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历史天窗##历史杂谈##历史趣...

 昵称32901809 2019-07-09
吕氏春秋解读|必己篇记了个庄子的好玩故事

庄子在山里行走,看到一颗树长得很高大,枝叶盛茂,伐木的人在树旁休息却不伐取。庄子就问他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 “这树的木材没什么用。”庄子感叹道: “这树是因为不能成材故而得以终其天年啊。”

出了山,到了城里,庄子住到朋友家里。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让童仆杀鹅款待庄子。仆人问: “有一只鹅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只呢?”朋友回答说: “杀不能叫的那只。”第二天,弟子忍不住问庄子: “之前山中之树因不成材得终天年,而主人家的鹅因不成材而死,先生准备立身成材还是不成材呢?”

庄子笑着说道: “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这似乎是最合适的位置,其实也不是。[两边都像, 两边又都不是]所以我不免会活得很累啊。但若是达到了真道,那就不同了。不逢迎也不怨谤,时而为龙,时而为蛇,因时而变化,并不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傲游于虚无之境,以万物为形而不是被任何物限定形状,那么又怎会受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所取的处世之法。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则不同了。成功了就会开始毁坏,强大了会衰弱,锋利了会缺损,尊崇了会弱,直的会弯曲,合的会离散,爱慕会变成毁弃,智慧的人会受算计,不贤德的人也会被欺侮,世上怎么会有必然的依仗?”

……
这篇文其实是全文抄自“庄子·外篇·山木篇”, 大家看看,这读起来像不像这么个情境:老师随口说了个道理,然后喜欢较真的学生瞎哔哔,把老师逼入了一个逻辑死角。好了,老奸巨猾,口舌生花的老师于是又起了一个大得挺难以搞懂、琢磨不透的道理,忽悠得学生们一愣一愣的,那就只能信服接受了啊[看][看][看]

关于材与不材之间,后来,衍生成了一套圆滑的处世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是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达又如何?真的得自在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很多务实而有政绩的名臣,其实也就是这样与各派周旋的, 甚至在“利天下”和“谋己身”的取舍上也周旋着,称得上兼顾的,历史上倒是也有。这大约就是庄子的大道之境吧。

PS:
①为啥叫的鹅有用呢?因为鹅惊醒,好斗,可用于防贼,古代甚至用于军事上,在军营守夜

②古代,有把鹅叫雁的。庄子这篇文里就是。

关于“材与不材间”, 辛弃疾写过比较有名的词:


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庄子的“法自然”, 其实也不免拘泥于自然, 无自我, 为了“道”而放弃“我”。辛稼轩这个词里的自然,那是真我的自然。不管特么那么多了,宁愿做我自己啊[笑哭][笑哭][笑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