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一样,不仅仅是心衰,任何疾病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一、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衰可以突然发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的基础上急性加重,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患者在发病前通常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1,急性左心衰 2,急性右心衰 3,非心源性急性心衰 在急性心衰中最为常见的两大类是:原来并无心衰的患者急性突发的心力衰竭和慢性心衰的急性失代偿。前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时急性左心衰,可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淤血,严重者出现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后者则更为复杂,原有的基础心脏病往往累及左心,现有左心衰竭,随病情迁延进展,导致肺循环压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大、最终发生右心衰。此时患者的左心衰症状减轻,而右心衰症状(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加重,即有全心衰的表现。 二、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脏类疾病的晚期,心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心循环,因此,治疗慢性心衰的关键在于神经分泌的过度激活和心肌重构上。 慢性心衰的治疗应该从,4个阶段进行,分别强调了防和治的重要性! 1,前心衰阶段:包括心衰的发病高危人群,但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及体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酗酒史、风湿热史、心肌病家族史等),这个阶段的治疗原则是纠正心衰的危险因素,防止心肌的初始损伤,早期干预心室重构的始动环节,降低心衰的发病率。 2,前临床心衰阶段:患者没有任何心衰的症状或体征,却以发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例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瓣膜性心脏病等,这相当于无症状性心衰或心功能Ⅰ级,这个阶段的治疗原则是阻断或延缓心肌重构,防止进展到有症状性心衰阶段。 3,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或目前虽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但以往曾因此治疗过,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包含Ⅱ、Ⅲ和部分Ⅳ级心功能患者,这个阶段的治疗原则是逆转或延缓心室重构的进程,其次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住院率和病死率。 4,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诸如长期住院、长期卧床、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这一阶段的患者预后极差,死亡几率较高,平均生存时间仅在3、4个月。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心力衰竭外,还有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其诊断依据是在具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心室射血分数不低且存在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但此类心衰的命名依然无法确定,因为射血分数不降低的心力衰竭发病环节不仅仅包括舒张功能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