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社群思维看《我们与恶的距离》,原来是这样的……

 梁教超级社群 2019-07-09

刚看完豆瓣9.5评分的台湾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感触良多。这部剧虽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是内容却是很丰满。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所有创业者,做营销的人都应该看的具备有启发性意义的好剧。

这是一部深刻拷问人性善恶的好剧,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何为善举,什么是恶行?

接下来我会用社群思维去解剖一下这部短剧的背后的框架跟启发性的一些转折点。

社群思维是一个多维度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既然是多维度,那么一定要有层次感的,有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的点性跟线性思维。

这部短剧以一起随机杀人案新闻为开头,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人物角色有:精神患者杀人犯,律师,医生,老师,新闻媒体人员,受害者家属,杀人犯的家属,舆论大众等。

可以说,前面9集看的时候会比较压抑,都是比较消极的让人焦虑的画面,如果不跳出剧情的思维,很容易陷入其中。我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画面来分析一下背后的人性逻辑。



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坏人?作为最具争议的角色,为杀人犯辩护的王律师。一开始就被各种吃瓜群众,键盘侠谩骂,评击等。很多都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用语言杀人于无形。



王律师非常有正义感,他知道李晓明是罪人,却不觉得他是坏人,能理解他背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一系列活动动作。

因此想通过他来找出背后的杀人真相。从根本上来避免以后有更多类似的杀人犯出现。职业不同,发心不同,思考的维度角度不同,也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看法。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家属,他的爸爸妈妈,妹妹,被整个社会舆论讨伐,淹没。我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最痛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成为了杀人犯。当然,李晓明的父母也不例外。只是很多吃瓜群众却喜欢当圣母,用网络暴力去评击跟他们毫无关系的人。



人性是什么?是离苦得乐,是趋利避害?还是喜欢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学会说话需要半年,学会闭嘴却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有一则天问: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到底是网友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

媒体新闻人员,有一些为了独家,为了点击率,收视率,简直无下限,无节操,扭曲事实,杀人于无形。社会上因为网络新闻暴力间接被杀的人每年都不少。很多时候,值得我们深思,尤其现在这个互联网这么发达的今天。



以前可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坏事传播的速度不说大家都知道,分分钟会全球曝光。人性就是本能喜欢多关注负面和不好的消息新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不良媒体的出现。

善恶没有区分,区分在于人性,而人性决定了善恶。我们有时候跟恶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还是善多于恶,这个社会不断在前进,在发展。还是美好事物多。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起码要做个善良的人,做个守得住本心的人。

剧情虽然大部分都在精神患者跟杀人犯的惊恐紧张气氛中进行,但幸好有两位阳光美少女,应思悦跟宋乔平,在那个周围充满着压抑的灰暗大环境中,她们就是一股温暖的阳光,慢慢地融化那些冷漠,照亮那些灰暗。







不管心情怎样,永远都要向阳,都要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因为看不见,我们才更有机会去相信。

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人性,我们不要去挑战它,懂得人性,然后多给予宽容跟温暖即可。

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业道路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人性展开的。老天冥冥之中给我们安排的一些事情是为了磨炼我们的心志。

借事修炼,成长,突破,觉醒,才是我们一生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