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医家、弟子源于孟河,又陆续向外发展,逐渐遍布江苏镇江、丹阳、常熟、无锡、苏州以及上海等地医界,其影响波及全国,其中一部分成为后来的中医名家及中医教育家,是中医事业继承和发展的骨干力量。 大家都知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费、马、丁、巢四家。 今天简单介绍孟河费氏之始——费伯雄老师的几本代表性著作。 费伯雄著述颇丰,医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为费伯雄代表著作。其原本著有《医醇》书稿共24卷,分察脉、辨证、施治、医理、治法、法外意六门,但未及刊行,因战乱而毁。晚年追忆原书内容,重新撰写成《医醇賸义》计4卷,但不及《医醇》24卷十之二三,遂于原书名续“賸义”二字,殊为憾事。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 本书系作者数十年治疗经验心得,以“首察脉,次辨证,次施治,此三者为大纲”。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候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证(伤寒除外)。讨论病证,随载自拟效方及成方,皆平实可依。治病讲究实效及变通化裁,自谓“就治字中,又分三层,曰理、法、意。医有医理,治有治法,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语极中肯,较有参考价值。另认为升麻、柴胡、知母、黄柏、石膏、附子、肉桂七味药(特别是升、柴、知、黄四味)不可轻用,尤为可贵的临床经验见解。 现存原刻本、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耕心堂刻本、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扫叶上房藏版。 本书是《医方集解》的评述本。作者自序曰:“第书籍散失,学者难于博观而约取之。乡曲之士,每以《医方集解》一书奉为枕秘,甫经临症辄检用之。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少,漫无别择,草菅人命矣!”作者依原书次序,一一加以评述。评价其临床效用及,提出加减变化之法,并对原书中一些选集不当的方剂,阐述自己的见解。语简明快,多中肯綮。对于各方原书记载的主治与注释,一概不录,以归简便。本书须与《医方集解》相互参阅。 此书专为初学而设,作者另外说明,在医学上若欲求更上一层,则当博览群书,如《灵》《素》《伤寒》《金匮》以及金元四大家等,然后由博返约。 本书刊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现存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刊本、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刊本、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刊本、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上海扫叶上房刻本、《费氏全集》本。 本书系费伯雄早年手稿,是费伯雄汇集的古今医家治疗少见或某些难治疾病的经验方,包括药物、物理、及精神方面的治疗方法。全书收载怪疾奇方148条,144症,152方。部分内容见于《本草纲目》各家札记和鲍相璈氏《验方新编》奇病各门等。其中部分内容显属荒诞不经,如吐出鸡雏、背中跳出一蛇等。 现存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刻本、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众宝室刻本。 本书为费伯雄为病人或虚劳者的食宜而作。先列食物,分为谷、菜、瓜、果、味、禽、兽、鳞、甲、虫共10类,计96种,主要论及食物的禁忌,较少谈其功用。后述食疗之法,分为风、寒、暑、湿、燥和气、血、痰、虚、实共10门计74条。包括粥、汤、膏、饼、酒、茶、糕、乳、煎、羹等调制之类型。 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 另外,费伯雄还著有《费批医学心悟》传世,后人及弟子尚辑有《费伯雄医案》行世。 书名: 费伯雄医著大成出版日期: 2019-02 本书选录费氏著作 4 种: 《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费伯雄医案》。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