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9-07-09

郭俊炜 赖展翅 杨新宇 阮班录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本文从管理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设施、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七个方面,浅议了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认为要保证“教、学、做”一体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创建一个系统、配套、谐调、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理实一体;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引言
教学体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而形成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根本任务。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源于德国“双元制”,是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复合教学模
式,得到了职教界的公认。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要素做支撑。完整的教学体系由教学管理、培
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要素构成,都应体现理实一体特色。
目前,在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背景下,专业课在教学管理中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划分日益
突显,且有各自形成“体系”的趋势。但是,无论从高职的培养目标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
设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来看,把教学内容和过程(尤其是专业课)截然的分为理论与实践
两部分,各自形成所谓的体系,这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有悖于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
提高。所以,需要从全面和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和实践,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这对于优化
和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图1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2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2.1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是为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并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过程。内容涉及教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管理是教学运行的基本保证。

管理组织体系,是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机制的集中反映,必须形成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责任具体,简洁高效,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的整体效能。据 调查,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由职能处室和系部构成的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以“理实一体”的 理念运作,统一管理教学(理论、实践)的各个环节。虽然实践教学资源(场所)有的也设立相应专业实训基地(中心),但其承担的实训业务仍按院系两级教学计 划执行。另一种是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在院级层面对实践教学分开管理。多数院校的实践证明,前者更加简洁高效,有利于整合调配全院教学资源,责任主体明确, 运行成本较低。

管理体制效能的实现,要靠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制约。高 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通常都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办法和本院实际制定的,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计划运行等有明确的 规定,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一般是一个“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制度》框架内所制定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只是实践 教学管理方法措施的具体化,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统一性,是一个体系的不同层次。照此,“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除教学管理制度外、学院的其它所有管理制度, 都应围绕“一体化”这个主线制定和实施。

2.2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的整体设计。培养方案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合理确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并根据行业和职业标准的变化不断完善。

由 于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端技能型人为培养目标,故专业教学以技术性内容为主体,即课程应当是技术性、实践性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理念,打破学科体系,有机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形成对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点的项目化或模块化课程,并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手段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一体化培 养方案。一体化方案的关键是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为有机整体,把诸多教学要素做为有机整体,全面规划,协调实施。我院在制定 各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学科背景下三段式课程整合为二段式,即公共课和专业课,相关“专业基础课”整合并入专业课。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纳入一个整 体安排,实施效果比较理想。

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学运行管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实行“实践”和“理论”两套方案,把教学截然割裂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名曰教强实践教学,实则事与愿违。

图2 一体化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

2.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构由“三段式”重 构为“两段式”的基础上,课程内容也应由“理论课”和“实践课”向“一体化课程”转换。就专业课而言,每门课程承担一定技能培养任务,过去多采用老师讲、 学生做的“先讲后做”式教学方法,且每门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形成“教材+实验指导”。一体化意义上专业课就是技能课和实践课,其课程名称和内容要体现技术性、方法性等特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内容一体化的重点是教材一体化,把知识性教材与技能性教材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教材和课程,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一 体化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要依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用性即课程标准要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目标,以行业标准为标准,结合 行业和企业生产实际。有效性即课程内容要做到知识、技能、标准、效果对接。还要准确把握课程间相互衔接、内容递进等。每门课程都应是一种典型工作任务的技 术规范、操作规程、方法步骤及拓展的相关知识等。

原课程体系

理实一体课程体系

机械制图

汽车拆装与调试

汽车机械基础

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测与修复

电工与电子技术

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测与修复

汽车构造

汽车传动系统的检测与修复

汽车电器设备

汽车转向、行驶与制动系统的检测与修复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汽车综合故障的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

……

……

汽车维护实习

汽车拆装与调试

轮岗实习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顶岗实习

……

……

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示例

2.4 实训设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办学主体“校 企一体化”和实训环境条件“一体化与仿真化”的重要保证。校企合作功能主要是“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利益均 沾,责任同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教学场所一体化(“实训室与车间或车间与实训室”的一体化,以及实训室与教室的一体化)和生产设施与实训设施的一体 化。

学校办企业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校企 一体、实训设施一体化的最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结合有着久远的历史,“学校办企业”的做法曾经胜行一时,且现在仍有很多先例,不少院校开办校办工 厂、校办农场、附属医院或相关专业的生产与服务机构,“教学”和“生产”的主体是学校,“校企一家”开展办学和生产经营。学生在校办企业中学习、实践和生 产,在生产中锻炼学生,并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校企一体”和“实训条件一体”的典型例子。但目前学校办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或是学校功能定位所 限,或是办学经费有限、或是校办企业管理比较困难等。

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生产或外接生产任务,和校办企业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与此类似的是“企业办学校”,企业利用自身设施和技术优势,开办学校,生产和教学结合,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引企入校是实现实训条件一体化的又一有效途 径。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在校内建厂生产,从而实现企业资源为学生学习所用,学生为企业提供用工支撑。这种形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做为办学主体方参与了办学投 入,参加培养过程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这种“互惠互利”式校企合用与经济发展、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联系较为紧密,因而被普遍推 崇。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不同,因而“教学”和“生产”往往不能完全契合,很难完全实现不同实践项目的实训条件一体化。至于目前被普遍应用的实 践入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除非学校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都很难实现“校企一体”和“实训条件一体”,也不能全面 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5 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特色决定了职教师资必须是“教师和师傅一体化”、“能说会做” 的“双师型”队伍。高职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但各自工作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任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技能,也要指导学生实 践;实训指导教师既要协助教师做好实训准备和指导学生实践,也要懂得并会讲解操作原理。所以,教师必须既会讲,又会做,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是“理论 家”,又是“实践家”。从“双师结构”的角度讲,实训指导教师自然而然地首属“技术结构”部分,承担独立或配合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职责。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四条标准,中心是 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大多是参加教育部高职师资培训获取双师素质证书后被各自学院认定的,既非真正的“双师型”,又缺乏权 威性,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技能培养要求不相适应。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把“双师型”教师培养做为内涵建设的重点,统筹规划,象上课一样下达任务,让教师通 过技能考证、从事实训基地生产和管理、轮换但任主讲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实践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定期选派教师到企 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锻炼,且形成制度。有校办工厂的,教师更要积极参与工厂生产和管理,争取实现师傅和老师的一体化。另外,教师还应主动参加相关专业的技 能考证,获取技能等级证书。政府有关职称评定也要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教师评定和考取相应专业同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比如讲师申报评定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 等。

2.6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管理等诸要素基本得到满足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成了必然。“教、学、做”一体化实 施过程通常是“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即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项目或模块,教师先进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的讲解及演示操作,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个“理 性”认识,对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理性”转换, 为“感性”,从而掌握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一体化教学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围着“实践”和“技术”做文章,教师以实践的口吻、技术的的角度“教”或 者“讲”,达到“讲以致用”,学生则相应去“学”和“做”,从而“学有所获”。

大量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满足学生知识、技能、情感需要的最佳方法,符合高职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围绕专项技能,将“讲、练、考”集于一体, 在实训环境真实或仿真条件下,将讲授环节与实践环节交互进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做中掌握知识,练就技能,培养态度,陶冶情操。

2.7 评价考核

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为一个有机 整体,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原则和方法,形成一体化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遵循能力本位、过程为主、主体多元等原则。要通过分析调 研确定评价考核要素,设定量化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其下各划分若干具体指标) 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则采用“把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把笔试和实际操作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以较好实现理实一体化考核。

3、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的性质所 决定的,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要素包括“管理模式一体化,培养方案一体 化,课程体系一体化、学校企业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评价考核一体化”等方面。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保障,缺一不可。所以构 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必须统筹规划、详细计划、全面安排,稳步推进,争取成效。各要素的设计,都要充 分体现“德能一体、理实一体、教练一体”,要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和气氛中,手脑并用,学做结合,通过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 序渐进式学习实践,练就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应 当不断研究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真正形成和高职特色相适应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91-92

[2]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研究[J].教师.2011(14).15-16

[3]董晓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BE/OL].http://www./zhiye/101227/13570576.html,2010-12-27

[4]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4-66

第一作者简介:郭俊炜(1957—),男,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农化和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Z56)

On Construction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UO Jun-wei, LAI Zhan-chi, YANG Xin-yu, RUAN Ban-lu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seven aspects: management mode, training plan, course system, teaching team, training facilities, teaching approach and evalu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believes that a teaching system of a completion, cooperation, harmo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the integrativ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