,轻轻的把它扔到了一边,此刻,他不想和李白有任何沾亲带故的关系,更不想让李白这个代宗眼里的敌人给自己的仕途造成太多麻烦,所以他选择用冷处理的方式划清和李白的界线。

最后,风流倜傥,桀骜不驯,白发苍苍的李白死在了自己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大唐监狱里,一代诗仙陨落,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

李白一生对古人的效仿和歌咏,寄托着他对现实的认可和感慨,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和丰满的人生,然后在现实中他处处碰壁,伤痕累累。他想效仿古人,却又不愿意向现实低头;他想退隐山林,却又不愿意放过为国工作的机会;想得到大唐两任皇帝的认可,却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在这样两种思想的交织中,李白表面上洒脱自如,实际上内心无比痛苦。

在这样的矛盾中,才华横溢的李白却浑然不知,他能看清历史,却看清不了自己,效仿古代圣贤,却救不下子性命,最终却被现实吞噬了自己的生命。

​他要效仿的古人,也只能停留在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里,让后人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清晰的李白以及他的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