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我们将如何居住?

 Mee_box 2019-07-09

写在前面: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贵,空间被压缩地越来越小,在城市的小空间里,如何安放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未来,我们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又会如何?

我们最近与未来学家俱乐部(FuturistCircle)的伙伴进行了多次交流,正在持续收集国内外共同居住(shared living)的相关案例,下面的内容就是他们去北欧的幸福国度丹麦,去哥本哈根寻找的关于未来居住和生活的灵感。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说真的,你是否想过未来一个人长期独自居住?

*photo by Alberto Lucas Pérez

不妨,跟我们来试想一下:

“在AI时代,一个人独自居住的你在手机上一键下单点了外卖,给你送午餐不再满头大汗的外卖小哥,而是统一模样的外卖机器人;吃完饭后你想打扫房间,于是拿出了最近订购的万能家用机器人,无聊了它还可以跟你开个玩笑呢。有一天,你突然有种缺乏人气深深的空虚感,于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外卖机器人,为了在送外卖的时候能多感受下真人的气息。然后,你被举报了,因为你违反了机器人条例第7条:人类不得跟机器人抢工作.....”

听起来有点黑镜系列的荒诞未来...

(实际上这是去年在未来学家俱乐部独居工作坊提炼的其中一个未来预演场景)

那么,

独自居住,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如果不是,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共居形态?

今年的未来学家趋势猎游,我们前往北欧的幸福国度丹麦,去哥本哈根寻找关于未来居住和生活的灵感。

01

幸福感与共居生活

谈到丹麦数一数二的幸福指数排名,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的Alex在带我们逛公园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有意思的答案。

*我们沿着幸福研究所办公室附近的公园走了一个多小时,去感受日常的幸福感

“影响丹麦人幸福感的两大重要因素是高福利编织的安全网络(safety net)和充分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相互支持。我们并不标榜自己是最幸福的,但是我们尽量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去降低不幸福感,比如丹麦独有的Hygge(惬意)时光、工作之余有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并发展个人爱好、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等。”

Happiness is real when shared. 

的确,在哥本哈根的猎游过程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有超多以人为本的开放公共空间设计,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同个体有充分的机会去建立连接和互动。


*Konditaget Lüders将屋顶的空间活化,让居民有更多户外公共空间。photo from https://www.

*Superkilen是由红、黑、绿三个部分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图为红色广场区,有咖啡、音乐和运动器械。photo from https://www.

*Superkilen的黑色集市区有喷泉、棋盘和长凳。

除了城市公共空间以外,哥本哈根在探索现代意义共同居住多样可能性方面可谓是先锋。

1967年,由50多户家庭组成的全球首个现代联合住宅生活社区(cohousing)在哥本哈根近郊诞生;1971年,自我宣布“自治”的自由城开始成为自由派人士的“乌托邦”公社(commune);再后来,有各种通过建筑的“刻意”设计和统一运营形成的共享居住(co-living),甚至购买公寓股份并参与公共居住管理的租约民主共治(co-op)......

本文将挑选一些哥本哈根的共同居住案例作为启发未来多元居住方式的灵感。它们有哥本哈根本地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可能也会存在其模式自身的问题,需要辩证看待。

02

自发组织的“主动”共居

COHOUSING 联合住宅

共同吃饭的仪式感,是情谊,还是责任?

*Lang Eng联合住宅社区的公共食堂。photo from https://www.

“食物,是人与人之间增进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在这里,每周4天的晚饭时间,所有住户都需要在公共食堂共进晚饭,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有机会坐下来跟身边的邻居聊聊天。这些晚餐食材的采购与准备,由各家轮流完成,10岁以上的孩子就开始需要帮忙在厨房打下手了呢。”

如果你选择了Cohousing联合住宅模式,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必须履行共同生活的责任,这也是互助式生活社区默认的潜规则:你享受了共居的好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到底什么是Cohousing呢?上个世纪60年代,丹麦50户家庭受到“孩子应该有100位家长(Children Should Have 100 parents)”这一理念的鼓舞而自发聚在一起,在哥本哈根的近郊买地建房,建立了全球首个联合住宅的互助式生活社区Sættedammen。如今,Sættedammen联合住宅社区以及固定公共晚餐的“仪式”依然存在。

据统计,目前每十个丹麦人中就有一个住在联合住宅里。尽管它仍非主流的居住形态,自发组织的联合住宅作为一个住宅选项其数量仍然在上升中。正如丹麦建筑师Jan Gudmand-Høyer表述的那般:Cohousing is not related to a certain architectural style. It is a lifestyle。

灵感一刻:

未来你是否会自发抱团去组织和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社区,比如跟谁住,有什么规则?

COMMUNE “自治”公社

乌托邦遭遇现实,是偶然,还是必然?

* Christiana Free Town 自由城的主要入口

* Christiana Free Town 自由城入口处招牌的背面写着'You are now entering EU'

“这里自然风景宜人,你可以选择按照自己喜欢的造型和材料建造房屋,这里有仅供我们内部流通的货币和专属的旗帜,这里还有平价的杂货店、自行车店、餐厅等满足日常所需。在这里,你将和嬉皮士,艺术家,摇滚乐手们做邻居,你还可以加入居民自治委员会,参与自由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大麻交易是合法的。出了这个门,你便进入了欧盟。”

 *按照自己的心意建造房屋和院子

*真心平价的杂货店

 *这里曾流通自己的货币,目前更多是纪念币的意义。photo by Yiru

听上去,这里俨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共同居住的城市“乌托邦”,甚至一度成为哥本哈根的“城市名片”和旅游打卡地。然而,公开的大麻交易以及频繁的治安问题让野蛮生长的自由城饱受诟病,土地的归属权问题也令它与丹麦政府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Christiana Free Town 的旗帜,意思是you cannot kill us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回归到丹麦法律的游戏规则内:自由城的居民必须向政府购买土地的拥有权,正常缴纳水电及垃圾处理费用,不再建造新的房子,拆除违规的建筑....尽管这里仍然不是人人都能入住的社区,但也不再是人人向往的“乌托邦”。我们拜访的艺术家Ion曾被他的朋友邀请去自由城定居,但考虑到大麻和两个孩子的安全问题,他还是婉拒了。

 * 自由城外侧建筑有各种涂鸦和艺术类活动海报

自由城并不完美,但它仍不失为丹麦人对建立独立自治生活社区的一种探索。

灵感一刻:

是否有可持续的“乌托邦”存在?未来我们如何协调共居社区的游戏规则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03

自上而下的“刻意”共居设计

CO-LIVING 共享居住

在保持独立和连接共享间寻找最佳平衡

Co-living这个词大家应该一点都不陌生,从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共享办公再到共享居住,可以共享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说Cohousing和Commune是指住户自发组织建房,自下而上去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社区;那么本文的Co-living, 更多是指从建筑设计和物业管理的角度如何去设计和营造一个便于住户共享的社区,以及如何在个人喜好和公共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

8 Tallet 8字楼

坡道连庭院,从此邻里多交集

* 8字楼独特的坡道设计,将每家每户的门前庭院串联了起来。花色的之字形地砖为坡道步行带来平稳的错觉感。

“如果你住在城市的高层住宅里,不妨思考一下,你曾跟多少邻居打过招呼?但是如果你住在8字楼(俯瞰整幢楼类似数字8的造型),大概很难错过和邻居打个照面。盘旋而上的坡道设计,巧妙地将每一家独门独户的开放式庭院串联了起来。如果你骑着自行车从底楼到顶楼,或者沿着建筑外侧的阶梯穿过不同的楼层,你有机会遇见8字楼的所有住户和他们的院子。”

 * 8字楼的前半部分中庭面积较大,开放式的设计让采光更为充足,主要用于住宅

* 8字楼的后半部分采光相对一般,中庭面积也相对小一些,因此部分被用于办公空间

带我们游览8字楼的Peter正好也是我们在8字楼的Airbnb房东,他也是最早一批购买8字楼公寓的住户,当时被这里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他还带我们介绍了位于8字楼交界处的多层公共空间,住户可以在这里办派对,上瑜伽课等。

* 8字楼的前后交叉的地方因为建筑结构的关系,相对来说采光和视野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被设计成居民的公共空间

总体来说,8字楼把把最佳的采光留给住户,而次佳的位置留给联合办公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很好地平衡了住户对日常居住品质和公共空间的双重需求。此外,8字楼里集合了大大小小的房型,让单身独居,有娃家庭和空巢等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有最合适的居住选择,也让这个社区的人群构成更为多元。

灵感一刻:

未来理想的共居生活里,还需要什么样的“刻意”设计,比如建筑、社群规则?

TietgenKollegiet 学生宿舍

现代版福建土楼,公共生活新范式

*福建土楼是TietgenKollegiet学生宿舍的灵感之一。通体建筑呈圆柱形,建筑中央则是公共绿地(见下图)

*站在草坪中央环顾建筑,也许你会纳闷,为什么要刻意突出某些空间?

“此刻,站在这个酷似福建土楼的学生宿舍中心点,你会发现每一层每个单元里光线和视野最好的房间都留给一个宿舍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这个集厨房、客厅、餐厅为一体的空间里,你可以和舍友一起做饭、看电视、玩桌游,当然也要负责共同区域的清洁卫生。隔壁还有台球桌、放映室和工作区,满足同单元舍友之间的日常娱乐需求。你可以去开放的大阳台上烧烤、聊天、喝咖啡,你也可以使用一楼各种公共空间,如自行车房,洗衣房、钢琴室、会议室,创客空间、派对房等,创造更多机会结识新朋友。当然,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小房间和卫生间,按照你自己的心意布置和生活。”

* 每个宿舍单元公共区域的最佳位置都留给了一张吊床

* 一层公共区域设有派对房,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各种派对。为了不影响周围的居民,这个房间的隔音做了特别的处理;此外,如果派对音乐的音量超过某分贝值后,声音将会被自动调低。

* 超大公共区域,集合了厨房、客厅与餐厅的功能。你可以在这里看电视、玩桌游。同时,每个学生需要轮流负责这里的清洁卫生。

* 每一个宿舍单元还有一个附加的休闲娱乐室,在这里你可以看书、玩台球或者看一场小型的电影。

* 属于每个学生的独立房间,有床、沙发、写字台和卫生间,隐藏式的橱柜和滑轨,让空间看起来更整洁,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用性。

这个专为集体共享生活设计的哥本哈根学生宿舍,跟8字楼作为住宅项目的共居设计自然有所不同。在这里,个人居住的小天地仍被保留,但尽可能多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包括同个宿舍单元的公共空间和整幢楼的公共空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连接、互动的可能。

整幢楼不同的宿舍单元之间是相互连通的。住在A宿舍单元的学生,可是随时去B宿舍单元串门,并使用他们的公共娱乐设备。当我们路过一楼的公共会议室时,带我们游览的女生还告诉我们,“这个会议室其实没什么人用,我们在建议也许可以换成其他用途”。也就是说,住在这里的学生可以根据大家普遍的使用需求自定义公共空间的功能,从而让这个公共空间的有效使用最大化。

* 想要在宿舍楼顶楼开个环形游泳池么?来,投票一下!

 “刻意”的共享设计可以来自建筑师,也完全可以来自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去共同创造。因为人,才是共享社区的真正核心。

灵感一刻:

曾经的“福建土楼”,如今的“哥哈土楼”,哪个更接近你对未来共居生活的设想?

04

未完待续

未来,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单位独立生活已是一种必然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独自居住。面对未来全球城市化和高房价带来的居住挑战、超流动性现代生活的孤独感、以及健康幸福安度晚年的愿望,探索多元、可行的共同居住(shared living)模式也许比如何独居更有价值。

在哥本哈根短短几天的探索,为我们继续研究未来的共同居住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方向。

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建筑和运营设计,还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努力,我们都在试图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创造一种我们向往的共同居住状态。那么,未来的共居设计,是更有针对性的,还是更包容的?

社区责任 & 个体意志

同时,如何协调共居社区的游戏规则和个体的自由意志与偏好,是在未来个性化时代需要面对的共居挑战。

传统共居 & 未来形态

此外,共同居住本身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北京胡同、上海里弄、福建土楼等就是过去不同地域文化下共同居住形态的历史见证。那么在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科技的高速发展(如智能家居,家用机器人)的新时代,过去的本土共居模式是否会生长出新的形态?又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本地居住设计?

未来学家俱乐部正在持续收集国内外共同居住(shared living)的案例和未来洞察,如果您目前正在探索共同居住的实践或了解目前前沿的Co-living居住项目,欢迎跟我们联系交流 (futuristcircle@gmail.com)。

-THANKS FOR READ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